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翠鳳 梁韋娟
摘要:“一帶一路”戰略推動了我國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伴隨發展需求,勞動力市場結構也發生了改變。人才市場需求的變化直接影響到我國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應用型高校作為地方經濟、社會急需人才的輸出載體,應及時根據“一帶一路”戰略需求改變自己的發展定位,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所需人才。
關鍵詞:“一帶一路”戰略;應用型高校;人才需求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9)04-0005-05
“一帶一路”倡議是2013年9月和10月習近平主席出訪中亞和東南亞時提出的。2013年11月,十八屆三中全會正式將“一帶一路”戰略寫入黨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至此,“一帶一路”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一帶一路”的合作涵蓋范圍廣,包含經濟、能源、設施合作、政策溝通,為我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一、“一帶一路”的實施為應用型高校發展提供的背景條件
(一)經濟背景條件
“一帶一路” 戰略實施后為我國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長期以來,我國出口以勞動力初級產品為主。“一帶一路”戰略實施后,我國出口的產品結構不再單一,電機、電氣設備、醫療設備以及車輛等都成為我國出口產品。除此之外,我國經濟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從表1可以看出,我國出入境旅游人數呈逐年上升趨勢,“一帶一路”戰略一定程度上帶動了旅游業的發展,雖不能將旅游業發展全歸功于“一帶一路”,但不可否認的是,“一帶一路”戰略促進了我國文化輸出,吸引了游客的到來。旅游、文化、進出口的變化需求為應用型高校的專業設置提供了參考的方向。
(二) 社會背景條件
1.提供了就業崗位
“一帶一路”戰略帶動了我國及沿線的64個國家經濟發展。據不完全統計,“一帶一路” 戰略在為我國提供就業崗位的基礎上,也為沿線國家創造了16萬個就業崗位。例如,2015年我國與印度尼西亞合作建設雅加達至萬隆高速鐵路項目,項目不僅為印度尼西亞增加了就業崗位,也為我國鐵路建設與管理專業畢業生提供了就業崗位。另外,“一帶一路”為國內外合作提供了機會,大量擁有自身企業文化的外資出現,為人們的就業提供了多種選擇。
2.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
從表1可見我國出境旅游人數逐年上升,且國人出游目的地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逐漸增多。以前出國旅游需辦理護照、簽證。隨著“一帶一路”國家合作的深入,截止到2017年5月,“一帶一路”所覆蓋的60余個國家中,已有超過20個國家對中國實行了免簽和落地簽,出國旅游成為一種說走就走的旅行,促進了我國出境游的發展。國人不僅可以在閑暇之余外出旅游,還可以了解他國文化、風俗習慣,豐富精神文化生活。
(三)文化背景條件
1.促進傳統文化交流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釀酒國家,大約在六千年前人工釀酒就已經開始。2017年在哈薩克斯坦舉辦世博會時,古井貢酒作為世博會中國館的唯一合作伙伴,讓中國白酒走向世界。另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擁有不同制度,并且多數國家都擁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有伊斯蘭教、佛教、基督教等。“一帶一路”戰略除了為他國提供了解我國文化的機會,也為他國人民學習我國文化提供了便捷的條件。
2.來華與出國留學學生人數逐年上升
經濟貿易水平的不斷提升,各國開始注重教育的聯通性。長期以來,各國教育交流以互派留學生為主要模式。表2顯示,從2012年開始來華留學的學生總人數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且非洲增長最明顯,未出現過回落現象。
表3顯示,我國出國留學生的總人數也在不斷上升。“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以來,來華和出國留學生人數都呈上升趨勢,“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學生數量明顯增加。以非洲為例,我國的教育與非洲相比較為先進,且我國給予來華留學生政策優惠,刺激了非洲學生到我國留學的欲望。反觀我國出國留學的數據,雖呈上升勢頭,但我國留學生多分布在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法國、加拿大等國,東南亞和非洲等經濟較為落后的地區未成為我國留學生外出留學的首選地點。
