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肖肖 龍秋

摘 要 為促進新農人創業模式穩定轉型,采用扎根理論,通過開放性編碼、主軸編碼和選擇性編碼3大步驟,構建了新農人創業模式轉型影響因素模型。結果顯示,轉型環境特征和新農人能力特征不僅直接影響創業模式轉型的成果,也通過影響轉型動機的方式,驅動創業模式轉型行為,轉型資源在新農人創業模式轉型中具有基礎性和決定性作用。
關鍵詞 新農人;創業模式轉型;影響因素;扎根理論
中圖分類號:F323.6;F279.2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36.040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點,而產業興旺的關鍵是人才興旺。隨著大量傳統小農戶退出農業生產領域,以“新農人”為名的農業創業群體成為鄉村振興的主力軍,是農業農村改革發展的有生力量。“新農人”也成為學術研究的熱點。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課題組對農業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的新農人發展情況進行了實地調查,主要分析了新農人的發展現狀和特點、制約新農人發展的因素、新農人發展的政策導向等[1];郭艷平、譚瑩探究了新農人成長的影響因素,并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2];曹施龍分析了新農人返鄉創業的影響因素[3]。但縱觀與新農人有關的研究,主要停留在新農人的概念、主要特征、發展制約因素、發展對策等層面,對新農人的研究不夠深入。
新農人活躍在農業創業領域,是該領域的領軍人物,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創業模式。在調研中發現,新農人的創業模式大多經歷了嘗試和轉型[4]。基于此,將從動態角度,使用扎根理論深入剖析新農人的創業模式轉型行為,探索新農人創業模式轉型的影響因素,豐富對新農人的研究。
1 研究設計
1.1 研究方法——扎根理論
扎根理論是質性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1967年首次被Glaser和Strauss[4]明確提出。扎根理論提倡在收集數據的基礎上尋找反映社會現象的核心概念,然后通過這些概念之間的聯系構建相關的社會理論[5]。基于此,利用調研所得案例,采用扎根理論對資料進行編碼梳理,得出影響新農人創業模式轉型的影響因素。
1.2 數據來源及基本情況
數據源自課題組歷時1年半在成都市溫江區、新津縣、雙流區及崇州市等地開展的新農人實地訪談。課題組根據網站查詢、電話聯系、農業職業經理人協會推薦以及政府部門推薦,盡可能地擴大樣本選擇范圍,并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新農人進行訪談,最后根據上文所提及的新農人5大特征和創業模式轉型行為選取研究樣本,最終確定16個有效樣本作為數據樣本。選取12個進行研究,其余4個用于做飽和度檢驗。從產業類型角度來看,大部分新農人的創業模式都經歷過從第一產業到一三產業融合的轉型歷程。
2 資料分析
利用Nvivo 11軟件對12個典型個案資料進行分析和編碼,其余4個用于理論飽和度檢驗。基于扎根理論對資料的分析主要分為開放性編碼、主軸編碼和選擇性編碼3個階段。
2.1 開放性編碼
開放性編碼指根據一定原則將大量的資料記錄加以逐級縮編,是將訪談資料逐步概念化和范疇化的過程。基于此,通過對訪談資料進行對比分析,共獲得76個概念和17個范疇。
2.2 主軸編碼
主軸編碼是將開放性編碼中得到的各項范疇進一步提煉、調整、歸類,將意義相近或相似的部分進行合并,并對范疇之間的內在聯系進行澄清與梳理的過程[6-7]。經過反復的比較研究,課題組多次探討影響因素的大致方向,對范疇的邏輯關系進行歸類,最終得到4個主范疇。
2.3 選擇性編碼
項目組通過主軸編碼得出4個主范疇,分別為轉型動機、轉型環境特征、新農人能力特征和轉型資源。新農人在一定的轉型環境下,誘發各種轉型動機,從轉型動機的產生到創業模式轉型行為的落實,受轉型環境特征、新農人能力特征和轉型資源的影響,如圖1所示。
2.4 理論飽和度檢驗
理論飽和是指收集到的資料不再衍生新的理論洞見,無法呈現理論范疇中新的面向時,理論范疇達到飽和。基于此,對剩下的4個新農人訪談資料進行三級編碼,結果依然符合模型中的構架,經過檢驗,發現沒有形成新的范疇和關系,因此,模型是飽和的。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本文運用扎根理論研究新農人創業模式轉型的影響因素,圍繞創業模式轉型這一核心范疇,借鑒“動機—行為理論”,建立了新農人創業模式轉型影響因素模型。
3.1.1 轉型動機驅動創業模式轉型行為
