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靜
【摘要】本文把義務教育階段視障生分為1~3年級、4~6年級、7~9年級三個學段,分析各學段視障生作文中的常見問題,提出擴大學生閱讀量、集體點評修改作文、進行作文技巧點撥、開展學生競賽、加強范文引領、進行個別化指導、鼓勵學生發表作文等對策。
【關鍵詞】義教段 視障生 作文 口語 書面語 詳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2A-0050-04
“作文”,作為“文學作品”這一語言藝術的雛形,是校園文化藝術形式之一。義務教育階段視障生的作文問題與普通中小學生的作文問題相比既有共性,也有個性。共性體現在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的寫作都會有從難到易的過程,個性體現在義務教育階段視障生由于視覺渠道受限,他們主要通過聽覺、觸覺、味覺、嗅覺等認知世界,因而他們對世界的印象往往是碎片化、表面的。由于閱讀資料主要限于盲文書籍,聽的資料主要是廣播、電視等有限的資料,很多視障學生喜歡聽評書、相聲等曲藝節目,曲藝節目中往往滲透著傳統思想,這就決定了他們的思想觀念偏于傳統守舊。表現在寫作中,問題主要可以概括為“慢”“短”“空”“亂”“俗”等。“慢”即寫作速度慢;“短”即寫作篇幅短;“空”即作文內容空洞,概括性的語句較多而描寫的段落較少;“亂”即結構安排有不合情理之處;“俗”指立意、謀篇、寫法等與前人雷同,缺乏創新。
教師如果把義務教育階段的視障生分為1~3年級的低段、4~6年級的中段和7~9年級的高段三個學段,可以在教學實踐中發現每個學段的學生分別在作文教學中有一些典型問題。筆者擔任學校文學社指導教師,根據不同情況在文學社團課上采取相應對策,促進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筆者對各學段學生作文中的問題進行論述。
一、常見問題檢視
(一)低段視障生作文中的常見問題
1.擅長口述懶動筆
1~3年級的視障生活潑好動,想象力豐富,往往也能說會道。在文學社課上,教師只要提到“講故事比賽”,總會得到很多學生的積極響應,有時學生輪流講故事,每人三分鐘,按原先計劃的一節課都講不完,學生往往還要興致盎然地要求進行“加時賽”。可是到了寫作文時,很多學生都犯了難。一年級學生主要學習盲文,二、三年級學生開始接觸淺近的童話、故事等,學生在寫作中存在“擅長口述懶動筆”的問題。講故事時積極踴躍的學生寫作文卻時有卡殼。究其原因,主要還是畏難心理,再就是學生還沒有形成“把口中說的話寫下來,把心里話寫下來”的習慣。
2.不分詳略一把抓
有的二年級學生已經掌握了盲文,在寫作時能把事件的來龍去脈敘述清楚,卻容易“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能對重點事件進行詳細的描述。比如二年級學生寫的一篇日記:
3月30日 星期六 晴
今天是周末,我和好朋友一起去打飯,打完飯一起去宿舍玩玩具。回來寫作業。回宿舍,我躺了一會兒,然后回教室,問班長問題,然后我媽媽來看我,我回宿舍洗頭發,然后,我去吃飯。
這篇日記其實就是常說的“流水賬”,之所以出現這個問題,就在于該生對一天的寫作素材沒有進行有意識的篩選,沒有突出應該詳細描寫的對象。這在寫作的初級階段比較常見。這表明此時的寫作是自發行為而非自覺行為。針對這個問題,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找出動詞詞組,即打飯、玩玩具、寫作業、回宿舍、躺、回教室、問問題、媽媽來、洗頭發、吃飯等,然后找出比較重要的事,即寫作業、媽媽來、玩玩具等,對這些重要的事件詳加描述,特別是突出記敘“寫作業”這一事件。
3.詞語單調愛重復
由于學生在1~3年級還沒有掌握足夠的詞匯,沒有養成閱讀的習慣,因而在作文中普遍存在詞語匱乏、單調的弊病,有時呈現出說“轱轆話”的特點。即便到了高年級,如果學生沒有積累豐富的詞料語庫,也會出現這種現象。如,有一次寫落葉,筆者從校園搜集了法桐枯葉,讓學生撫觸,之后學生根據觀察寫作文:
拿起這片樹葉,如同褶皺,使我不由得想起了褶皺的樹皮,它簡直就像樹皮一樣地皺……
筆者在課堂上讀了這句話,讓學生共同修改,學生討論后認為這段話只保留兩頭的短句就可以,把中間部分刪去,這樣就簡潔多了。
(二)中段視障生作文中的常見問題
1.立意不高品不雅
4~6年級的視障生在寫作文時,有的沒有意識到立意的升華和寫作的超然、集體主義立場,而是從自身的利益出發,對事物加以評述。例如描寫枯葉的作文最后的結尾:
它難道真的沒有價值嗎?有。春天,它帶給我們無窮生機,夏天,它可為我們遮風擋雨。與毫無價值的垃圾相比,它也是有價值的。
描寫枯葉的這篇作文最后以《落葉之美》的題目發表在《心目》雜志2019年第1期,雜志編輯修改了結尾:
它們難道是毫無價值的嗎?