3.政府及沿線國家實行學歷互認政策
各國都在為“一帶一路”教育溝通做著努力——學歷互認。2017年,為積極貫徹和落實《亞太地區承認高等教育資歷公約》,教育部提出了“一帶一路”的教育行動規劃,并且牽頭制定《亞太經合組織教育戰略》。在加強政策溝通方面,先后與46個國家和地區實現學歷學位互認[1],這未嘗不是促進我國學生外出學習、吸引國外學生的有效手段。為保證教師與學生對外交流的環境,教育部和中央外辦等部門合作起草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教學科研人員因公臨時出國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為廣大教學科研人員提供了國際學術交流的政策支持。
二、“一帶一路”戰略對人才需求的轉變
(一)文化人才的需求
我國高等教育文化人才培養面較窄。以語言文化為例,高校開設專業中英語、法語、德語等常用語言類專業較多,其他語種開設較少。據粗略統計,“一帶一路”建設涉及國家的語言或國家通用語言有近50種,算上這一區域民族或部族語言,重要者不下200種[2]。然而,翻看我國高校小語種專業設置不難發現,泰語、老撾語等東南亞語言少數存在于高校專業設置中,立陶宛語、希伯來語少有學校開設。“一帶一路”涵蓋的國家眾多,急需培養小語種人才。小語種人才的充分供給,才能在了解他國歷史和文化的基礎上促進交流、推動發展。由此可以看出,文化人才需求目標的轉變是我國高等人才培養目標的一大轉變。
(二)政治法規人才的需求
“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為我國帶來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由于各國政體、國體存在差異,貿易摩擦事件頻發,反傾銷、反補貼案件頻發。截至2013年底,對我國發起貿易救濟立案調查最多的國家是印度,接下來是歐盟國家、土耳其和巴西[3],國家間的貿易摩擦不僅存在于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各國間,還發生在沿線國家與西方發達國家間。所以,我國應該加大對法律法規人才的培養,著重對可能出現的政治風險進行研究,培養相關方面的人才,對他國針對我國提出的貿易起訴進行及時應對。
(三)旅游人才的需求
我國入境游客多為美國、歐洲等經濟發達地區。從導游外語情況來看,多為英語;從宗教文化掌握來看,對西方發達國家或東南亞國家宗教文化了解較多。“一帶一路”戰略拓寬了我國入境旅游客源地,而目前我國了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語言、文化、宗教的旅游服務人員相對較少,溝通問題成為旅游業亟需解決的問題。所以,我國在旅游服務人才培養方面應加快對熟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語言、宗教等人才的培養,設置相關課程,在尊重本國文化的同時更好地服務于外來游客。
(四)金融貿易人才的需求
“一帶一路”戰略明確提出了貿易溝通和資金溝通,對我國高校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定位。從表1可以看出我國對外貿易總數一直處于增長態勢,外貿總額逐年增加,意味著相應的崗位人才需求量增加。如何在新的經濟態勢下促進各國間金融創新和經濟合作,都需要高校制定好人才培養方案,培養出擁有扎實功底、應變能力強的實用型人才。
(五)基礎設施人才的需求
“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為我國拓寬了發展市場,因為其所帶來的基礎設施合作增加了人才需求量。基礎設施專業包含交通運輸、機場、港口、橋梁、通訊等專業。相關報告顯示,2010—2020年,亞洲各國投入基礎設施的資金將高達80 000億美元,其中涉及衛生、水務、交通、電信以及能源等多個領域[4]。另外,隨著合作的深入,更加強調復合型人才。如公路建設會涉及到生態、財政、材料等方面的知識,這就需要各學校改變人才培養觀念,加快相關學科課程的設置,促使各學科間協調發展。
三、“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應用型高校的發展定位
(一)應用型高校教育對象擴大化
應用型高校的培養對象可概括為:一是高考升學或專升本的學生。對這類學生,應用型高校應根據“一帶一路”發展所需,及時更新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二是在職的工作人員。應用型高校應該承擔起地方技術型、應用型人才再培訓的責任。根據“一帶一路”對技術型人才的需求,對當地在職人員進行培訓,與相關公司、企業形成合作伙伴,提供再培訓服務。三是教師。目前,高校存在著一種普遍現象,教師缺乏實踐技能和經驗。應用型高校強調應用型人才培養,對教師的技能、創新能力提出了要求,且國家越來越重視“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因此,應用型高校應將教師列為培養對象,對校內外教師提供在職培訓。
