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以《魚的紋樣》一課為例論述前置性學習策略在美術教學中的運用,具體提出“觀影預熱,初步感知紋樣”“多元體驗,逐步認識紋樣”“拓展延伸,深入理解紋樣”等做法。
【關鍵詞】前置性學習 美術教學 《魚的紋樣》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2A-0095-03
前置性學習,又稱為前置性小研究或前置性作業,即教師在教學新課前,讓學生先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所進行的嘗試性學習。學生通過前置性學習,對新知識有了初步感受和淺層理解,在正式進入新課時,就能有目的地進行課堂學習。
小學美術是一門實踐性比較強的學科,在教學中實施前置性學習,對提高學生的思維、探究等能力均有積極作用。下面筆者以蘇教版小學美術五年級下冊《魚的紋樣》一課為例,談談前置性學習策略在美術教學中的有效運用。
一、觀影預熱,初步感知紋樣
《魚的紋樣》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掌握魚紋樣的表現方法,感受紋樣的裝飾美感,并運用簡化、夸張、變形等方法設計魚紋樣。由于該課教學內容多,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很難在規定的課時內完成全部的教學目標。因此,筆者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把部分內容改為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前置性作業,由此消化掉一些知識點,課上的時間側用來解決教學重難點,深入學習設計方法,繪制多種魚紋樣。
通常設置前置性學習,考慮到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現有的美術水平,教師基本上會采取趣味輕松、難易適中的前置性作業形式,以此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使學生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初步感知學習內容。對于本課,筆者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提前一周布置學生利用周末時間觀看影片《海底總動員》并完成觀影作業。對于這樣的前置性作業,學生興趣高漲,積極參與,最終,全班學生都完成了作業(見圖1)。
圖1
課中,筆者首先在導入環節播放一段微視頻,提問:“大海是神秘的,也是五彩斑斕的,你們知道大海的主人是誰嗎?”學生會心一笑,齊答:“魚,海里的魚很多。”此時,筆者再次提問:“都有哪些魚?這些魚外形上有什么特點?色彩上又有哪些特點?”因為完成了前置性作業,學生對這些問題都概括總結得非常好,語言表達準確流暢。可見,通過充分的前置性學習,學生提前感知部分教學內容,能避免課中教師重復講述,大大節約了時間,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讓教學目標更明確。
二、多元體驗,逐步認識紋樣
(一)關注民俗,理解寓意
魚文化以各種形式體現在民俗和藝術等各個方面。魚不僅是美麗的化身,還代表了吉祥、如意的寓意。人們在捕魚、食魚和用魚祭祀的活動中,給魚注入了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內涵。為了增加本課教學的人文內涵,筆者提前布置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調查相關的魚文化內容:魚的成語及其含義、魚的古詩及其釋義、“年年有余”的由來、網絡詞語“錦鯉”的爆紅等。
從前置性作業反饋看來,學生能認真地完成調查任務,并詳細記錄了調查結果:
1.魚的成語——魚龍混雜、魚米之鄉、沉魚落雁、池魚之殃、漏網之魚等。
2.魚的詩句——“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傳說,以絹帛寫書信裝在魚腹中傳遞的,就謂之“魚傳尺素”,所以,書信又有“魚箋”“魚符”“魚契”之稱。
3.“年年有余”的由來——因為魚與余是同音,魚在民間被視為吉祥物,表達了人們對生活美好、衣食有余的心理愿望。在我國,現在仍有除夕之魚留至大年初一才吃的習俗,稱之“年年有余”。
4.網絡詞語“錦鯉”的爆紅——錦鯉本是一種高檔觀賞魚,極富觀賞價值。錦鯉在中國自古就有“鯉魚躍龍門”的傳說,據說鯉魚跳過黃河龍門瀑布就能變成龍。在2018年國慶期間,支付寶官方微博開展了一個抽獎活動,從轉發此條抽獎微博者中抽獎,抽中的人被稱為“中國錦鯉”。錦鯉的爆紅及其意義的泛化,隱含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由此可見,美術課堂設置前置性作業是有效的,常用的收集、調查、記錄等作業形式簡單易行,沒有給學生增添負擔,反而對學習本課內容提供了極大幫助。學生若能分小組完成調查作業效果會更好,因為分工合作、共享交流更能節約時間,使教與學更高效。
