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星
摘要:20世紀70年代以滯漲為特征的經濟危機宣告了凱恩斯主義的失效,人們要求放棄國家干預的政策,采取能夠實現經濟有效增長的新政策,新自由主義就此登上了歷史舞臺,并在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的推動下,通過全球化向世界擴張,而后又跟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傳入我國。新自由主義的廣泛傳播,對我國大學生造成了一些不良影響,需要通過優化社會和網絡的環境,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等手段,以引導大學生消除不良影響,樹立正確的“三觀”,積極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力量。
關鍵詞:新自由主義 大學生 不良影響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1-0140-02
一、新自由主義對我國大學生產生不良影響的表現
(一)造成了大學生的認知偏差
(1)追求個人主義。新自由主義者基于亞當斯密的“經濟人”假設,認為經濟發展的動力是人們對經濟利益的追求,他們承認個人利益優先,主張絕對的自由,忽視集體利益,而這些思想通過書籍、電影、網絡等形式向我國緩緩滲透,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國大學生。部分大學生在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相沖突時,損害集體利益,忘記了集體主義原則,忘記了權利與義務的關系,只享受權利拒絕履行義務,甚至遲到早退、逃課作弊,只重視個人的自由與權益,忽視紀律和規則。
(2)崇尚功利主義。新自由主義的公平實質是基于程序公正和過程公正的叢林法則,這種思潮片面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認為手段就是一切,只要手段是公正的,結果也就是公正的。受其影響的部分大學生做事的動機都帶有功利性,如:入黨、擔任學生干部、參加社會實踐等,都是謀求今后發展,不再是單純地為同學服務、為人民服務;在評優獎優時,用盡手段追求個人利益,絕不謙讓分享,一味地追求經濟利益,拋棄了同學情誼。
(二)影響了共同理想的奮斗熱情
在新自由主義者眼中,“社會主義作為一個包括全部生產資料的社會制度是行不通的,盡管這種制度在只占有部分生產資料的情況下并非完全行不通,但其必然導致生產效率的下降,以至于使其非但不能創造更多財富,反而會起到減少財富的作用。”[1]他們認為,社會主義是對自由的踐踏,是對自由的限制與否定。由于這種意識形態的對立,新自由主義者不斷在我國宣傳新自由主義思想,受其影響的部分大學生,當其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發生了矛盾時,感到困惑與迷茫,他們期待著為他人、為社會奉獻,實現社會價值,但受新自由主義的影響卻又計較個人得失。新自由主義者還利用發達的經濟、完善的社會福利以及所謂的充分人權,鼓吹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先進性,然而我國現階段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到達共產主義的還很漫長,社會主義還有待發展,部分大學生盲目聽信新自由主義者的觀點后,影響了對社會共同理想的奮斗熱情。
二、新自由主義對我國大學生產生不良影響的原因
(一)大學生自身的不成熟性
大學生精力充沛,好奇心強,樂于接受新鮮事物,雖富于感性卻欠缺理性,有時還易受外界影響盲目從眾,因此很可能因為某一社會熱點話題對社會產生批判和質疑。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還不扎實,還不能夠完全掌握運用馬克思主義分析問題、判斷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對社會思潮的辨別能力還不成熟,在面對校園內外各種思想文化相互碰撞激蕩時,更容易受到新自由主義的欺騙和利用,失去自己的價值判斷。新自由主義強調自由,迎合了部分大學生的向往,其本身倡導的個人主義,功利主義對大學生也具有強烈的誘惑力和吸引力。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充分性
個別高校對大學生的思政課不夠重視,宣傳工作的力度不夠。大學生離開了熟悉的家庭環境步入了相對寬松、約束性不太強的校園環境,特別需要通過思政教育來引導。然而一些大學思政課教課方式單一、內容乏味,多采用大班授課,課上老師灌輸、課后無實踐的模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力不足。而且,高校對大學生如何對待外來思潮的教育不夠,目前高校缺少講授國外思潮的相關課程,大學生對于外來的思潮認識不夠深入,也不容易分辨,使新自由主義等外來消極思想有了可乘之機。
(三)社會環境和網絡環境復雜性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都講究兼收并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面對各種文化思潮,我國仍然秉持著兼容并包的態度。正因如此,各種文化思潮相互激蕩,新自由主義才能在我國大學生的思想文化領域中有立足之地。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大學生通過互聯網聊天、交友、購物、學習,網絡已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網絡信息多元化,網絡內容建設和治理需要進一步加強,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利益集團積極地通過互聯網對大學生進行新自由主義的宣傳,大學生使用網絡平臺時或多或少地接觸到了新自由主義思潮的相關信息。
三、新自由主義對我國大學生產生不良影響的對策
(一)提高大學生的思想覺悟
大學生需要提高自身抵御不良思潮侵蝕的能力,樹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要發揮學生自身的主動性,立足我國的發展現狀和基本國情來甄別各種思潮的優劣,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實踐表明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新自由主義思潮的實質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壟斷資產階級妄圖掠奪世界資源。因而大學生在對待思想問題方面一定要堅定立場,有自己的思考,不盲目從眾,相信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始終保持對西方文化的侵略和和平演變的警惕性,用核心價值觀武裝頭腦,深刻地學習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領會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和科學性,真正地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二)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1)建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隊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對大學生的思想有重要的影響作用,這就要求我們加強思想政治課教師隊伍的建設。首先教育者要始終做到頭腦清醒、旗幟鮮明、理想堅定,在授課過程中言傳身教,以自身的人格和學識感染學生。在思政課教學時要講求方法和藝術,可引用社會近期比較熱門的新聞事件或網絡熱搜話題,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主動去思考并與教師互動。教學的方式要有所變化,熟練地使用教學用具,灌輸法和討論法相結合,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和疑惑,爭取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建立一個雙向交流的模式,學生能夠及時將自己的思想動態反饋給教師,教師根據反饋調整教育方法和內容。
(2)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內容。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一般包括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社會主義榮辱觀等。隨著新時代的到來,思政課應引導大學生認真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大力加強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同時引入國外社會思潮的介紹,幫助大學生真正了解各種思潮的本質以及影響,進而幫助大學生抵制不良誘惑,抵制外來思潮不良影響,樹立科學“三觀”。高校是培養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優秀接班人的主要陣地和渠道,做好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至關重要。
(三)弘揚主旋律,凈化網絡和社會環境
首先,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是我國唯一指導思想的地位,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風尚,良好的思想氛圍能夠消除那些不良的學習和生活作風,引導大學生積極向上,讓大學生在仰望星空時不要忘記腳踏實地。學校可以多組織相關的活動寓教于樂,讓學生真正去了解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使其從思想上接受、認同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其次,要加強立法,健全監督機制,限制不良思想傳播,加強網絡治理,“要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提高新聞輿論的傳播力、引導力和公信力。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營造清明網絡空間。”[2]加強科技創新,建立網絡實名制,凈化網絡文化環境。
參考文獻:
[1]路德維希·馮·米瑟斯.自由與繁榮的國度[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61.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R]. 2017.
責任編輯: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