(二)應用型高校專業設置的多樣化
“一帶一路”戰略既涉及基礎設施建設、貿易投資、產業合作等硬實力,也涉及政策、文化、人才等軟實力。在某種意義上,軟實力的發揮遠勝于硬實力的比拼。人才是“一帶一路”建設的支點和關鍵[5]。“一帶一路”對人才的需求發生了轉變,但應用型高校存在專業設置相對單一的現象。“國家外語人才資源庫”高校外語專業招生情況統計顯示,目前我國面臨小語種人才缺乏現象。“一帶一路”沿線65個國家中有53種官方語言,屬于九大語系,語言資源豐富,語言狀況復雜。沿線國家重視語言問題,語言使用呈現出鮮明的區域特色[6]。但我國高校對應專業語種只覆蓋了其中的20個語種,且大部分語種在讀學生數量不足百人,立陶宛語、希伯來語等小語種專業開設院校局限于985、211高校,應用型高校的小語種專業多集中于東南亞國家語言。這種空缺將會影響我國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文化交流。
金融貿易和基礎設施類專業在我國發展前景相對較好,從專業設置來看局限于名校和普通高校、專科學校里,應用型高校作為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場所,相關專業卻缺失。除了上述專業外,旅游類、交通運輸類專業開設不夠細化。因此,“一帶一路”戰略發展方向應被應用型高校作為專業設置的參考依據,完善經貿類、旅游類、交通運輸類、能源類、語言類等專業設置,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三)應用型高校教育場所的多元化
職業教育發展中我國積極借鑒德國“雙元制”教學,落實上卻存在差異。我國高校的教學以傳統的課堂教學為主,學生的學習場所轉移到課堂外,發生于畢業實習中,時間短,這樣的模式僅能學到淺層經驗。
應用型高校應注重結合地方特色,重視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教學中強調“應用”二字。所以,應用型高校在人才培養方式上應增加企業學習的時間,根據專業需求,適當調整部分專業的教學場所,可采取國內外合作辦學模式。例如,小語種專業可以采取“2+2”或“3+1”模式,學生到所學語言國家感受語言氛圍,改變教學場所局限于教室的教學形式。
(四)應用型高校辦學思想的開放化
“一帶一路”是在平等的文化認同框架下的合作,體現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贏的精神。“一帶一路”背景下,應用型高校辦學應樹立開放的思想,尊重、接納和吸收沿線眾多國家和地區先進的辦學經驗。開放的辦學思想要求我們在發展中積極主動地走出去,將我國的優秀文化傳播出去,促進地區間的交流,吸收沿線國家可借鑒的經驗來推動自身教育的完善。我國應用型高校國際化發展起步較晚,且輻射范圍小,樹立開放化辦學思想是“一帶一路”戰略要求下的必然轉變。
四、“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應用型高校發展建議
(一)應用型高校應積極擴大培養對象的范圍
應用型高校的培養對象除了學生外,還應增加對學校教師和在職人員的培養。高校作為地區發展人才輸出的載體,應積極承擔當地人員的培訓任務。應用型高校可與企業簽訂合同,定期接受企業人員到學校進行專業知識的學習,緊跟“一帶一路”發展的需求。
應用型高校的培養對象還應包含學校教師。應用型高校應成立技能更新小組,研究“一帶一路”戰略的實踐動態,研究行業新趨勢,及時組織學校內部教職工參加培訓,以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水平。
(二)以“一帶一路”為依據完善學校的專業設置
在專業建設中要堅持以“一帶一路”發展需求為核心,結合地方戰略定位以及地方發展需求及時變更專業設置。
1.增設并完善小語種專業
小語種學習年限為四年,專業招收人數少,很難滿足“一帶一路”對語言類人才的需求。應用型高校應根據地方發展所需開設小語種專業。廣西在“一帶一路”戰略中與新加坡、柬埔寨建立了合作園區,同印度尼西亞、泰國建立了產業園區,因此,高校可增設泰語、高棉語等專業,為地方“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必要的人才。
除此之外,還應完善小語種專業的設置。日語專業設置可分為日語、商務日語、應用日語、旅游日語等細分專業。在開設小語種專業時,應用型高校應根據地方發展需求和“一帶一路”需求細化專業設置。
2.增設旅游相關專業
除語言類人才緊缺外,我國部分專業人才培養還處于空白狀態,應用型高校應該根據各地戰略發展定位開設相關專業,以滿足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廣西與東盟各國擁有海陸相鄰的優勢,且坐落在北部灣經濟區和珠江—西江經濟帶,擁有獨特的卡斯特地貌。應用型高校在設置專業時,可以增加會展服務相關專業設置,保證會展類人才供給;增加旅游規劃、旅游管理等專業的設置,以滿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旅游需求。
