摘 要:禮貌是一種社會現象,它存在于語言和文化之中,能夠更好地幫助我們進行交際。1983年,利奇提出禮貌原則,將其視為合作原則的補充。課堂是一個特別的交流場所。將禮貌原則應用于教學中,能夠建立師生間的友好關系。此外,中學教育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轉型期,教師需要特別注意同學生的交流。本文主要分析利奇的禮貌原則在中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禮貌原則;課堂教學;教師用語
1 引言
禮貌是人類文明的象征,也是人類活動的標尺。禮貌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歸屬于社會團體。很多著名學者從語用學角度提出了禮貌理論。1977年,拉科夫提出了兩個語用能力的原則:清晰和禮貌。布朗和萊文森提出了面子理論,認為禮貌的目的是為了挽救雙方溝通之間的面子。利奇基于合作原則提出了禮貌原則,這是交際行為中常見的規范。有效的溝通取決于禮貌原則,遵循禮貌原則能夠維護交際雙方的關系和平等地位,其闡述了人們間接表達思想的原因,打破合作原則,以間接性表達達到更好的交際效果。
禮貌是與他人交流的重要策略,它能促進語言交際中與他人的友好關系, 也可以保持適當的人際交往方式。因此,在課堂教學中使用禮貌用語具有可行性。以往的研究表明,這能夠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而且教授學生正確的交流方式,培養良好品質。
在國外,卡茲登基于面子行為研究教師話語,認為師生之間的社會距離影響著禮貌原則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克雷頓表示教師用語與師生關系相互影響[1]。塔隆分析了教師用語對學生的影響,他認為教師合理用語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任務[2],他指出,在課堂教學中,禮貌應與教師用語相結合。
在國內,陸艷芳在《禮貌原則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中提到,在課堂互動中運用禮貌原則提高教學效果[3]。王麗莎分析了禮貌原則及其標準,探討了禮貌原則是促進英語教學的有效途徑[4]。此外,臧艷姿和陸艷芳還通過對數據的研究發現禮貌原則的使用有助于提高教學效果。
本文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分析教師在中學課堂教學中對禮貌原則的應用。
2 禮貌原則概述
禮貌原則是在1983年由利奇提出的。在某些情況下,有些人出于禮貌考慮,通過間接表達違背合作原則。當人們違背合作原則時,禮貌原則可以成為人們繼續順利對話的補救手段。這樣通過限制交際語言來減少沖突。說話者可以以適當的表達方式達到交際效果。
利奇提出以下六條禮貌準則:
1.策略準則:盡量減少對別人的損失,盡量增加對別人的利益;
2.慷慨準則:盡量減少對自己的利益,盡量增加對自己的損失;
3.贊譽準則:盡量減少對別人的貶低,盡量增加對別人的贊譽;
4.謙虛準則:盡量減少對自己的贊譽,盡量增加對自己的貶低;
5.贊同準則:盡量減少和別人的分歧,盡量增加和別人的共同點;
6.同情準則:盡量減少對別人的反感,盡量增大對別人的同情[5]。
從這六條準則中能得出說話者通過減少聽話者的損失增加聽話者的利益來促成通順的交流,這是交際中的關鍵所在。
3 簡述課堂教學和中學生特點
課堂教學是教學中最常見的形式。傳統的教學方式為教師解釋、示范,學生學習,其中問答形式和評價是課堂教學中溝通的主要形式。課堂是交流的場所,交際是課堂教學中的基本活動。教師與學生進行恰當的溝通是非常重要的。
課堂教學的一個特點是課堂氛圍和諧,教師應營造平等、民主、快樂的教學氛圍,以促進有效教學。教師要尊重學生,與學生進行親切交流,使學生能夠遵循教師的計劃和教學行為。
此外,教學活動是有序的。合理的教學應確定教學時間和內容,規劃教學進程。良好的班級紀律可以保證正常的教學秩序和教學質量。因此,教師有必要樹立地位,使學生聽從教師教導。
語言在課堂教學中占據重要地位。語言是控制教學最直接的方式,因此,在課堂教學中使用適當的話語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
保證。
中學階段的學生心靈較脆弱,在遇到困難時,教師應該尊重他們,與他們進行適當溝通,幫助他們解決困難。有些學生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性格內向,所以他們在課堂上不活躍,這就需要教師的合理引導。此外,最顯著的特點是一些中學生存在逆反心理,這也是教師要解決的棘手問題。
語言是教師解決學生問題的最有用的工具,適當使用禮貌原則,提升教師同學生交流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4 禮貌原則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上世紀 70年代,伯明翰大學英語語言學家辛克萊爾和庫爾瑟德提出了“伯明翰模式”。表明課堂教學有三個步驟: 提問、回答和評論。在教學中教師應將禮貌原則與教師話語相結合。
策略準則是禮貌原則中的基本準則,也是課堂教學中最常用的方法。在課堂中教師給學生布置任務時可以使用禮貌原則以致于學生有選擇權,更容易接受教師的任務。如:
A.回答問題。B.你想回答這個問題嗎?
A.讀這一段。B.你能幫我們讀一下這一段嗎?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A句中的用語較為生硬,具有命令性。B句則給了學生較大的選擇自由,B句顯然比A句更有禮貌,能夠尊重學生的意愿,從而拉近師生距離。
贊譽準則常用于對學生的評價上。心理學家指出,人們天生期待著被欣賞和贊揚。贊揚可以讓學生從心理上得到滿足,贏得尊重。
如果學生回答正確, 教師應該表示表揚。如:非常好!你的回答很棒!如果學生回答錯誤,教師應先指出其優點并給與建議,再糾正答案。比如: 你做得很好, 但有一個問題你應該注意。你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但如果……你可以做得更好。
教師間接地指出學生錯誤,能減少學生的心理損失,挽回學生面子。這能夠提升學生信心,促成積極的教學氛圍。
同情準則也同樣適用于教學。教師和學生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學生在課堂上可能會犯一些小錯誤,如忘交作業、上課遲到等。教師應先清楚學生出現這類錯誤的原因并幫助學生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批評。一旦在學生心理樹立下不良的教師形象,學生容易與教師產生對立心理。教師采取同情準則能夠給學生改正錯誤的機會,這樣學生更愿意遵循教師的教導,避免因誤會影響師生關系。
5 結語
語言是教師的重要工具,教師需要采用恰當的語言同學生進行交流。教師運用禮貌原則是與學生順利溝通,營造和諧課堂氛圍有效途徑。合理運用禮貌原則可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從而提高教學效果,也可以以身作則促進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人格的形成。
參考文獻
[1]James, A. L. 1995. 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J]. Language, 71(4): 843.
[2]臧艷姿.基于禮貌原則的初中英語教師課堂話語分析[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
[3]陸艷芳.禮貌原則在師生互動中的應用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
[4]王麗莎.運用禮貌原則,促進英語課堂教學[J].考試周刊,(32): 129-130.
[5]Leech, G. N. 1983.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London: Longman Group Ltd.
作者簡介
任瑩(1994-),女,漢族,河北省唐山市,研究生在讀,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