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正龍 張雪芹
摘要:新課程改革下,教育領域發生了徹底性的改觀,首先是教育理念的革新,自然,教學實踐也隨之更新,歷史學科以“五大核心素養”為使命顛覆以往傳統歷史教學,“史料實證”作為其中之一,使史料教學越發迸發出活力。筆者通過探析對史料論證時和史料教學要注意的問題、具體史料教學方法和具體設計步驟,希望以此為中學歷史教學添磚加瓦,提升整體教學素質。
關鍵詞:中學歷史教學 史料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1-0172-02
歷史教學不僅可以提升學生歷史知識更肩負著培養學生的素養和能力,實現從學生的全方面發展到社會發展從而成為人才儲備,達到國家富強的長遠目標,然而教育大計也遇到了各種問題,需要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變革。在歷史教學實踐中也有著許多問題阻礙了歷史教學的發展,要求我們加以注意并思考應對之策。
一、論證時需注意的問題
選擇史料是指在同類性質的史料甚多的情況下,挑選其中最能說明問題的典型史料,并非指可以憑主觀的意愿去挑選適合自己觀點的史料。
史料教學必然涉及史料的選擇運用,在運用時論證又成為首要也是最重要的一環,在大多時候我們的結論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論證的方式、角度。在具體歷史教學中為了更好地傳授學科知識,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歷史,我們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就值得思考了。具體有以下幾方面:一忌孤證,即所要證明的觀點,只有一條史料;歷史的發生、發展是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的合力作用,這就決定了在分析歷史事件、現象原因時要選擇涉及面廣的史料或者在對一個觀點加以說明時,要提供多則有關此問題的史料,不能用單獨的一則史料去說明問題。二忌想當然地主觀臆證;歷史教師在加工史料時要秉承實事求是的精神,不能以教師自我理解為中心,強加觀點給學生。三忌所引史料與所得結論的不一致或沒有關聯;這是教學中的大忌,史料作用是輔助教學,如果所用史料與結論相悖,教師就要反思到底是結論錯誤還是解讀錯誤。四忌忽視反證:論證某一問題時,如果只注意到屬性相應的史料,有意忽視觀點相反的史料,得出的結論不是錯誤的,就是不全面的。
二、史料教學需注意的問題
(一)史料研究范式
對于史料教學的研究中大多學者的研究方法較單一趨同:案例法、比較法、文獻閱讀法是普遍使用的方法,方法的選用會影響研究結果,所以在史料教學的研究中新方法的選用是必要的。史料教學具體操作方法不應該是抽象籠統的,它應該是具體的、靈活的、多變的。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史料教學的選用要考慮老師和學生的具體情況,要考慮教材的版本,要考慮史料的分類,要考慮不同課型的特點和具體內容的要求。總之,史料教學的具體方法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之后才能夠產生的。切不可思維僵化、盲目追求形式,在教學中迷失方向,為了教學而教學。
(二)史料對比
在史料教學中放眼國外從而在比較中對中國的史料教學提供借鑒是比較適合和必要的。英國、美國的史料教學相比中國歷史更悠久效果也更好,而中國在史料教學方面要提升的地方還很多,它們的史料教學方法是值得借鑒的,但在比較的同時應該擴大比較范圍,不僅僅是中美英三國的研究比較,這樣難免會顯得狹隘,使研究結果缺乏全面性。
(三)核心素養與史料教學
在史料教學和素養培養的結合方面首先是值得肯定的,在新課程改革下“五大核心素養”的提出,取代了之前的三維目標。因而,在教學目標方面,由傳統的注重知識的傳授到注重學生知識學習的過程、學習方法的習得。同時更加注重學生全方面的培養,注意以學生為主體的這一導向,這也是符合時代要求的。
三、具體史料教學方法
(一)加強對教材版本中史料問題的探討研究
初中歷史教材經現在改革后都統一成統編版教材,但高中歷史現在仍有很多版本,注意版本的比較,注意不同版本中史料的選擇與運用也是一項需要我們注意的問題。譬如《選取不同版本教材中史料的策略——兼論“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中運用比較法、舉例法對人教版、岳麓版中的第四課《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進行研究,發現對明太祖加強軍權的講述中運用了同一史料但講解時的側重點卻不一樣。反思出史料教學要適度重視、緩慢滲透,立足課堂、巧設情景,立足教材、充實史料。不同版本教材中可能在同一課中引用的史料有所不同,當然也有相同的史料出現,那我們要怎么進行解讀,側重它的哪一方面這對我們突破重點難點提升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注意階段史料教學要有針對性
史料教學主要是針對中學階段的研究,卻很少對初中高中這兩個階段進行劃分來進行研究,初中和高中學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存在差異,知識經驗方面存在巨大差異,所學教材也存在差異,這些差異都應該得到重視。當然,強調差異的同時也要注意它們間的銜接過渡問題,如果一味只強調差異,那么我們的教學將會是斷層的不完整的。同時,高等教育中的歷史專業對史料教學也有很大的依賴性,教師的教學能力很大程度上會通過其所運用的史料和對史料的解讀體現出來,學生的能力也會透過史料折射出來,但是,大學生又與中學生各個方面存在極大差異,所以,教學方法這不盡相同。總之,注重差異,重視區別,逐步過渡,最終使學生能力提升,形成史學素養,終身提升和發展。
(三)史料教學和素養培養的結合
在新課程改革下“五大核心素養”的提出,取代了之前的三維目標。因而,在教學目標方面由傳統的注重知識的傳授到注重學生知識學習的過程、學習方法的習得。同時更加注重學生全方面的培養,注意以學生為主體的這一導向,這也是符合時代要求的。現代教學觀要求我們的教師要由傳統的知識灌輸轉變到注重學生學會學習,要從傳統的知識傳道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學生要由傳統的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知識的主動探索者。在這種背景下學生要在德、智、體、美、勞方面都要得到發展,而史料教學這一教學模式培養了學生的“時空觀念”“歷史解釋”“人文關懷”等,使學生的核心素養逐漸形成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