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文標

摘? 要:農民工長期在城市工作,為城市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在做出巨大貢獻的背后,農民工發現他們缺乏城市歸屬感,難以融入城市。該文通過對農民工城市歸屬感的研究,對農民工城市歸屬感低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以期幫助農民工融入城市。
關鍵詞:農民工;城市;歸屬感
中圖分類號 F323.6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19)06-0011-03
1 引言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開放打破了中國原有的嚴格的城鄉界限,農民可以自由流動,除了選擇在農村務農以外,還可以選擇進入城市打工賺錢,充實城市勞動力。而“農民工”正是在此背景下形成的產物。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大量的農民工進入城市工作、生活,甚至扎根。但是,其融入城市的過程卻相當艱辛,具體表現在進城的農民城市歸屬感低,這種現象值得我們關注和研究。
2 概念
2.1 農民工 中國科學院張雨林教授于1984年在《社會學研究通訊》中首次提出“農民工”一詞。自此之后,“農民工”一詞被學者們廣泛使用,并引入于各自研究的領域。但是學界對于農民工一詞并沒有一個公認、權威的定義。學者們基于不同的角度,對“農民工”一詞有以下認識:鄭功成從戶籍的角度對農民工一詞進行界定,認為:農民工是具有農村戶口身份卻在城鎮務工的勞動者,是中國傳統戶籍的一種特殊的身份標示[1]。李強從社會認同感角度出發,認為農民工是指雖然長期在城市工作,但是他們自身和社會都并不認同他們屬于城市,而認為他們仍舊是屬于農村[2]。楊思遠根據農民工是否離開鄉鎮,把農民工群體劃分為“在鄉農民工”和“進城農民工”2個部分。王春光、謝建社從身份和內涵出發,對農民工做出界定,認為:農民工已經具備產業工人的基本特征,進一步并且正向產業工人的身份轉變,并賦予了農民工新型產業工人這一新涵義[3]。劉傳江以20世紀80年代為界,將農民工群體劃分第一代和第二代農民工。第一代農民工主要是指傳統的農民工,他們是20世紀80—90年代從農村出去城市打工的群體,他們主要目的是外出攢錢以改善工作,第一代農民工群體更接近于農民;第二代農民工是指20世紀80年代后出生的農民工,他們也被稱為“新生代農民工”,他們出去城市打工的原因主要是向往城市生活,并進一步認為:相比之下,第二代農民工有強烈的留城意愿和留城能力,他們是農民工市民化最迫切的群體[4]。從以上學者對于農民工的概念界定,可以看出,農民工一般同時具備以下特征:(1)身份是農民,來自鄉村;(2)入城務工;(3)城市產業發展的不可或缺的勞動力;(4)長時間居住在城市(鎮)。
2.2 城市歸屬感 目前,關于城市歸屬感研究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外來流動人口身上,而廣大農民工作為外來流動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歸屬感研究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內容。因此,我們有必要對“城市歸屬感”這一概念進行分析。在關于城市歸屬感這一概念上,何艷玲等認為“城市歸屬感”是居民對現居住城市進行全面評價的肯定程度[5]。米慶成認為:城市歸屬感與社區歸宿感兩者存在緊密的關聯性,兩者含義也十分相似,并將農民工城市歸屬感界定為是進城務工的農村人口對城市及城市居民群體在思想和心理上的認同、滿意和依戀[6]。城市歸屬感,主要包括以下2個方面:(1)外來流動人員對于所在工作城市的心里上的認同程度;(2)外來人員對于自己作為所在城市一份子的認同程度。
3 農民工歸屬感現狀與分析
3.1 農民工整體情況 2017年全國農民工總量達到28652萬人,比上年增加481萬人,增長1.7%,增速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新生代農民工逐漸成為農民工群體的主要構成群體,主要體現在:新生代農民工(指1980年以后出生的農民工)所占比例首次過半,占50.5%。此外,從學歷角度看,大專及以上學歷農民工所占比例達到10.3%,占比與以往相比有了明顯提高[7]。從表1可知,農民工的總人數和新生代農民工的數量一直在不斷上升,其中,新生代農民工占農民工總數的比例從2013年的46.6%上升到2017年的50.5%,而且預期比重會越來越大,新生代農民工將會逐步成為該群體的主要組成部分。與此同時,很多研究都表明:與老一代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已經缺少了那份對鄉村的眷戀,他們中的大部分對城市生活充滿渴望,喜歡城市的生活,希望自己從“農民”轉變為“市民”,真正融入城市。因此,如何幫助提升農民工,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的城市歸屬感,幫助他們融入城市,顯得十分關鍵。
