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衍
翻檢我國現代職業教育發展史,幾乎就是一部國際交流史。
現代職業教育自誕生那天起即是如此。以福建船政學堂為肇始,我國的前期現代職業教育--實業教育在洋務運動的舞臺上拉開大幕,現代職業教育發展一開始就融入了國際化的血脈。值得一提的是,“實業教育”之“實業”也是來自日本的舶來詞匯,并非我國本土創造。有學者言,現代教育本身就是一種國際現象,是互相學習、互相交流的結果。對現代職業教育來說更是如此。將歷史閃回到民國時期,1915年正是黃炎培先生以記者身份對美國教育界、工商界的系統考察,使他深刻認識到職業教育的重要性。兩年后,由他和同仁牽頭舉辦中華職業教育社、中華職業學校、《教育與職業》雜志等,在職業教育諸領域產生了多個歷史第一。至今,中華職業教育社仍將加強海內外聯系作為重要職能。
新中國成立后,職業教育國際化的主要表現就是對前蘇聯學校分類、教育模式的全盤汲納。“職業學校”的名稱逐漸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全新的中專學校和技工學校。前者培養技術干部,后者輸送技術工人。這兩類學校延續至今,職能已然融合,都成為技能人才培育的基地。此期間,國際理念也被中央高層接受并轉化為實際決策,比如“半工半讀”。1958年,半工半讀學校開始在天津試點并在全國范圍內大規模地迅速推行。在此基礎上,劉少奇提出“兩種教育制度、兩種勞動制度”的教育方針。時隔半個世紀后,我國教育部門在職業院校再次大面積試行工學結合、半工半讀。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來,尤其是90年代以來,我國職業教育國際化的大門越敞越開,當然在內涵上也發生了具有教育國際化發展趨勢特點的階段性變化。
1985 年,中共中央發布的《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為新時期職業教育國際化定下了總基調:“要注意借鑒國外發展教育事業的正反兩方面的經驗……要通過各種可能的途徑,加強對外交流,使我們的教育事業建立在當代世界文明成果的基礎之上。”各級各類職業教育文件開始不斷強調,要加強與世界各國和地區及有關國際組織的交流與合作。
這其中,首先應提及的是德國。1983年中德第一個合作項目南京建筑職業技術教育中心誕生,德國提供了全套的經費、設備、教學文件,意在原汁原味地引進德國的“雙元制”。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蘇州、沈陽、蕪湖等6個城市試點“雙元制”;90年代,中德平度農業雙元制項目、中德唐山農村職業教育項目相繼啟動;同期,受德國政府資助,作為中央所的國家教委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和上海、遼寧兩個地方職教研究所成立。進入新世紀后,中德在職教師資、辦學等方面繼續合作。另外,國際勞工組織MES、加拿大CBE/DACUM、澳大利亞TAFE、英國BTEC等也以項目方式相繼進入我國職業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國際化視野。還比須提及的是,20世紀初我國開始向亞非地區提供職業教育支持。
職業教育國際化重在國際合作。通過簡要梳理上述職業教育合作歷程,可以看出我國在很長的時期內重于職教理論、模式移植和職教師資、資金、資格援助,這些都是職業教育國際化初級階段的特征,作為大國職業教育來說,當然不能止步于此。系統凝練中國職業教育模式與文化,在國際范疇平等對話交流,響應“一帶一路”倡議,輸出中國職業教育資源,助推區域特色發展,實現職業教育的國際融合,這是我國正在進行也應該完成的歷史任務。
(責任編輯:張學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