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慧
摘要:2018年9月28日,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正式下發《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這個《辦法》是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決策性戰略安排。該《辦法》提高并統一了資產管理產品的監管標準,以此推動銀行理財業務規范健康發展。過去的銀行理財采用的盈利模式是資金池運作、剛性兌付和價差。在銀行理財領域里面有一些細化要求,就是要求在打破剛兌、凈值轉型、非標期限匹配等大的方向上與資管新規保持一致,并在產品定義、銷售管理、投資運作、信息披露等方面做出了具體規定,不僅對商業銀行理財業務,而且對投資者投資銀行理財產品,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本文先簡單介紹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其次就監管細則出爐,投資者應如何投資銀行理財產品,最后提出理財新規對銀行理財業務發展帶來的影響并且給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理財新規 投資者 銀行 影響 對策
一、引言
隨著近年來在市場力量和政策的推動下,中國的資產管理業務規模持續不斷地上升,但這隨之也出現一系列的問題,如監管標準不統一、多層嵌套、資金池、剛性兌付等問題。導致了金融機構的內部風險不斷加劇,并且使得多層嵌套規避風險的行為對金融監管產生不利影響。理財新規下發主要是為了規范資管行業,將剛性兌付打破,大大降低期限錯配等,使得資管行業在統一的監管標準下能夠健康持續地發展。
2018年9月28日,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正式下發《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辦法》與“資管新規”的銜接十分契合,二者共同構成銀行業執行金融理財業務的監管準則。其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點: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強化銀行業信息披露;加強對于金融理財投資等合作機構的管理,加強產品流動性功能的風險監管,控制收益率的杠桿水平;設定業務限額,控制產品的集中度風險效應;劃分公募和私募等理財產品的區別,加強對理財產品投資者的適當性管理;實行金融理財產品的集中登記,加強理財類產品的合規性管理等等。
二、個人投資者如何正確投資
(一)重新塑造理財定義
《辦法》明確規定了銀行理財業務是“接受投資者委托,按照與投資者事先約定的投資策略、風險承擔和收益分配方式,對受托的投資者財產進行投資和管理的金融服務”。理財產品是“商業銀行按照約定條件和實際投資收益情況向投資者支付收益、不保證本金支付和收益水平的非保本型理財產品”。從定義可以看出,理財產品和銀行表內存款還是有存在著本質區別。首先理財產品不保證本金和收益支付兌付,其次銀行需要與投資者事先約定風險承擔。可見,商業銀行在從事理財業務時必須嚴格遵守“代客理財,風險自負”的原則。目前市場中比較火爆的保本理財品種將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對于已經發行的保本理財產品將視作存款管理。
(二)投資者如何樹立正確投資理念
1.打消理財產品“剛兌”的意識。近年來,部分銀行銷售人員與廣大投資者將銀行理財產品當做“高收益存款”來對待,致使理財投資“剛兌”意識深深根植在人們的心中。這個意識既是銀行表內存款流失、期限錯配、理財資金池等問題的根源。同時也扭曲了無風險利率及投資者風險偏好從而造成貨幣與監管政策失效。隨著《辦法》和資管新規的逐步落地實施,投資者應該加強對于凈值化理財產品的學習,了解存款與理財的本質區別,摒除理財產品“剛兌”觀念,樹立投資“風險自負”意識,深刻理解理財投資風險。
