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怡君
摘 要:語文是各學科的基礎,是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主要學科,語文閱讀課堂也是教師與學生心靈交流的地方。為此,怎樣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喚醒主體意識,提高閱讀效果,值得教師思考和探討。結合教學實踐,主要論述閱讀教學中,主體意識培養的主要方法以及實施策略,以期與大家分享。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主體意識;閱讀效果
語文是基礎課程,具有思想性、工具性、人文性。而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閱讀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激發閱讀欲望,在閱讀中充分表達自己的見解,值得我們不斷探討。
以生為本的理念,成為廣大教師的共識,閱讀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從而構建小學語文閱讀靈動課堂,是閱讀教學改革之路。下面,就如何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提高閱讀教學效果的問題,談幾點思考。
一、運用有效資源,拓寬學生視野
小學生處于對世界茫然無知的階段,也處于對一切好奇、新奇的特殊階段。由于年齡、認知等特點,加上語文知識的簡單化、抽象性,閱讀的教學方法的落后和陳舊等,更難以激發對閱讀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教師應以興趣的培養為抓手,找準興趣培養的基點,再創新教學,運用有效的現代教學資源,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提高閱讀的興趣,提高閱讀效果。
例如《北大荒的秋天》的閱讀教學,教師應考慮到“北大荒”距離孩子們較為遙遠的實際,結合這篇文章的作者對于北大荒的熱愛之情的抒發,不易于理解和感悟等,對于北大荒的秋景的美麗、物產的富饒等,學生感到抽象。小學生對于直觀、生動的東西感興趣,也容易引發學生的直覺感知。為此,借助于多媒體的輔助教學的作用,將從網絡上搜集和整理北大荒的秋天的一些圖片、視頻材料,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探究課堂。如教師首先呈現新中國成立前的北大荒的圖片,讓學生猜想“荒”的含義,從直觀的畫面中,容易感知和猜想“北大荒”是個怎樣的地方。然后,教師引導學生:之前,北大荒是個荒蕪的地方,人煙稀少、草木不長等,而現在北大荒又被稱之為“北大倉”,那么,你能想象現在的北大荒是個什么樣的地方嗎?和以前相比,會有哪些變化?之后,繼續用多媒體呈現出現在的北大荒的一些美麗圖片,引導學生形成直觀感知:天空美、小河美、原野美。在這個基礎上,教師設計具體的閱讀任務,如閱讀課文,找出文章中折射的天空美、原野美、小河美的句子。
閱讀是件乏味的事,對于感知能力差、閱讀能力、理解能力有限的小學生而言,閱讀興趣的激發是提高閱讀效果的前提。教師應善于運用多媒體,運用現代教學資源,幫助學生開闊視野,拓寬視野,讓孩子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下產生閱讀興趣,誘發閱讀欲望,為有效閱讀奠定基礎。
二、注重情境創設,激發學生閱讀的主動性
情境的創設,促使孩子們感知文章的意境,幫助學生感知文本內容,促學生深入了解、直覺感知。
教育心理學也認為,學生接觸到新知識時,會有種陌生感。閱讀教學時,為了減少陌生感,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促學生融入文本中,有效的情境創設很關鍵,生動、形象的情境創設,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的主動性,提高學生自主閱讀、主動探究的意識。為此,閱讀教學中,提高閱讀教學效果的主要途徑之一是為學生創設生動的情境。
如《蒲公英》的閱讀時,教師應清楚這節課的教學目標之一是通過情感體驗,體會文章中蘊含的道理。而這個目標的落實和實現,如果脫離情境和體驗,對于三年級的學生而言,難度較大。而教師創設情境,可以幫助學學生實現這個目標。如教學可以先呈現“種子”的圖片,引導學生看圖并思考圖片上是什么。然后,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而引出課文的主題:這是蒲公英的種子。蒲公英是多年草本植物,種子成熟后,隨風飄到新地方安家落戶,孕育新的生命和花朵。然后,誘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成熟的蒲公英種子,現在要去哪兒安家呢?我們一起閱讀童話故事,找一找蒲公英的種子的新家吧……這樣的情境創設,能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也有助于學生對文章主題的把握和理解,從而提高學生閱讀的自主性。
三、設計探究任務,激發學生自主探討的意識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倡導改變課堂模式,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培養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也不例外,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探究性的學習任務或者探究性的問題,引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培養探究學習能力。
如《蒲公英》的閱讀教學,針對課文的第一自然段,教師可以提出下面的探究性的問題:“小降落傘”指的是什么?“花托”又是什么?你覺得潔白的小絨球長得怎么樣?“競相開放”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樣理解競相開放的?是什么原因讓他們競相開放的?……這些問題,思維就會跳動,在閱讀中獲得更多的知識,并且激發求知欲和好奇心,提高探究欲望。
再如《荷花》的閱讀,對于第一到第三自然段的閱讀時,教師可以提出下面的問題,讓學生小組交流和探討:(1)“我”為什么要往荷花池跑去?(2)荷花池的荷花有什么特點?(3)“一進門就聞到了一股清香”說明了什么?(4)“挨”和“擠”分別是什么意思?“挨挨擠擠”這個詞語,說明了什么?(5)“冒”可以換成“長”“鉆”“伸”或者“露”嗎?……這些問題,不是簡單的“是”“不是”的問題,需要學生真正走進文本中,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
除了文章中論述的幾個主要策略之外,教師還應該注重學生課前自主預習習慣的養成教育,培養學生自主預習、主動閱讀的好習慣;課外,鼓勵學生加大閱讀量,通過開展多樣化的閱讀活動,提高學生自主閱讀的興趣,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閱讀教學中,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需要堅持“以生為本”的原則,從思想上、根本上轉變教學理念,改變學生的思想和學習方式,喚醒主體意識,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促其敢于參與、樂于思考、大膽發言、勇于探究和創新,閱讀因學生自主性的提高,課堂更有效。
參考文獻:
[1]尚秀鳳.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學生閱讀能力培養[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7(43).
[2]王秀英.小學中年級學生語文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J]. 語文課內外,201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