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教育教學領域發生了許多變化,但是無論如何變,其初衷都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所以,對于小學數學教學而言,要想達到教育的初衷就需要切實提高小學生的學習效率,讓學生能夠在有限的時間里學到更多的知識,并獲得數學核心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數學;新課標;學習效率;策略
隨著新課改的進一步推進,廣大一線教師都逐漸認識到要構建高效的小學數學課堂,必須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然要達到這樣的要求,教師就要加深對學生的關注,深入了解學生的需求,并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進而結合課程內容制定多種教學策略,讓學生在教師精心策劃的數學課堂上積極主動的進行學習。因此,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來對新課標下提高小學生數學學習效率的策略進行探究,以期能夠構建高效的小學數學課堂,同時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 激發興趣,提升動力
俗話說: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對于小學數學學習來說更是如此,小學生普遍自制力能力較差,若是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就很難達到最好的狀態,學習效率當然也不會理想。所以,教師要善于運用多種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學習動力,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
例如:在進行《大數的認識》的教學時,我知道很多學生都喜歡玩積分游戲,所以,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來,我告訴學生我們這節課要玩一個課堂積分游戲。學生聽到要在數學課堂上玩游戲,都很興奮,也很期待。游戲內容是這樣的,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游戲,每個學生都秘密寫一個自己認識的數,寫完一輪后,誰寫的數最大,誰就獲得了單輪的勝利,并且他寫的那個數值會變成他自己的積分。這個游戲一共分為三輪,學生每一輪寫的數必須比自己前一輪寫的數大,并且不能重復。最后三輪積分相加,看看全班誰的積分最多。在游戲中,學生絞盡腦汁的開始想大數有哪些,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這樣的課堂小活動不會占用太多時間,但是卻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應當合理安排此類活動,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二、 自主探究,提升能力
在素質教育理念的影響下,探究活動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自主探究活動,不僅可以極大地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性,而且還能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并且,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的知識比被動聽教師講課要記得更加牢靠,學習效率自然也會得到提升。故而,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教學內容,適當地在小學數學課堂上開展自主探究活動,促進學生探究能力和思考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進行《三位數乘兩位數》的教學時,因為學生之前已經學過一些乘法知識,有一定的學習基礎,所以,在這節課中為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我沒有直接對學生進行教學,而是讓學生結合自己以往的學習經驗和數學教材進行自主探究學習。數學教材上對三位數乘兩位數乘法規則寫得很清楚,學生通過閱讀和嘗試計算很快就掌握了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規則。在此基礎上,我給學生提升了探究學習的難度,讓學生思考三位數乘兩位數有沒有什么簡便算法。對此,有的學生想到了可以化零為整,如:312×19可以看成是312×20-312×1,這樣一來,計算就會更加高效。由此可見,學生的學習潛力是巨大的,教師只需要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學生一定的引導即可。
三、 合作學習,拓展思維
合作是當今時代的一大主題,在各行各業都有突出體現,并且都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合作體現在教學中就是小組合作學習,既可以給學生帶來不一樣的學習體驗,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又可以讓學生在對數學知識深入學習的基礎上學到很多不同的學習思路。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合作精神,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例如:在進行《條形統計圖》的教學時,我沒有直接給出數據,而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以全班同學為調查對象,調查同學對于科幻、愛情、懸疑、動作這四類電影的喜好,然后將其用條形統計圖的形式展現出來。這樣一來,學生可以深入體會數據收集與整理的過程,對知識的理解和學習會更加透徹。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執行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鍛煉,學生的思維也變得更加靈活了,如:為了節省時間,學生想到了分工合作的方法。所以,在合作探究中,學生可以有不一樣的學習體驗,還能獲得多種能力的提升,而學生的學習效率自然也會隨之提升。
總而言之,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習慣養成和學習能力提升的重要時期。所以,在這一階段的數學教學中,教師在進行數學知識教學的同時還要注重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效率的提升。這樣一來,學生的數學素養會得到穩步的提升,對學生之后的數學學習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胡金松.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提高小組合作學習效率[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6(8):77.
[2]吳冰娜.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2014(32):157-158.
作者簡介:
童慧霞,甘肅省平涼市,甘肅省平涼市華亭縣皇甫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