不!春天,它們可以給人帶來勃勃生氣。夏天,人們躲在它們的身下乘涼。秋天,它們從大樹上落下,人們可以欣賞它們的美。冬天,它們在冰雪下化為養分,滋養著新一年的榮枯輪回。
“落葉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落葉之美在于春夏的豐姿,更在于秋冬的奉獻!
這樣修改過后,主旨更為凸顯,主題更有普遍性,而不是把落葉和垃圾進行模糊隨意的比較。
此外,學生描寫“母愛”時,對媽媽的感情也是含混的,對媽媽的言行無法做出準確的評價和感情表達,這是認知力、判斷力等理性把握能力的缺失造成的。
2.口語多于書面語
在學生作文中,口語的使用比較多。口語應該主要在交談中使用,而寫作文需要對事件、人物、景色等進行理性提煉,應該更多地使用書面語。否則,“寫作文”就成了“說作文”。一名五年級的學生寫道:
在女子跳繩中,我拿了甲組第一名,如果不報跳繩,我就吃虧了。
“吃虧”是口頭語,指受到損失和傷害。在這句話里,她想表達的意思是:如果沒有報名參加跳繩比賽,自己就拿不到第一名,沒有收獲,其實并不是“受到損失”。這句話中的“吃虧”用詞不當。
3.口號呼喊顯空洞
4~6年級的學生已經意識到有時在作文里要表現一些積極開闊的思想境界。有時為了表現自己“思想正確”卻好像喊口號一樣空洞。比如,四年級的一名學生寫運動會時,作文最后寫:
我相信我們的好朋友,相信我們四年級越來越強,越來越輝煌。
這比較空洞。作者的“相信”沒有根據和來由。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教師要對句子銜接、中心句與支撐句等詳細闡述。“教師選取典型范文,人手一份,大家都來做‘啄木鳥,對文章進行‘集體會診”[2]。
(三)高段視障生作文中的常見問題
1.篇幅較短寫不長
7~9年級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高學段,視障生為中考做準備,需要把文章寫長,比如青島市盲校的作文字數要求是600字左右。可是有的學生的作文寫不到600字。字數不夠的原因主要是觀察不夠細致、沒有掌握各種描寫方法、讀書較少以致于詞匯量較小等。
2.現象堆砌易混亂
有的高年級學生愛讀書,也積累了一些詞匯,但是由于視障生對季節變遷、器物居所等沒有直觀的視覺認知,學校開設的初中課程不全,比如生物等沒有開課,因而有時在寫作文時張冠李戴,比如一名成績較好的女生的作文:
當人們脫下厚厚的衣裳,當冰雪無聲地融化,當春風輕輕拂過大地,當世界再次煥發生機,春天便踏著輕快的步伐,向我們招手。那沉睡已久的花仙子們,伴著鳥兒的歌聲,緩緩醒來,綻開了溫暖的笑臉,睡眼朦朧地微笑著迎接春天。可愛的牽牛花隨風搖擺,如同一只只富有靈性的小喇叭,牽牛花的另一個名字是夕顏,象征著夕陽下美好的容顏。清新脫俗的藍花,展示出了它的高潔典雅。小小的桃花瓣隨風一片片緩緩落下,“落蕊飄零成花雨,參差砌下壘如雪”。春天的花很多很多,每年春天,它們便齊齊開放,一起度過這美妙的時刻。
這一段里,有關牽牛花的一段有悖常識。從整段來看,應該是寫早春,可牽牛花是春末夏初開放,而且牽牛花和夕顏是兩種花。在修改時,需要把有關“牽牛花”的部分去掉。
3.似曾相識乏新意
還有一種作文文從字順,可“細讀之下,總覺得似曾相識”[3]。這就是因為作者把讀過的作文主題、修辭方法、詞句等用在了自己的作文里。比如一名七年級學生寫的短詩《愛》:
愛是什么?愛是一束光,這束光照亮了快樂,趕走了憂傷。
愛是什么?愛是一扇窗,透過它,我看到了明天,看到了希望。
愛是什么?愛是一支歌,這支歌唱著未來,唱著夢想。
愛伴著我成長,愛承載著我的夢想,愛賜予了我堅強。
愛是深邃的海洋,愛是不滅的太陽,愛是綻放的花朵,愛是一雙翅膀。
我要用愛譜寫生命最美的樂章!
