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論述巧借課前預測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策略,提出抓住線索預測故事情節,培養學生的分析思維能力;借助工具仿編故事,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循依據預測結尾,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著眼于學生的就近發展區,促進其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
【關鍵詞】預測 創新 思維能力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2A-0115-02
創新思維是以新穎獨創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能突破常規思維的界限,以超常規,甚至反常規的方法、視角去思考問題,提出與眾不同的解決方案,從而產生新穎、獨到、有社會意義的思維成果。語文是基礎性學科,也是創造性極強的學科,在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部編版語文教材重視將“學習策略”作為重要的語文要素螺旋式訓練,其中三年級上冊的“學習策略”被確定為“預測”。預測并非空想,而是根據一定的方法與規律進行思維的過程,這正是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發展的過程。筆者通過對部編版語文教材三年級“預測”單元整體分析,發現學生在單元教學中要達到以下三點:一要明確預測是“一邊讀一邊預測,順著故事情節去猜想”,二要了解預測的基本方法,三要利用預測“嘗試續編故事”進行創新性表達訓練。下面,筆者結合語文三年級上冊《不會叫的狗》一課教學,探析如何在預測中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潛能。
一、抓線索預測情節,培養分析思維能力
創新思維是將直覺思維與分析思維相交融。分析思維是經過仔細研究、逐步分析,最后得出明確結論的思維方式。整節課上,筆者讓學生抓住文本中的關鍵詞句作為重要線索,來預測接下來的故事情節。在學習本單元前一篇課文《總也倒不了的老屋》時,學生基本了解文章的題目、插圖、內文里的一些線索,這些線索也可以幫助學生進行預測。本課學習秉承“知行合一”的原則,使學生主動將已有的知識進行遷移運用,并能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初步預測,體現由扶到放的學習進程。筆者設置好情境,開始講述《不會叫的狗》故事開頭,即“從前,有一條不會叫的狗”,當講到“它來到了一個沒有狗的國家”停止,并進行預測引導:
這部分內容主要講了什么?接下來可能會發生什么呢?請閱讀故事開頭,用鉛筆圈畫出你認為的關鍵詞句,并以此為線索,預測一下故事接下來會如何發展。
讀完故事后,學生可以充分發表預測見解,筆者不作點評,讓他們自己去閱讀驗證預測是否準確。學生欣喜地發現,根據故事開頭的關鍵詞句進行預測,更能接近故事本身。學生對“抓住有關信息進行預測”產生認同感,筆者抓住此契機,讓學生繼續一邊讀,一邊抓住關鍵信息預測后面故事的發展。這樣教學,一邊閱讀,一邊預測,將課堂還給了學生,他們在閱讀實踐中驗證,在未知和已知中尋找規律,極大提高了思維分析能力。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聯系文本內容提取關鍵信息,再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生活常識做出推理、判斷,有效訓練了思維的縝密性和邏輯性。
二、借工具仿編故事,培養抽象思維能力
創新思維是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互補。抽象思維是人們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借助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能動地反映客觀現實的理性認識過程。在對故事情節進行預測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對文本信息進行梳理,更需要和個人的生活經驗相聯系,這個抽象思維的過程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如果教師能以思維導圖的形式,把這些信息變成可視化的脈絡,變抽象為形象,使得信息整合的過程更加順利,也能讓學生更加自信,進而做出更合理的預測。《不會叫的狗》是一篇童話故事,童話故事的情節多采用反復敘事的結構。教材編排給出三種“可能性的結局”,其中第一種結局的開頭,就是讓學生試著模仿前兩個故事的敘事結構進行續編。當學生讀了狗的兩次學叫情節后,筆者出示表格(詳見表1),引導他們嘗試用一句話梳理主要情節:小狗跟誰學叫?怎么叫?后來怎樣?
表1
圖表是最直觀的語言,學生易讀、易懂、易記,而且記得牢。筆者在教學中借助圖表,用圖表把“思維”呈現出來,使學生一目了然。學生對故事情節的發展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這時再讓他們續編故事,條理更清晰,創造性更強,情節更合理。以上教學借助可視化工具,讓學生厘清故事結構之間的邏輯關系,大大發展了抽象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潛能。
三、循依據預測結尾,培養發散思維能力
創新思維是發散思維與聚合思維的結合,如果能夠有效地借助預測來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將使語文課堂呈現不一樣的精彩。《不會叫的狗》的結尾處,編者提供三種預測結果讓學生續編。前面整堂課的教學中,筆者反復提示學生:預測要有依據,要有線索,要按圖索驥。當呈現多種可能的結局,要求展開想象續編故事結尾時,學生的發散思維就有了訓練的機會。
第一種結局與原文情節極其相似,只是換成了“母牛”,學生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可以很快預測出故事結局,他們大多也能模仿前文進行對話描寫,這說明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有了提升。第二種結局遇到的是“農民”,這就有了無限可能。有學生根據前文預測:農民發現狗會發出不同的叫聲,把它當成了寶,帶回農場一起生活;有學生預測農民把狗帶回農場,它會遇到別的小動物來教它怎么叫;還有學生預測農民自己親自教它怎么叫……第三種結局是遇到了狗,很多學生預測到了“大團圓”的結局。但是學生預測的對話卻各不相同,這與他們平時的生活經驗和閱讀經驗有關。三種結局續編后,筆者提問:有沒有可能出現第四種結局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立刻回答:“有可能啊!可能會……”整個思維預測過程中,學生發散思維,創作的火花在續編故事中激蕩。
四、著眼就近發展區,促進創新思維能力
維果茨基認為,學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有水平,指獨立活動時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展水平,也就是通過教學所獲得的潛能。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教師在教學時應著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帶有難度的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潛能,超越其最近發展區,達到下一發展階段的水平。對于三年級學生而言,很多學生在讀童話時流于形式,被離奇的情節所吸引,看了熱鬧卻沒有讀懂童話的真諦。情節的意料之外正是創新思維的體現。這節課上,筆者希望學生能夠通過閱讀感受童話的反復敘事結構,情節的意料之外,筆者在學生填表(見表1)后重點提醒學生注意:是什么引來了狐貍想吃小狗?是什么引來獵人開槍打小狗?從而讓學生明白了:狗的學叫聲是這個故事發生的轉折點。學生恍然大悟:意料之外源于意料之中。這樣教學,為后面的續編故事提供著力點,學生借助填寫表格這個跳板,順利達到應有的發展水平,有力促進學生的創新思維發展。
每個學生的心靈深處都蘊藏著廣泛的好奇心、強烈的求知欲。學生借助預測,使視野不再局限于課堂內,而是在課外閱讀中自主探索,不斷提升自我創新思維。同時,教師結合語文學科特點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發展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胡元華.統編三年級,預測是“教學熱點”[J].語文教學通訊,2018(30)
[2](俄)列夫·維果茨基.思維與語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姜小艷(1982— ),女,江蘇東臺人,中小學一級教師,大學本科學歷,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育。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