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科學是一門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啟蒙課程,在學生小學時期進行科學素質培養,能夠為學生形成良好的科學素養打好基礎,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科學實驗獲得書本中學不到的科學知識,從而進一步提升自己的科學素養和實際動手能力。實驗教學是小學科學教學的基本途徑,也是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培養小學生動手和思考能力的有效方式。本文以教科版的小學科學教材為例,探究了提高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有效性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有效性;途徑研究
一、 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現狀
(一) 學校對實驗教學的不重視
我們國家人口眾多,學生多,老師少,部分學校的師資力量都不充足,專門的科學課老師更是稀少,所以一些學校的科學課都是由其他課的老師代上,再加上有些學校認為只要搞好文化成績就好了,對科學實驗課不夠重視,也沒有配備專門的科學課老師,致使許多代課老師在上科學課時,沒有一套系統的標準,在課上根據自己的想法侃侃而談,省去實驗步驟直接講解方法和結果的現象時有發生。同時,不專業的科學教師對于課堂上學生的反應做不到及時地引導,把“實驗”二字看得不甚重要,課堂教學的結果也收效甚微,僅僅依靠走過場式的方法進行教學,無法提高學生科學學習的效果。
(二) 學生對實驗活動的不重視
許多家長和老師都認為小學階段是打好文化基礎的關鍵時期,他們這種對實驗活動的不重視也潛移默化影響了學生的想法,以至于大部分小學生認為科學實驗課對于知識的學習并沒有那么重要,更有甚者直接把科學實驗課和自習課劃上了等號,往往把它當成是放松、宣泄的調劑品,對于課堂上知識和實驗的練習抱著一種“玩耍”的態度,把主要的學習精力放到了語文、數學和英語的學習上,這也是對科學實驗活動學習的一大阻礙。
二、 小學科學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 教師的科學實驗素養不高
我國教育界新一輪的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從教材到課堂、理念都在進行著與時俱進的革新。但是,一些科學教師在課堂上向學生教授的還是已有的舊知識,目前的水平還不足以適應新課改形勢下對科學實驗教學的要求,而且隨著科學實驗要求的提高,一些教師缺乏教學實驗的專業性知識,導致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無法準確地進行步驟的引導和數據的分析,這不利于學生的學習。
(二) 實驗講授以課堂教學為主
目前的小學實驗課教授受到過去固有授課模式的影響,將傳統的知識灌輸看作是小學實驗課的基本手段,認為只要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死記硬背就算完成任務了。在他們的眼中,小學生配合能力差、動手能力差、自控能力差,在進行實際動手的實驗操作上肯定存在一定的難度,科學實驗教學主要以打好知識基礎為主就可以了,這就導致科學實驗課堂成了老師照本宣科、學生背誦實驗結果的枯燥學習,而這樣的教學結果實際上違背了新課改對師生教學的要求。
(三) 實驗教學缺乏規范性
即使有些學校已經開始重視起實驗教學和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師缺乏系統的實驗知識,在對學生進行指導時無法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科學性的指導,這就導致了實驗過程中各個小組得不到有效的分工配合、實驗過程相對混亂,學生并不能真正把實驗過程當成一個探究知識的過程,而是當成了嬉笑玩鬧的平臺,導致了學生對實驗過程認識不夠深刻,對實驗結果記憶不牢。
(四) 實驗過程缺乏探究意識
在進行動手能力比較強的課程時,教師往往采用將學生按照學習水平和性格特征分成實驗小組的形式,讓小組成員或者小組間通過合作探究新知從而來完成教學,但是由于教師多為其他學科的教師,缺乏教授實驗科學課程的學科專業知識,在教學過程中無法準確、細致地對學生進行有意識地指導或講解,小組之間依然呈現一盤散沙的狀態,學生之間往往無法形成統一性的意見,這就容易導致小組學生缺乏團隊合作意識,以小組為單位展開的實驗探究活動收效甚微。
三、 提高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一)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趣味性較強的學科,而好奇正是孩子們的天性,教師只有充分利用好知識的新鮮感和學生的好奇心,在課堂導入過程中做好充分的準備,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才能有效提升科學實驗教學的成效。比如,在教授《空氣占據空間》這一部分的知識時,教師在課前可以巧妙地設計實驗導入,在玻璃杯底部塞進一團餐巾紙,再將被子豎直扣進水中,之后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并思考問題:玻璃杯中的紙巾會被水浸濕嗎?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通過問題探究的方式激發學生對下面所學知識的興趣,同時也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
(二) 理解教材,勇于創新
新課改要求教師要將教材當作跳板,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中的案例。在學習《聲音與傳播》這一單元時,可以先把教材放到一邊,讓學生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紙杯電話”,學生們在思考制作的過程中發現聲音可以使振動膜震動,通過紙杯和棉線的傳播將聲音傳給對面的人聽,然后再用同樣的原理解釋教材中的案例,讓小學生在玩耍的過程中快樂地學習,同時將知識牢固地記憶在腦海里。
(三) 發散思維,及時總結
在學習《物體的熱脹冷縮》這一課時,教師通過指導學生操作實驗、理解實驗的原理之后,可以趁熱打鐵拋出問題,請學生們思考生活中熱脹冷縮的現象以及在工程中的運用,比如施工中混凝土的鋪設方式、馬路上預留的一條條縫隙等等,學生發散性地思考問題并通過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反饋,對知識有一個整體的理解和把握。教師在授課結束之后對實驗過程以及現實應用及時進行總結,提出課上的不足以及今后的期望,對于學生之后的學習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四、 結語
在提高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性這個問題上,我國的教育者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不僅需要教師不斷提高個人的科學專業知識和技能,還需要學生家長的通力配合。只有樹立正確的科學教育觀念,掌握正確的教學方法,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才能使小學科學實驗教學得到長足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遠慧.有效提升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6.
[2]譚金英.論提高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課改研究,2016.
[3]郭志強.怎樣提高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有效性[J].南豐附小,2017.
作者簡介:
靳啟明,甘肅省白銀市,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中川鎮高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