2.根據自身風險承受能力來選擇合適自身的理財產品。投資者應當改變過去一味地不顧風險去追求銀行理財產品高收益的投資理念,然后深入認識了解理財產品所隱含的投資風險,對此作出相應的風險防控對策。在進行投資之前,投資者要清楚的認識并了解自身風險的承受能力。對于那些風險承受能力較低的投資者來說可以對銀行存款等保本投資產品進行投資。并且投資者在選擇購買銀行產品前要對該理財產品的基本信息進行一個詳細的了解,選擇那些與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的產品又能夠滿足預期收益。
3.選擇合法銷售渠道。根據《辦法》的要求與規定,銀行理財產品只能在可以吸收存款的銀行業金融機構渠道銷售。所以一些保險公司、證券基金公司、互聯網金融平臺等其他銷售渠道銷售的銀行理財產品均違反監管規定。與此同時,《辦法》明確禁止銷售人員對理財產品進行保本保收益承諾。所以投資者在購買產品時要警惕違法違規的銷售行為,并且在遇到時違法的銷售行為時要及時向監管部門舉報。
4.提高風險防范意識。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后,需積極關注該產品相關信息的披露情況,包括重大事項公告與理財產品定期報告。這對于對銀行理財產品運作是一種監督,同時也是對自身理財投資的一種風險防控。
三、理財新規對銀行理財市場影響簡析
該《辦法》的下發表明銀行業進入加速轉型的快車道。轉型中,中小銀行有兩大方向:代銷產品方向;理財產品方向。一來,大部分中小銀行的資管利潤加上自營利潤占全行利潤甚至超過一半,完全放棄基本不可能。再者,金融資管業務和市場業務的核心能力要求是:研究和投資。在理財產品業務沒有地域性限制的前提下,中小銀行可以建立自身的理財隊伍來商業大銀行進行競爭,一些地域只要被重視起來,完全可以將業務發展起來。當然,已有部分地方的中小銀行在投資研究領域長期以來重視發展,已經在我國債券市場中樹立了自己的品牌。
(一)新規對資產的影響
一般情況來說銀行理財新規對于非標資產要求會比較嚴格,對于存在股票利好的情況下,而且目前股市估值較便宜,公募理財可以通過基金間接投資股票,私募可以直接投資股票。由于開放式公募理財會要求配置理財凈值5%的現金或者政策性金融債券以及到期日在一年以內的國債、央票,可能會使得短端需求會有所增加。如何保持產品規模穩定這個問題是中小銀行發展做類貨基產品所面臨的最大的問題。本文認為銀行應該將針對機構客戶的產品和針對個人客戶的產品區分開來,個人客戶和機構客戶比照來說相對穩定,這樣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投資端的壓力過大的困擾。
(二)理財新規中的凈值化管理打破剛性兌付
首先對于銀行來說,經營壓力是理財凈值化轉型面臨的一大壓力。在資產配置中,銀行理財原先的定位為期限短、金額大、風險低,甚至是沒有風險的投資品。而理財新規落地后剛性兌付被打破導致預計短期內銀行理財余額將會下降。就目前情況而言而言,銀行的理財產品90%以上都是預期收益型產品,然而要求的轉化為凈值型產品的最大難處在于投資者無法接受自付風險,就會凸顯銀行結構性存款和定期存款的優勢,但可能在短期內出現存款上升和理財下降的情況,而今后現金管理型銀行理財會彌補部分下降的理財。其次從實施角度來看,成為凈值型產品除了產品報價產生變化外,更重要的一點是提高并改善銀行資產管理系列的核心能力,這就需要對資管機構的機制體制進行改革來完善投研和基礎設施,同時對客戶實現轉換和細分銷售模式等。但是隨著剛性兌付被打破后,緊接著居民對于風險自擔投資理念的逐漸接受,他們的風險偏好也將會上升。另外打破剛性兌付會使整個資管行業產生被打破的影響,金融機構最后的競爭將變成銷售能力主動管理能力得競爭。隨著投資管理能力在商業銀行中不斷被重視,在未來的資產管理行業里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具體原因有:一是與證券公司和基金公司相比,商業銀行在渠道上擁有絕對優勢。二是商業銀行本身的固定收益類資產投資能力比較強。
(三)理財新規要求規范產品銷售