xxxx
3.2 農民工城市歸屬感現狀 農民工對城市的歸屬感,是衡量農民工能否融入城市的一個重要指標。2017年38%農民工認為自己是所在城市的“本地人”,與2016年相比提高了2.4個百分點。同時,我們發現了這樣的一個現象:在人口規模越大的城市,農民工中認為“自己是所在城市本地人”的比例越低。2017年,在“50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300萬~500萬人口的城市”,“100萬~300萬人口城市”,“50萬~100萬人口的城市”,和在“50萬人口以下的城市和建制鎮”中,農民工“認為自己是所在城市中本地人”的比例分別是:18.7%,25.3%,43.1%,48.7%,63.2%,而2016年相應的比例分別為:15.3%,23.9%,39.2%,46.7%,63%[7]。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農民工對于所在城市的歸屬感仍然較低,這表明農民工融入城市的進程并不順利,因此我們有必要認真研究造成這種現象背后的原因,以提高農民工對于所在城市的歸屬感,幫助他們融入城市,成為真正的城市市民,進而為推動城鎮化進程提供有利條件。
4 農民工城市歸屬感低的原因分析
城鎮化,歸根到底是人的城鎮化,推進城鎮化進程離不開大量城鎮人口的參與。農民工群體數量巨大,且該群體的許多成員渴望成為城市的一份子,扎根城市。如果能將大量的農民工轉變為城鎮人口,將為城鎮化的推進注入強勁動力。但是,農民工融入城市并不容易,大部分農民工對其工作所在城市歸屬感低,因此要幫助他們融入城市,我們有必要分析他們對城市歸屬感低的原因。造成農民工對城市歸屬感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4.1 自我認同感低 由于農民工群體的學歷層次較低,從事的工作往往是城市苦力勞動,工資收入不高,導致農民工容易產生自卑心理。與此同時,很多農民工,即使是向往城市生活的新生代農民工也遇到了從心理上融入城市困難的問題,雖然戶籍改革可以在客觀上解決農民工城市身份的問題,但是如何使他們的心理融入城市,認同自己是城市市民,是一個急待解決問題。當前,過低的城市認同感,對于新生代農民工的負面影響尤為突出。新生代農民工雖然從農村出身,但是大部分已經不會務農,與老一輩相比,他們并沒有強烈的回歸農村的情感。這就導致一方面他們渴望城市,希望融入城市,另一方面他們對于城市居民的認同感不高,導致他們的城市歸屬感低。
4.2 傳統城市居民排外感強烈 傳統市民居民是構成城市人口的主體,他們對外來人員的接納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外來人員是否能融入城市,能否擁有對所在城市歸屬感。農民工這一群體的形成,是社會進步的產物,農民工是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具體表現。農民工在城市打工,在提升自己收入的同時也為城市的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我們也應看到:許多城市居民并不希望農民工成為自己城市的一份子,他們對于自己所在城市的農民工存在刻板的印象:認為他們不講衛生,素質低,有小偷小摸的行為等負面行為,從心理上對他們產生排斥,不想他們成為自己城市中“正式的一員”。而正是這種強烈的排斥感使外來人員,特別是農民工難以樹立對城市的歸屬感。
4.3 參與社區活動次數少 社區活動是城市居民聯系感情,增進了解,增強對所在社區認同感和城市歸屬感的活動。但是在調研中,我們發現:鮮有農民工參與社區活動。一方面是參與活動的態度不積極,即使有時利用社區場所進行體育鍛煉,也很少與社區居民一同參與。例如:同一個籃球場,我們更多時候看到是城市居民占一個半場,農民工占一個半場,雙方很少有交流互動。另一方面,大部分社區活動針對的僅僅是所在社區的城市居民,因此也僅通知社區居民進行參與,外來人口(即使居住在小區,但是戶口不在小區的外來人員)往往被排除在外。
4.4 子女教育問題 農民工子女教育的問題是導致當前農民工城市歸屬感低的重要原因之一。當前,由于對教育的重視,子女的教育問題在家庭中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城鎮人口越來越多,對學位的需求也越來越高,但是當前城市所能提供的學位(尤其是優質學位)十分有限,本地居民的情況都如此,對于外來務工人員來說,學位就更加難求。學位難求意味著只能把子女放在鄉下,不能把他們帶在身邊,只能選擇與子女分開。換句話說,農民工有城市歸宿感,離不開他們子女的教育問題的解決。