新農人的轉型動機通常是經濟性動機、社會性動機和成就性動機的統一,即新農人的創業模式轉型行為不僅基于維持企業生存、發展壯大企業的經濟性動機,也基于滿足社會需求,帶動農戶發展的社會性動機和實現自我價值的成就性動機。同時,經濟性動機、社會性動機和成就性動機之間存在主次之分。企業內部環境糟糕時,如企業虧損,新農人創業模式轉型行為往往受到維持企業生存的經濟性動機驅動;企業內部環境良好時,新農人從行業競爭環境、社會環境、經濟環境、政治環境等中識別機會,社會性動機和成就性動機對新農人創業模式轉型行為的驅動則更加明顯。
3.1.2 新農人創業模式轉型行為受轉型環境特征的影響
轉型環境特征包括企業內部環境,以及行業競爭環境、政治環境、經濟環境、社會環境和技術環境5大外部環境,糟糕的企業內部環境倒逼企業轉型,良好的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助推新農人主動進行創業模式的轉型。新農人創業模式轉型受政治環境的影響較大,政治環境主要指與農業發展相關的國家的方針政策、制度、法律法規等。
3.1.3 新農人能力特征影響新農人的創業模式轉型行為
新農人的能力特征包括經驗技能學習能力、機會識別能力、心理素質能力、經營管理能力和創新能力。新農人是經驗技能學習能力越強,越能從以往的實踐中汲取經驗和教訓,從而推動創業模式轉型;新農人的機會識別能力越強,越能從復雜的轉型環境中發現挑戰和機遇;良好的心理素質能力指擁有堅持不懈的精神和求實上進的品質,是推動新農人創業模式轉型的精神動力。同時,新農人具備良好的經營管理能力和創新能力也有利于推動創業模式的轉型。
3.1.4 轉型資源在新農人創業模式轉型中起基礎性和決定性作用
轉型資源包括經濟資源、社會資源和自然資源。經濟資源主要指創業模式轉型所需要的資金、土地等物質條件,新農人的轉型資金往往以自籌為主,充足的資金為新農人創業模式的轉型提供了保障。土地資源易成為創業模式轉型的根本限制性因素,如在一三產融合模式中,建設用地的指標有限,新農人必須在建設用地指標的限制條件內,合理組合產業結構。社會資源指新農人通過其社會關系獲得的資源,自然資源主要指自然生態環境。良好的社會資源和自然資源為新農人創業模式轉型奠定了基礎。
3.2 建議
3.2.1 搭建新農人培育平臺,助推農業現代化發展
1)可借鑒發達國家的人才培養體系,發展完整的現代農業職業教育體系及專業資質認證體系,打造多個交流平臺,與科研院加強合作。2)提倡人才引進,鼓勵更多的農林專業人才進入農業領域,提高新農人的經營管理能力、機會識別能力、創新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
3.2.2 加強制度建設,消除農業領域創業的體制障礙
1)完善土地流轉機制,降低農業領域創業的進入壁壘,肯定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所起的決定性作用,通過完善市場經濟給予創業群體更多的可能。2)鼓勵和引導更多的民間資本投入農業領域,提高農業的吸引力,使創業者可以挖掘更多的創業機會。
3.2.3 營造良好的轉型環境
行業競爭環境方面,要鼓勵抱團發展,杜絕虛假宣傳和惡性競爭行為,加強市場監管,營造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經濟環境方面,應重點攻克農業融資難、融資貴的難題,為新農人創業模式的轉型提供資金支持。政治環境方面,通過因地制宜的區域發展規劃引導農業創業模式的轉型,同時要留有一定的發展空間,防止千篇一律。
參考文獻:
[1] 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課題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的新農人發展調查[J].中國農村經濟,2016(4):2-11.
[2] 郭艷平,譚瑩.新農人成長的影響因素及政策路徑[J].農業經濟,2016(4):68-69.
[3] 曹施龍.結構與行動:新農人返鄉創業的影響因素及策略選擇[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
105(1):58-62.
[4] Glaser B,Strauss A L.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J].Nursing Research,1968,17(4):377-380.
[5] 陳向明.扎根理論的思路和方法[J].教育研究與實驗,1999(4):58-63.
[6] 李志剛,李興旺.蒙牛公司快速成長模式及其影響因素研究——扎根理論研究方法的運用[J].管理科學,2006,19(3):2-7.
[7] 侯光輝,王元地.鄰避危機何以愈演愈烈——一個整合性歸因模型[J].公共管理學報,2014(3):80-92.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