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利用社會資源培養學生道德素質的途徑:挖掘德育工作中可以利用的社會資源,如福利院資源、文化場館資源、紅色革命區資源、生態環保資源等;加強社會實踐,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教師做好表率,加深學生對德行的感悟。
【關鍵詞】社會資源 道德素質 培養途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2A-0061-02
教師的工作任務究竟是什么?筆者認為,教師應該像陶行知先生所說的那般,千教萬教,教人求真。而學生也應該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對于小學教育而言,教師不能片面地關注學生的成績,應該讓其學會尊重、學會擔當,要關注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傳統的教育管理模式以學習為主,將學生封閉在教室內,不關注外面的世界,這十分不利于學生道德素質的培養。社會資源對于培養學生德育具有重要作用,教師應利用社會資源培養學生的道德素質。
一、挖掘德育工作中可以利用的社會資源
在開發社會德育資源時,教師要充分認識到鄉土德育資源的重要地位,開發和利用鄉土德育資源。我國疆域遼闊,各地域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這就要求教師在開發德育資源時,要根據自身區域的情況進行合理開發。教師要具有開發資源和利用資源的眼光,不斷更新自身的理念,加強德育社會資源的利用意識。
(一)福利院資源
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傳承五千年的美德,孟子在提出“仁政”治國理論之時,就主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于尊老愛幼和關愛特殊人群提出了更深層次的要求。教師不僅僅要成為學生的表率,做好尊老愛幼、關愛特殊人群的行為榜樣,也要引導學生關心愛護長輩,幫助同齡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福利院開展義務服務,讓小學生感受到尊老愛幼、幫助弱小群體的良好氛圍,引導小學生善待老人,尊敬和幫助特殊人群,營造和諧互助的社會氛圍,提升小學生的道德修養。福利院為學生提供了道德實踐的場所,能夠讓學生真實地體會到自身義務服務的價值,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樹立無私奉獻,關愛他人的理念,這對于學生的道德培養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文化場館資源
教師要充分利用當地的人文資源,結合德育,組織學生到博物館進行參觀訪問,讓學生感受到我國深厚的歷史底蘊。參觀博物館是一項比較傳統的、深受學生喜愛的實踐活動。學生走進博物館這個城市文化底蘊中心,一方面可以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精神。許多古代物件的制造都植根于我國傳統文化,展現著中國精神,也能夠為現代德育提供很多有價值的資源。比如,博物館里許多牌匾都體現著“仁義禮智信”“厚德載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部分物件體現著孝敬父母等人倫精神,部分物件還體現著中國古代帝王艱苦樸素、勤政奮斗等精神。學生通過參觀博物館,能感受到古代文人志士的艱苦奮斗精神、勤儉節約精神、愛國敬業精神以及社會公德意識,并且進行內化,進而有利于學生進行自我約束、自我管理,培養學生的社會公德。另一方面,學生參觀博物館還能夠豐富見識,提升文化素養。
藝術館、科技館等文化場館也對學生的道德素養培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和科學操作能力,美育對于人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科學操作能力也對學生道德素質的培養奠定了基礎。
(三)紅色革命區資源
我國近代史是一部追求獨立、自由以及民主的歷史。許多革命烈士犧牲自己,前仆后繼,為了新中國的成立奉獻了自身的寶貴生命,并且留下了許多英雄事跡。我國許多地區都是曾經的革命勝地,也留下了許多感人事跡,這些地區也被稱之為革命勝地。這些地區充滿著德育資源,對學生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學生通過體驗紅色生活,在紅色精神的引領下挑戰自我,這種活動讓學生終生難忘,能夠激發學生的愛國精神和民族精神,進而激發學生為中國崛起而讀書的理想。這種紅色資源對學生的教育影響甚遠,榜樣力量無窮。
(四)生態環保資源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民的生活質量有所提升,對于生活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人們從關注生存逐漸轉向關注發展、關注自身、關注質量。生態環保問題受到了社會上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和重視。目前國家出臺種種措施,希望能夠提升國民對于綠色生態的保護意識。環保理念培養要從娃娃抓起,新時代的德育工作不應該局限于以往的內容和形式,而應該加強與時代的聯系,將時代內容融入德育中。目前,氣象局、污水處理廠等與生態密切相關的場所能夠給予學生德育另一片天地。通過污水處理廠的參觀,學生能夠感受到水污染的嚴重性,進而提升環保意識和生態理念;通過氣象觀測實踐,學生能夠真正地了解大氣質量,養成綠色環保理念,在今后的生活中具備綠色理念,真正地把德育內容化作實踐,進而提升我國生態環境質量。
二、加強社會實踐,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
實踐出真知,教師通過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能夠讓學生真正地理解美德的內涵。德育要從日常活動和社會活動兩個方面開展,既利用好身邊的教學資源,也不忽略豐富的社會資源。
我校依托社會資源,在重大節假日開展德育工作,增強德育實效。例如,為了弘揚雷鋒精神,培養時代新人,學校在三月開展了學習雷鋒活動,組織學生清潔街道;為了傳承紅色基因,學校在清明節舉行了祭英烈活動,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重陽節,學校安排學生在敬老院內進行實踐,讓學生養成敬老愛老、樂于助人的美德……
學校密切關注學生內心,與時代接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例如,為深入貫徹落實依法治國,提高學生的法治素養和道德素質,進一步加強青少年法制教育,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我校組織學生進行法治教育展館的參觀學習。又如,近些年,“光盤行動”成為社會熱議的話題,我校緊隨社會的步伐,組織學生制作、發放社會公益午餐,進行“光盤行動”演講等,讓學生了解到部分人民食物匱乏這一社會情況,明確自身的責任,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強學生的思想覺悟,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
三、教師做好表率,加深學生對德行的感悟
學生在校的大部分時間都處在學習的狀態,教師對于學生的言傳身教作用尤為深遠。教師應該以身作則,給學生起到好的帶頭作用。在日常工作中,教師要嚴以律己,用自身的行為帶動學生行動。教師也要密切地關注每一名學生的行為舉止,分析學生產生錯誤思想觀念的原因,并通過合適的方式傳遞正確的價值理念,讓學生接收到道德信號,進而提升學生對德行的感悟,加強對德行的實踐。
例如,在學習雷鋒實踐活動中,我校校領導以及教師始終帶頭做學生的表率,走在學生前頭,親自打掃街道衛生,為學生做好榜樣示范。在訪問敬老院實踐活動中,我校校領導拉著老人的手與他們談心、聊天,問他們冬天冷不冷、身體好不好、業余生活是否豐富等,還和他們在一起談紅色革命歷史,談他們經歷過的那些風風雨雨,在親切的問候中,老人們寫滿滄桑的臉龐綻開了幸福的笑容,校領導率先垂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學生樹立尊老愛老的榜樣,傳遞敬老孝老的美德。
德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人的全面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學校應重視福利院資源、紅色革命區資源、博物館資源、文化館資源等社會資源的利用,挖掘社會資源,依托社會資源開展實踐活動,推動小學德育工作的發展。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7年度C類自籌經費一般課題“學校、社會、家庭三結合的小學德育互動機制構建與實踐研究——以玉州區迴龍小學為例”(課題編號:2017C21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黃春芳(1984— ),女,廣西玉林人,二級教師,玉林市玉州區迴龍小學少先隊大隊輔導員,主要研究方向:少先隊管理、德育領域內社會資源利用。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