(二)收集實物,尋找魚紋
因為魚是一個流傳極廣、寓意又美好的裝飾形象,所以生活中以魚紋裝飾的物品數不勝數,如瓷器、玉雕、彩陶、紡織品、刺繡和剪紙(見圖2)等,這些作品中,眾多的魚紋圖案形態生動、造型優美。在開始該課教學前,筆者布置學生回家做個有心人,尋一尋、找一找身邊帶有魚紋的裝飾物品,然后通過拍照、繪畫、實物等方式將所找到的魚紋圖案帶至課堂觀賞。
圖2
筆者原以為這個課前作業學生的參與度不會太高,能找到的相關物品也不會太多,但結果卻令筆者很意外:學生參與熱情很高,每個人都積極找尋魚紋物品并帶至課堂中。有的學生甚至帶了好幾樣,沒法帶來的物品,有的學生拍照,有的學生手繪,有的學生用語言描述,顯而易見他們都在用心去完成這項作業。面對學生帶來的魚紋圖案,筆者在欣賞討論環節引導他們仔細觀察并交流總結魚紋的多種形式。這種真實可見、觸手可及的方式讓學生收獲的紋樣知識更具象、更生動、更真實。
(三)借助網絡,積累知識
眾所周知,網絡的資源應有盡有,加之信息技術的普及,極大地方便了學生課下隨時隨地利用電腦、手機、智能學習機等設備從網絡上搜索所需知識內容。為了幫助學生了解、見識更多的魚紋作品,借助網絡是必備的手段。根據《魚的紋樣》一課教學目標,筆者安排的前置性網絡作業如下:搜索“人面網紋盆”等彩陶盆的資料并記錄;理解魚形紋樣“簡化、夸張、變形”的含義,在此基礎上繪制相對應的紋樣;復習“點線面”的相關知識,完成作業卡三張。
以下是部分前置性作業反饋:
1.網絡搜集“人面網紋盆”等彩陶盆信息。學生在網絡上搜索得非常全面,不但配了彩陶盆的圖片,還詳細記錄了彩陶盆的出土地點、時間、紋樣的解讀信息等(見圖3)。
人面網紋彩陶盆? ? ? ?三魚紋彩陶盆
圖3
2.理解“簡化、夸張、變形”的含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交替穿插前置性作業和新課教授環節是科學合理的,一切為了教學服務。教學這個知識點,從魚的外形入手,然后通過問題“從實物魚到魚的紋樣,外形發生了什么變化”,引導學生抓住了魚的特征,理解這些外形變化就是“簡化、夸張、變形”的過程。所謂“簡化”,就是把細節簡單化處理,“變形”就是改變原來的形狀,“夸張”就是物體的形狀、特征等被夸大。滲透了相關知識,筆者組織學生進行了一個“連連看”的小游戲(見圖4),強化“簡化、夸張、變形”的含義。
圖4
3.復習“點、線、面”知識。將二年級學過點、線、面的知識簡單復習一下,引導學生回憶裝飾的點不單純是點,而是把它生活化,理解每個物體都可以由點組成,比如太陽、月亮、花朵等,點可以是實心點也可以是空心點(見圖5);線是由點連接組成,有直有曲,有粗有細(見圖6);面則是由點和線組成(見圖7)。
圖5? ? ? ? ? ? ? 圖6
圖7
體驗多元化的前置性作業之后,學生對魚的紋樣感知、理解由淺入深、從簡到繁,開始有興趣、有準備、有目標地進入課堂,進而深入、系統地展開探究、學習。這樣的方式不僅為學習本課做足準備,也為學生養成提前預習的良好習慣提供助力。當然,教師對前置性作業形式的設置至關重要,不能流于形式,背離教學目標。
三、拓展延伸,深入理解紋樣
課堂教學進行到拓展環節,本節課已經接近尾聲了,很多教師經常會遇到這種狀況:全班作品展示,學生離座上臺或粘貼、或懸掛,你來我往看似熱熱鬧鬧;評價環節師評生評,或點評或互評,你說我說看似洋洋灑灑。時間到了最后所剩無幾,拓展延伸又不能沒有,于是草草收場,一句話帶過是常有的。為了避免此種情況,筆者備課時對拓展活動做足了準備,制作了一段微課視頻:盤子里的魚紋樣有1個直接擺放,2個就對稱排列,3個或3個以上就圍著盤子旋轉排列。如果是方形的盤子,怎么擺放呢?觀看視頻后,學生進行思考,然后總結:這樣具有一定外形限制的紋樣,被稱為“適合紋樣”。在拓展延伸環節安排的微視頻,和前置性作業巧妙呼應,使得教學有意義且向縱深發展。
“教育孩子的全部奧秘就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實踐證明,教師從班級實際出發、從學生實際出發、從教學實際出發,重視前置性學習并科學合理地運用前置性學習策略,遵循“以學定教”的生本教育原則,使學生能根據教師的安排,區分性、針對性地尋找與之相關的資料圖片和工具材料,借助網絡知識和家長幫助,積極配合地完成預習作業,既解決部分教學目標,也提前解決部分教學難點,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拓寬了學生的課外知識面,一舉多得。
作者簡介:湯小玉(1976— ),女,江蘇句容人,大學本科學歷,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美術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