3.完善經貿、信息、能源類專業的設置
“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以來,我國企業積極開拓海外市場,國家為其發展提供通關便利、稅收優惠等發展環境。企業的發展也離不開專業人才的保駕護航。應用型高校根據國家的發展政策以及全球的發展趨勢,增加經貿類專業;增加信息類專業,保障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的信息安全;增加能源類專業,促進在各國互利共贏的前提下保證我國能源與經濟的發展。
(三)采用多元化的人才培養場所
應用型高校強調應用型人才培養,對人才需求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因此,應用型高校應調整學校實踐教學模式。首先,應增加學生走進企事業單位的時間,將教學場所延伸到企業,定期安排學生到企業參觀、實訓和實習。必要時可與企業共建實訓基地。其次,積極創造學習環境,可采取國內外學校合作辦學模式,互派留學生、交流生。
(四)積極落實開放的辦學思想
“一帶一路”戰略提倡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贏的精神。應用型高校辦學要堅持開放的原則,在合作基礎上掌握各國文化和發展需求,參考“一帶一路”合作項目的需求,設定相關專業,擴展學習場所,吸收各國學生。根據學校專業設置需求,向企業、行業及其他院校聘請經驗豐富人員擔任專、兼教師。必要時還可采取合作辦學,部分教師資源短缺專業可與其他高校合作,共同培養所需人才。
(五)完善應用型高校教師隊伍建設
“一帶一路”戰略涉及到的眾多專業,其發展對教師的需求量非常大,應用型高校應建立并完善自身的師資隊伍。
一是教師培養需要一定周期,應用型高校應積極向企業、行業、學校以及社會各界公開招聘兼職教師,以滿足教學需要。二是應用型高校需要定期對教師進行專業技能和知識的培訓,提升區域教育質量。在教師培訓方式上,除安排教師在校內進行學習外,可定期安排教師出國進行學習,學習國外相關專業的教學經驗,彌補自身的缺失;還可派遣教師到相關企業進行學習,學習相關專業的先進生產和管理理念,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能。三是積極引入外籍教師,彌補專業師資空缺。例如,“一帶一路”對小語種人才有較大需求,但教師培養需要一定周期,應用型高校可以利用地理位置優勢聘請相關語言國家的人才來彌補小語種專業教師的空缺。
(六)擴寬合作辦學主體
2016年,《教育部關于印發〈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的通知》提出開展人才培養培訓合作,實施“絲綢之路”合作辦學計劃。鼓勵中國優質職業教育配合高鐵、電信運營等行業企業走出去,探索開展多種形式的境外合作辦學,合作設立職業院校、培訓中心,合作開發教學資源和項目,開展多層次職業教育和培訓,培養當地急需的各類“一帶一路”建設者。應用型高校應跟隨國家政策,積極開展合作辦學,與沿線國家進行教育合作,開設小語種專業、工商管理、法律、教育學、金融投資管理以及交通運輸等專業,部分專業可采取“N+N”模式。除了積極與沿線國家開展境內辦學外,應用型高校還可以積極開展境外辦學。據統計,目前“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共建有136所孔子學院,中方承辦院校達到94所。應用型高校可聚焦于我國部分語言、文化等專業,將我國中醫學、傳統武術、針灸、釀酒等設為專業,促進我國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
總之,“一帶一路”戰略對人才的需求為應用型高校發展作出了指引,應用型高校應充分考慮“一帶一路”戰略對人才的需求,積極調整專業設置和培養方式,以促進地區經濟、社會和教育的發展,推動“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
參考文獻:
[1]“一帶一路”教育行動:與46個國家和地區學歷學位互認[J].海外華文教育動態,2017(8):42-43.
[2]李宇明.“一帶一路”需要語言鋪路[J].中國科技術語,2015(6):62.
[3]董紅,林慧慧.“一帶一路”戰略下我國對外貿易格局變化及貿易摩擦防范[J].中國流通經濟,2015(5):119-124.
[4]李蘭,趙芳.“一帶一路”倡議的人才支撐與教育路徑[J].現代交際(學術版),2017(19):21-22.
[5]周谷平,闞閱.“一帶一路”戰略的人才支撐與教育路徑[J].教育研究,2015(10):4-9.
[6]王輝,王亞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語言狀況[J].語言戰略研究,2016,1(2):13-19.
(責任編輯:楊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