在打破“剛兌”的主旨下,《辦法》中有規定商業銀行發行理財產品的過程中不得宣傳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等等一些誤導消費者的宣傳口號,只能顯現前期平均業績以及最差和最好的業績指標。而且,必須以醒目文字來提醒、提示消費者和投資者“理財產品過往業績不等同于其在未來的收益率,不代表了理財產品的實際收益,投資有風險,投資須謹慎”。在我國的現階段,理財產品中的大部分均為預期收益類型,存在銀行人員在銷售時將預期收益宣傳為保證收益的情形。隨著《辦法》落地實施,保本保收益的理財產品將成為過去,而且銷售人員被嚴格禁止對理財產品保本保收益的宣傳。
四、中小銀行的對策
(一)建立健全更加有效的金融監管制度體系
使其能更好保護投資者的相關權益。資管人員職責中必須明確的規定:在投資者投資損失已發生的情形下,投資者該依據何種情形、何種事項,可以對有過錯的銀行工作人員提出索賠要求,讓投資者能切身的保護自己的利益,并且能將它落實到位。
(二)加大銀行理財產品創新力度
面對理財新規提出的新要求,以及金融市場的革新變化,商業銀行要順應時代的變化迎難而上,要建立更好的激勵制度,必須把機制創新放到重要的高度,全力以赴的去實現制度和產品創新發展,吸引更多優秀的金融科技人才,研發更有競爭力的金融產品來滿足金融市場中不同投資者的投資需求。創新要求銀行對產品要有充分的理解和認識,在把控風險程度的前提條件下,為客戶帶來確實收益的情況下,進行金融改革和創新。
(三)銀行要同等重視資產負債端
資產管理部門和業務銷售部門要同心協力,“一手抓”,切忌顧此失彼。過去的業務經驗顯示,理財產品的負債端需求剛性程度大,彈性小,銀行對客戶需求也不敢掉以輕心,導致大部分銀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資產端。但是,理財業務會逐漸朝著精細化的趨勢來發展,所以這要求資產管理部門和業務銷售部門一起努力。針對一部分中小銀行定期發行理財產品可能導致單只理財規模過小,會導致投資難度很大的情況,本文認為資管部可以針對銷售端反饋的投資者需求的實際情況,降低發行節奏,設計一些明星金融理財產品,再交由零售端積極進行客戶投資引導。此類問題的解決需要兩個部門間的精誠合作。
(四)大力發展投顧行業
代銷業務不一定是個好業務,銀行投顧業務是新趨勢。代銷一直存在著兩方面大的問題:一是代銷同一地區其他銀行的金融理財類產品,會面臨著客戶資金轉移的風險;二是代銷異地其他銀行的理財類產品,對其投資跟蹤和投資能力調查進行困難等等。代銷業務比金融理財產品創新更嚴峻,一方面不僅自己要了解金融理財市場,還要了解在何時何地代銷適合的理財產品,此外還需了解所投資團隊的特色及風格,這對于中小銀行來說存在一定的難度。銀行理財新規的出臺,致使銀行理財最核心的部分由過去的渠道變為現在的產品。產品的創新離不開系統和體系與人的相互融合。顯而易見的是,系統在充足資金的投入下很容易建成,但是人的能力和體系的建立短時間內是無法建立起來的,銀行業務往投顧業務發展將成為新的趨勢。隨著監管套利被新規打破,投顧業務和委外業務過去2-3年中的表現相比,確實更有發展的優勢。
參考文獻:
[1]崔柳慧.資管新規對銀行理財資金端的影響[J].經濟研究導刊,2018(21):45-46.
[2]包澍.我國商業銀行代客境外理財產品(銀行系QDⅡ)法律問題研究[J].華東政法大學.2012(4):11-12.
[3]顓孫玉.我國銀行個人理財產品法律風險的防范[D].西南政法大學.2010;5-6.
[4]周軒千.資管新規加大銀行理財操作成本[N].上海金融報,2018-01-16(3).
[5]秦銳.資管新規實現全面覆蓋統一[J].科技智囊,2017(3):22-25.
[6]邱冠華,王劍,張宇.資管新規下銀行理財變局和市場影響[J].銀行家,2018(1):13-15.
[7]段福印,李芳.銀行理財產品對宏觀金融過程的影響機制研究[J].上海金融,2012(4):27-29.
[8]徐英江.理財新規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及對策建議[J].農銀學刊,2013(3):7-11.
(作者單位:西北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