4.5 城市高房價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里,要在一個地方落地生根,就必須有一套房子,只有有了房子,才意味著穩定。但是高房價卻令許多渴望擁有房子的年輕人望而卻步。尤其是對于許多新生代農民工而言,他們沒有高收入,沒有高存款,但他們渴望留在城市,融入城市進而扎根城市成為城市真正的一份子。然而,高額的房價令他們難以在城市買到房,難以扎根城市,只能成為繁華城市里的一位過客。無奈之下,他們在賺了一定的錢后,只能選擇回鄉,離開城市,回到他們原來的地方。
5 對策建議
5.1 城市社區活動覆蓋廣大的農民工群體 社區活動作為居民交流的一項重要活動,有利于加強社區內人員的互動,從而達到加強大家對于自身社區的認同感的目的。農民工作為城市建設的力量,作為城市生活的一員,理應把他們納入社區活動對象的范圍。趙玉峰等通過對2014年流動人口檢測數據進行分析,發現對于流動人口而言,無論是被動參與還是主動參與社區活動,都可以明顯提高他們對于社區的歸屬感[8]。因此,將社區活動覆蓋到農民工,對于幫助其逐步融入城市,提升其城市歸屬感,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
5.2 協助進城農民工解決長期穩定的居住問題 農民工要有城市歸屬感,一個必要條件是:要在城市長期住得下來。如果沒有這一客觀條件的滿足,農民工只能是介于農民和市民之間的尷尬角色,永遠也無法真正融入城市,只能是繁華城市的“過客”。因此,要增強農民工的城市歸宿感,就需要幫助農民工(尤其是渴望融入城市的新生代農民工)解決在城市長期穩定居住的問題,幫助他們建立屬于自己的“安樂窩”。協助農民工解決住房問題,需要把農民工群體納入到城市保障房、廉租房、公租房的覆蓋范圍。值得注意的是,納入的農民工主要是針對那些長期在本地工作的,且有意愿留在城市的農民工。
5.3 農民工與城市居民享受平等的待遇 向農民工敞開公共服務的大門,做到公共服務的供給與分配上,農民工與城市居民“一碗水端平”。農民工在城市工作勞動,為城市經濟建設和正常運作發揮了重要作用,對于長期在城市生活與居住的農民工而言,他們已經是“準市民”,而且他們也是城市“新市民”人口的重要潛在來源。要提高他們的歸屬感,使他們成為真正的城里人,就必須向他們提供與當地居民平等的公共服務待遇,即在社會保障,子女教育,公共醫療等項目上,做到和當地居民無差別的同等待遇,從政策上為他們在城市工作、生活創造條件,以此增強他們的城市歸屬感,擺脫“過客心理”,從心理上認同自己是城市居民的一份子。
6 結語
提高農民工城市歸屬感,對于推進城鎮化進程起著重要的作用,城鎮化歸根結底是人的城鎮化,數量龐大的農民工能為城鎮化提供充足的潛在市民人口。因此,幫助農民工尤其是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使其實現由農民到農民工再到市民的身份轉變,其意義不言而喻。與此同時,要實現農民工到城市居民,不僅僅是戶口本上身份的轉變,更重要的是心理的轉變,使他們從心理上認為自己是城市的居民??梢?,對農民工城市歸屬感進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只有提升農民工的城市歸屬感,才能讓他們擺脫“城市邊緣人”的尷尬身份,使他們成為真正的城市居民。
參考文獻
[1]鄭功成.農民工的權益與社會保障[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02(08):22-24.
[2]李強.農民工與中國社會分層[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34-50.
[3]謝建社.農民工分層:中國城市化思考[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0):44-49.
[4]劉傳江,程建林.我國農民工的代際差異與市民化[J].經濟縱橫,2007(07):18-21.
[5]何艷玲,鄭文強.“留在我的城市”——公共服務體驗對城市歸屬感的影響[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7(1):78-86.
[6]米慶成.進城農民工的城市歸屬感問題探析[J].青年研究,2004(03):25-32.
[7]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17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N].中國信息報,2018-04-28(003).
[8]趙玉峰,顏小釵.流動人口的主動參與、被動卷入與城市歸屬感——基于流動人口主體性的視角[J].調研世界,2018(05):45-50.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