應該說,這首短詩感情充沛、意旨鮮明、結構完整。但是從“愛”的喻體來看,并不太新穎。著名現代作家錢鐘書在《宋詩選注》里提出寫作的“源”與“流”的關系。他認為閱讀是寫作之“流”,而觀察體驗才是寫作之“源”,只有在生活中親身經歷并寫下來,這才是使自己的作品區別于他人的地方。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提出的各學段的問題主要是指在本學段的突出問題,因為學生的個體差異較大,也不排除在其他年級段就不存在這種問題。
二、原因分析
(一)低段視障生作文中常見問題的產生原因
這個年級段的孩子的作文的突出問題是擅長口述懶動筆、不分詳略一把抓、詞語單調愛重復。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
根據器官代償理論,視力的缺失催發聽覺的敏感、口語的發達,很多學生喜歡聽收音機、聊天。因此,口語表達能力較強。學生剛剛掌握了盲文,對怎樣寫作文不是很清楚,因此,就對寫作比較懵懂,懶于動筆。
人們聊天往往主要是把事情的始末說清楚,有時簡明交代事情的六要素就可以,不會突出重點,也就沒有詳略之分。視障生也是如此。
由于國內的特殊教育學校一般是寄宿制,六七歲的視障孩子就要在相對封閉的學校里生活,學校環境相對于喧囂的市井、家長里短的鄉村,言語環境比較單純。這個時期的孩子的語言理解能力有限,閱讀習慣還沒有很好地形成。這導致學生詞匯匱乏,寫作時詞語容易重復。
(二)中段視障生作文中常見問題的產生原因
這個年級段的孩子的作文的突出問題是立意不高品不雅、口語多于書面語、口號呼喊顯空洞。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
關于文章的立意,視障生由于和普通人的交往較少,大部分視障生都有“幽行孤寄”的特點,圍繞內心的波瀾、情緒變化的題材比較多,文章往往從自身的立場出發來考慮問題。因此,立意不夠高遠。比如,一名視障生寫到爸媽去外面吃飯,他就很憤怒,因為爸爸在外吃飯總是要喝酒,之后就是父母吵架,所以他感到憤怒。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學生出現了怠學現象,在視障生身上主要體現為喜歡聽而懶于摸讀盲文,聽的內容主要是各個頻道的口語類的通俗讀物。因而,學生作文的口語多于書面語。
作文的空洞主要是因為處于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形象思維較強而抽象思維發展尚不充分,有時對某些事件容易有感性的印象,發出感嘆,但自身尚未具備理性分析的能力,所以容易形成觀點但缺乏論證。
(三)高段視障生作文中常見問題的產生原因
這個年級段的學生的作文的突出問題是篇幅較短寫不長、現象堆砌易混亂、似曾相識乏新意。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
相對于低、中學段的視障生,7~9年級的視障生的作文寫得比較長了,但是相對于普通學校的初中生來說,他們的作文篇幅較短,主要原因是學生的直觀視覺素材缺乏,且沒有很好地掌握各種描寫方法,使得不能全方位地展現事物、場景、內心活動等。
很多高學段的視障生已經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喜歡在課外閱讀盲文書了解世界,也為作文積累了間接經驗材料。但是,由于視覺直觀印象的欠缺和學校某些科目(比如歷史、地理、生物、科學、物理、化學等)開設、實施得不太充分,學生在記憶素材時往往有堆疊現象。
對于記憶力比較好的孩子,把一些作文記在腦中是比較容易做到的。因此,在教師布置同類命題作文、半命題作文或話題作文的時候,他會像“拉抽屜”一樣,把此類范文從腦中調取出來,“復制”到盲文紙上。看起來,作文沒有明顯的問題,但如果是材料作文,需要從材料中得出觀點,再圍繞觀點進行論說,對素材進行重組改造,難度就大一些。
三、對策與建議
為了幫助視障生克服作文中的常見問題,筆者在長期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以下幾種教學措施來應對。
(一)擴大學生閱讀量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閱讀材料可以是貼近視障生生活的《盲童文學》《心目》《心靈的北斗:盲人優秀散文集(大字版)》,也可以是文學名著、科普知識、歷史知識等。閱讀的同時要做好筆記。豐富的積累有助于學生克服作文口語化、詞語匱乏、篇幅短等問題。
(二)集體點評修改作文
