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菲
摘 要:在社會生活中數學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數學教學卻時常背離現實,特別是隨著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深入,數學教育越來越需要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實施生活化教學模式。以小學數學教學為研究對象,探討了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
當前,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化,使得社會各界都越來越注重素質教育,并以學生綜合素質與生活實踐能力培養為教育發展導向,特別是小學數學課程,其具有極強的應用性,只有將課堂教學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通過學習去發現存在于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再利用所學解決問題,才能讓學生在豐富生活經驗的同時,形成一定的生活實踐能力。基于此,文章對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策略進行了分析。
一、聯系現實生活,合理處理教材
生活化教學主要指將學生現實生活與教學內容聯系起來,通過合理聯系最大化提高學習活動的有效性。當前,雖然小學數學教材中的案例場景非常豐富,但幾乎與學生的生活經驗不符,更需要教師根據學生認知規律和已有生活經驗,對教材進行科學處理,真正做到“理+實”。
例如:講解“百分數應用題”知識點時,若教師僅是將其概念、解題思路單純滲入其中,學生往往會一籌莫展,無法理解。為此,鑒于這種情況教師就可聯系生活中的“購物”場景,設置如下問題:
第一,國慶期間某商店七折大酬賓,而小紅購買的上衣價格為300元,試問在沒打折情況下,這件上衣的價格是多少?
第二,永輝超市開展五折活動,百貨商店開展“買五贈一”活動,請問哪家商店的優惠更大?
第三,某商場在大規模打折活動前,通常會對商品提價10%后再降10%,那么,誰知道商品價格是漲還是跌?
這三個問題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比如問題一,從已知條件中可知某商場正降價,需要求出商品原價等,然后,教師再引入百分比知識點,其所獲效果定然比教師生硬講解更好,學生也能快速摸索出百分比解題思路,進而計算出商品原價即“300÷0.7”。此外,問題二、三也常見于生活,學生能將所學知識用于生活中,他們通常會表現得特別興奮。這時教師再安排其進行討論,暢所欲言,由學生討論教師總結的形式,促進學生深刻記憶和掌握知識。
二、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要潛移默化、真實地將生活引入課堂,創設生活情境是最佳途徑,小學生能在熟悉的場景刺激下不斷產生想象,進而集中注意力聆聽教師講課,這是由于小學生好奇心重,極易受到興趣的驅策。因此,在課堂上創設生活情境再現生活,能較好地引發學生共鳴,使其產生強烈學習興趣,并始終保持濃郁的熱情,在大腦充分活躍的情況下,將教師所講內容與生活事例聯系起來,最終深刻記憶教材內容,達到提高課堂效率、激活課堂氛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與習慣的目的。
例如,教學“認識負數”知識點時,由于學生尚未充分認識到何為正負數,不懂正負數在生活中的效用,故而,在講解理論時學生必定會覺得過于抽象,盡管教師講得賣力,但學生依然是一知半解。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及時引入生活化場景,利用生活實例教學,具象化數學知識。如教學之初引導學生:同學們知道今天的溫度嗎?是0 ℃以下還是以上呢?若是以下又該如何表示呢?也可提出關于海拔高度的問題,即山峰海拔與盆地海拔該如何表示呢?將生活中的素材引入課堂教學中,能夠引發許多問題,有助于學生回想已學知識,增進其對數學課程的熱愛。
三、聯系生活實際,不斷鞏固新知
當學生完成新知學習后,教師要積極安排各種練習,不斷鞏固新知。因此,教師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讓教學與生活接軌,幫助學生感受身邊的數學,意識到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且體驗到生活與數學的樂趣。這樣才能利于其鞏固新知,充分提高其數學能力。例如,教學“相遇問題”知識點時,當學生基本了解應用題結構及其解題思路后,教師再組織教學:由同桌互為一組,根據相遇問題情節進行表演,同時自主創編應用題進行解答。表演場地不限,可自由選擇,5 min后再安排全班交流。通過這種真實演練使學生深刻理解“兩地、同時、相向、相遇……”,從而鞏固新知。或是完成“百分數”知識點講解后,教師可布置如下作業:要求學生下學后,跟隨父母去菜市購買大蒜,將其帶回家種植,然后當種子發芽時記錄每日發芽率。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能鞏固知識,還能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獲得一石二鳥的效果。
通過上文的分析可知,基于生活背景的小學數學教學,既是新形勢下的創新性教學模式,更是時代發展各種要求下的必然產物,這種教學模式必然會在未來的教學事業中取得良好成績。因此,無論是教育工作者還是教育教學研究者,都需要更深層次地探索生活化教學,不斷推動生活化教學模式發展,進而發揮對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促進作用,為我國整體發展做出卓越貢獻。
參考文獻:
[1]王洪霞.淺談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J].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6(6):27.
[2]姚辛清.淺談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J].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5(22):160.
[3]蔡曉霞.淺談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J].教育科學,20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