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少群
摘 要:中國一直以來就有許多傳統的文化與美德,禮儀修養也一直是人們所關注的重點。古時是這樣,現代也是這樣,隨著時代、國家的發展,文明程度不斷提高,品德與社會這門學科逐漸變得重要起來,特別是在小學階段。小學是一個人初步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階段,所以品德與社會這一學科很重要,但是,在課堂中,這一學科教學的有效性卻有些不盡如人意。旨在討論如何在教學課堂中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課堂;實效性
一、與生活融合,提高學生的體驗度
學生在成長的初級階段,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都是來源于生活的,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多和生活結合來進行講述,這樣,學生的體驗度就會提高,也就有利于他們吸收和接收知識。教師可以在生活中常常幫助學生,解決他們的一些疑難困惑,在解決完之后,向他們傳輸正確的思想,讓學生知道熱愛生活、學習做人,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是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的核心思想。在平時教學中,教師也應該多多創造一些場景,讓學生身臨其境,切實體會到場景,然后讓他們針對某一問題展開討論,多問一些諸如“如果是你,你會怎么樣”的問題,培養他們積極面對生活的態度。又或者盡可能多用事實說話,多舉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傳輸正確思想。教師應以身作則,從自己開始,這樣更容易讓學生去接受。
二、充分利用資源,在生活中形成良好品德
現在教學質量日益改善,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利用的資源也越來越多,不管是網絡媒體上的,還是社會實踐中的,教師都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優勢,更多地向學生展示品德與社會中的知識。比如,在課余時間,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去敬老院、養老院參加一些幫助老人的活動,傳遞要尊重老人、愛護老人的思想;又比如組織學生參加小區里的志愿者活動,以生活為中心,讓學生在生活中就能充分體會到滿滿的正能量,自然而然,正確的品德也就在學生的心中逐漸形成了。良好的品德一定是形成于學生的生活中的,只有這樣,這種品德才會真正扎根在他們心里,扎根在他們身上。而那些只活在教師口中的道德品質,在小學階段的孩子們無法感受到,自然而然,他們也就不能真正接受這種思想,那么教學的實效性也就大大下降了。所以我們在實際教育中,應該加大力度盡量用事實、用生活去引導學生,讓他們自己可以思考,引發他們的內心感受,這樣教學才可以取得有效的教學成果。
三、以教材為本,明確教學目標
教師在教學前應該確立自己的教學目標,制訂教學計劃,因為這影響著教學最終效果的成功與失敗。所以教師一定要制訂明確、合理的教學計劃,為提高教學實效性做好準備。教學目標是教學的起點,它自始至終都會貫穿在課堂上,是起著目標導向作用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無論什么時候,都應該保持品德與社會這一門學科的特點,圍繞著這個特點進行教學。品德與社會在教學中應該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點,要以學生為本,這堂課是上給學生聽的,而且是上給小學生聽的,所以教師應該要定位好自己的教學特點,盡量用生動活潑的話吸引學生,還有盡可能從學生角度去思考,比如在舉例子時,就應該和學生一起討論,先盡量和他們的角度一樣進行思考,如果發現有不對的,再慢慢循序誘導,傳遞正確的思想。第二點,教學目標的設立應該要有整體性,設立一個整本書,或者是整年度的教學目標,可以使教學目標具有連貫性,在教學中,可以避免出現這節課講的和上節課不對應的情況,所以在一開始,教師就要有一個計劃,最好讓自己講的課可以與之前講的聯系上。第三點,教學目標一定要具體可行,結合實際,不要脫離教學范圍,也不要照本宣科,只按照書本上的來,最好的就是整合教學內容,聯系實際,從學生可以體會到的角度出發,做到心中有想法,心中有目標,只有這樣,在教學課堂中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才可以及時引導他們,讓他們可以真正從課堂上學到東西,為他們形成一個良好的品德創造條件。第四點,與時代、與社會結合,突出情感、態度、價值觀,多方面傳達一些基本信息。
四、創造一個開放式的學習環境,加強學生討論
現在的教學課堂中,一些教師只顧著完成教學目標,自顧自地講,卻忽略掉學生在課堂中應該是處于主動地位,而不是被動地位,在這種形勢下的教學,效果是顯而易見的。所以要想在教學中讓學生處于主動地位,那么應該要創造一個開放式的學習環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發言,活躍上課氣氛,對于主動回答問題的學生,教師應該要采取表揚的方式,希望其他同學也能學習這種態度。教師還應該適當性拋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分成小組,自行討論,教師還可以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走到學生中間,與他們一起討論,但不要急著發表自己的意見,先聽聽學生是怎么說的,最后,再在全班進行總結性的發言。像這種創設一個開放式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在自主、自由的環境中滿懷著興趣去學習,從而可以更好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這樣,品德與社會這一門學科才能真正成為學生喜歡的、愿意進行學習的課程,自然而然,教學實效性也就提高了。
五、運用好的評價方式,給予學生學習的動力
前面一系列學生學習、討論過后,教師給予他們的評價也是很重要的,因為這直接關系到學生對于這個老師教學方式的感受,還有學生是否可以將學習的積極性持續下去的原因。評價具有指導學習方向、在教學過程中給予激勵的作用,由此可見,有一個好的評價方式,是教師進行進一步改進教學質量的依據,也是促進學生發展的有效教育手段。教師在評價時要以激勵為主,關注學生的情感變化,這樣就可以在不傷害學生自尊心的基礎上,激發學生的上進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與修養,那么這節課也就沒有白上。
總之,小學品德與社會這門學科之所以會設立,就是因為這個階段是幫助學生形成良好品德的重要階段,所以教師更應該花心思,用合適的方法進行教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課堂的有效性應該也是要關注知識的教育,更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他們的一些基本認識出發,引導他們反思,做到在生活中感悟、發現、探究、體驗成長的快樂。
參考文獻:
[1]王洪新.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有效性分析[J].才智,2018(28):114.
[2]李來玲.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實效性研究[J].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8(10):99-100.
[3]徐誠.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化教學策略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