為了引起大家對“流水賬”、口語化、立意俗、口號式的注意,筆者在課上著重鍛煉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讓學生一起討論如何修改。比如學生作文《我有我的夢想》中有這么一段話:
我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證明:健全人的薪水不一定比殘疾人高,健全人的能力不一定比殘疾人強,健全人的人生不一定比殘疾人輝煌。
這段話的本意是為了表達殘疾人自立自強,但是讀起來感覺好像刻意把健全人放在殘疾人的對立面來對比。健全人不僅是殘疾人的人生奮斗的參照物,還是殘疾人進步的幫助者,作者本身是殘疾人,要更多地把重點放在挖掘殘疾人的潛能上。于是,經過討論,大家把這幾句話改為:
我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證明:殘疾人的薪水不一定比健全人低,殘疾人的能力不一定比健全人弱,殘疾人的人生不一定比健全人黯淡。
這就克服了立意的偏執。最終,本文發表在《盲童文學》2018年第5期。
(三)進行作文技巧點撥
作文中的“流水賬”、口語化、立意俗、口號式等問題可以分別用“詳寫與略寫”“口語與書面語”“敘述者與作者”“情景化寫作”等專題作文技巧點撥來解決。篇幅短、缺新意可以用“初中語文常見的七種描寫方法”微課、“多感官觀察事物”活動課等解決。
(四)開展學生競賽
在學生中開展“講故事比賽”可以增加學生的閱讀動力,開展“百科知識競賽”,可以促使學生閱讀科學書籍,增強科學素養,從而規避作文中的常識錯誤。文言文是現代書面語的主要來源之一,教師可舉辦古詩文誦讀比賽,加強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讓學生在領略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夯實書面語的學習。
(五)加強范文引領
引領學生寫作的范文不僅有書本上優秀的文章,更多的是學生近期寫的優秀作文。教師幫學生投稿,學生對自己的作文發表特別有自豪感,他們都渴望自己的作文得到優化傳播。
本來視障生對寫作的興趣不大,可一聽說可以發表,他們就有了寫作的勁頭,也一心想和同學們一較高下。比如寒假里,教師布置了游記作文,七年級學生李文淑寫的《故宮印象》從眾多游記中脫穎而出,即將發表在《心目》雜志上。
(六)進行個別化指導
學生的作文往往都有著不一而足的問題,教師需要把他們的作文進行詳細修改,以使作文達到公開發表的水平。比如學生董麗晴作文《〈遷徙的鳥〉讀后感》第一段:
主要講的是鳥,鳥并不是從一座山飛到另一座山或從城區飛到郊外都不叫遷徙,而是鳥類在特定的繁殖地與越冬地之間進行有規律的移動,但并不是所有的鳥都遷徙,例如:喜鵲、麻雀等。
教師和學生一起修改后,成為第一段、第二段:
我們走在路上,有時候會聽到“啾啾”的鳥叫,從半空傳來,轉瞬即逝,告訴我們這是一種在空中飛翔的精靈。“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春天的鳥是比較多的。而剛剛過去的冬天,我很少聽到鳥叫。為什么冬天的鳥減少了呢?看了《遷徙的鳥》這篇文章,我知道了,原來冬天,很多在北方的鳥遷徙到了南方。
《遷徙的鳥》主要講的是鳥,鳥從一座山飛到另一座山或從城區飛到郊外都不叫遷徙,遷徙是鳥類在特定的繁殖地與越冬地之間進行的有規律的移動,但并不是所有的鳥都遷徙,例如喜鵲、麻雀等,它們不遷徙。
修改后的作文發表在《盲童文學》2019年第2期。
視障生由于閱讀少、觀察不便、盲文書寫能力不足而導致作文存在各種問題,但只要教師采用各種方法,真正促進學生感受、思考、積累,帶動學生勤練筆,從敘事、繪景、言志、抒情、論辯等角度鍛煉學生的思維,義務教育階段視障生在寫作中就一定會取得更大進步。
【參考文獻】
[1]李敏.提高低年級視障學生寫作能力之我見[J].貴州教育.2008(2)
[2]李博.視障班作文指導有效性初探[J].吉林教育.2017(17)
[3]李澤慧.提高盲生作文能力的探索[J].現代特殊教育.2000(5)
注:本文系2017年山東省教育科學規劃委托課題“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基礎教育課程與教學改革研究”子課題“在視障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語言能力的策略與途徑研究”(課題編號:xj0733)與山東省濟寧市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提高聽障中職生社會適應力的策略研究”(課題編號:2018NG27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