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本矛盾指的是一篇作品中表現出來的語言、情感、思想、結構、情節等方面不一致、不和諧之處。后現代語言學認為:“語言是罪惡的漏洞?!薄叭魏握Z言都只是一種表象的存在,作者所要表達的真正的思想和情感往往隱藏在語言這一面紗之后。”矛盾無疑是泄露文本秘密最大的漏洞,也是揭開語言面紗的重要手段。細讀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尋找文本“矛盾”,與文本的“矛盾”處深度對話,深入文本背后的秘密。
關鍵詞:小學語文;矛盾;閱讀教學
抓住主要矛盾,往往能“牽一發而動全身”。如果我們在閱讀教學中能擁有一雙慧眼,善于引導學生發現和把握文本中的矛盾之處,巧妙組織教學,就能營造良好的“閱讀期待”,激發學生探究欲望,從而達到“綱舉目張”的目的,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率。下面筆者以《三顧茅廬》為例,具體談談矛盾在閱讀教學中的運用。
一、情感矛盾,深層結構
語言是一座冰山,冰山在海里移動很是莊嚴雄偉,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卻有八分之七藏在水下。教師的任務就是讓學生通過體會水面上的八分之一,理解到水面下的八分之七,理解深藏在字面下的作者的思想和感情。例如在《三顧茅廬》中人物的語言描寫得十分精彩合乎人物的性格。其中有這樣一句“張飛嚷道:‘這次用不著大哥親自去。他如果不來,我只要用一根麻繩就把他捆來了!”教師引導學生理解“嚷”這個字,分明是表示聲音之大,進而聯系張飛一定是想到了前兩次拜訪諸葛亮的情景,從而讓學生交流前兩次他們連諸葛亮的面都沒有見著,難怪張飛怒火中燒,氣不打一處來,要嚷叫起來。從而在理解張飛所說的話抓住“只要”“捆”這兩個詞,引導交流張飛的暴脾氣和他對諸葛亮的態度之惡劣。緊接著出示“劉備生氣地說:‘你一點兒也不懂得尊重人才,這次你就不要去了!”教師在這之前引發學生思考,如果憑張飛的一身武藝要把諸葛亮捆來能捆得來嗎?學生的回答必定是肯定的??墒抢Φ脕硭娜藚s捆不來他的心啊,難怪劉備要生氣并且言辭激烈地說了這一番話。順勢點撥學生通過提示語和標點符號感受劉備對張飛的做法的不認同,通過兩個人物對諸葛亮態度之間的矛盾,啟發學生思考其實作者描寫張飛的態度實,則是通過側面描寫來烘托主人公劉備對諸葛亮的那份發自內心尊重。
二、結構矛盾,激活思維
“結構”是一個不容小覷的要點,而這恰恰是我們以前忽略的地方。結構主義認為:“事物的真正本質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我們在各種事物之間構造,然后又在它們之間感覺到的那種關系。”例如在《三顧茅廬》中有這樣一處內容“他們來到隆中,只見那里的山岡蜿蜒起伏,好像一條等待時機騰飛的臥龍。岡前幾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見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麗宜人?!边@是對環境的描寫,文章明明是在寫人物,這里卻無端增加了景物的描寫,乍看之下似乎與文本存在矛盾。那是不是能刪掉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文章是作者思維活動的語言表述。入選課本的范文更是如此??鋸堻c說,不管是作者有意而為之,還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下意識流露,沒有哪個詞語不是表達思想的。在教學這一塊時似乎有些無從下手,那么我們可以從劉備對諸葛亮的誠心誠意入手。讓學生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劉備要三請諸葛亮呢?諸葛亮到底有什么本事呢?其實文中對諸葛亮的才華已經有所暗示,繼而讓學生去尋找。接著讓學生交流這部分內容總共寫了哪些景物?告知學生這里的松林、清澈的溪水和茂密的竹林都暗含了諸葛亮高潔的品格。這里的比喻句表面上是把山岡比作臥龍,實則是把諸葛亮比作臥龍,這也隱含了諸葛亮“臥龍先生“的由來。此處的環境描寫雖然看上去可有可無,卻巧妙地烘托諸葛亮的才華和品格。
三、細節矛盾,收獲精彩
所謂細節描寫是指文本中對主人公進行逼真細膩、具體生動的描繪,以此來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小見大,以微顯著,不僅推動了情節的發展,而且對人物形象的塑造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而細微的動作描寫尤其能生動形象地表現一個人物的心理。在《三顧茅廬》中有十分精彩的細節描寫,如:
“出來開門的童子告訴劉備,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劉備讓童子不要驚醒先生,吩咐關羽、張飛在門口休息,自己輕輕地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臺階下等候?!?/p>
當學生交流到這部分時,老師可以讓學生抓住“恭恭敬敬”這個詞引導學生交流,抓住“恭”的字形和字義來體會,“恭”表示人的內心的一種敬佩,也是“誠”的一種表現,所以它下面是豎心底,指導學生恭恭敬敬認真寫這個字。接著再讓學生一起來做“恭恭敬敬地站”的動作。當學生做得不到位時,可以讓學生聯想電影、電視劇中看過什么人恭恭敬敬地站著?在交流中學生會說到大臣在皇帝面前,仆人在主人面前,學生在老師面前他們會這樣做,隨即老師拋出這樣的問題“你們知道此時劉備幾歲嗎?諸葛亮又是幾歲呢?”接著介紹當時的劉備已經46歲了,而諸葛亮卻只有26歲,一個長者卻給自己的晚輩恭恭敬敬地等候,那是很不應當的,年齡的差距使得劉備做出這樣的舉動實在是讓人費解,存在了矛盾。這時老師只要蜻蜓點水點撥劉備此行的目的是要打動諸葛亮,他這樣做正是劉備求賢若渴、誠心誠意的表現。
語文課堂中學習,有矛盾師生互動才會更精彩,有矛盾學生思維才會更積極,有矛盾學生情感才會更投入,所以筆者認為挑起矛盾的沖突,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走進文學作品,領悟到作品的內涵,提高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作者簡介:周麗君(1987—),女,江蘇蘇州人,本科,小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