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莎莎 鮑曉樹
摘 要:《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中指出:“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素養是現代化社會每一個公民都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苯虒W中,教師巧用數學實驗引領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幫助學生建立數學認知,在數學實驗中滲透數形結合等數學思想,引導交流質疑、分析比較,啟迪數學思考,從而培養學生直觀想象、數據分析、數學建模、邏輯推理等數學核心素養。
關鍵詞:直觀想象;數據分析;數學建模;邏輯推理
《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中指出:“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素養是現代化社會每一個公民都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苯虒W中,我們借助數學實驗引導學生在操作中觀察、在分析中思考,積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以期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數學實驗以動手操作自主探究為特征,以期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
一、 在數學實驗中滲透數形結合,培養學生直觀想象素養
案例:把每根長方形彩條看作單位“1”,第二次將長條平均分成兩份,第三次將長條平均分成四份……按規律接著分一分,觀察圖中的分數,找出相等的分數如12=( )4=( )8。
這個數學實驗中,學生自己動手制作1根彩條:1根彩條的長度是一樣的,也就是單位“1”的意義不言而喻。第一次將“1”看成一個整體,第二次將“1”平均分成兩份,第三次將“1”平均分成四份,以此類推。在學生實驗的過程中我發現:第一種錯誤是孩子們想當然的將彩條分成4份,但沒有進行平均分;第二種錯誤是孩子們不知道該怎么樣平均分。這個實驗過程其實就是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進行數學問題的解決。如何分?這需要學生先量出長度,平均分成幾份就是除以幾。孩子們在實驗的過程中,規律的發現便水到渠成。如果沒有參與實驗,孩子們對分數基本性質的認識只是流于形式,并不能真正理解分數與除法的關系,運用商不變的規律進行類推,從而實現知識的同化。
二、 在數學實驗中引導交流質疑,培養學生數據分析素養
數學實驗中運用“發現式學習方式”,從具體到抽象,用歸納的數學方式構建數學模型。讓學生在實驗中經歷數學實踐、探索規律等過程,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發展創新意識。
案例:《可能性》
在摸球實驗中,觀察比較各小組的摸球結果,讓學生說體會和想法。
生1:每次摸到的黃球、白球數量不一樣。
生2:總的次數10-黃球的次數=白球的次數。
生3:黃球的個數最多。
教師追問:為什么黃球出現的次數多呢?
生1:黃球的個數多。
生2:可能在摸之前沒有將盒子搖一搖,導致摸出的可能是同一個球。
師:我們在課前準備的時候,都已經選擇除顏色外,其他都相同的球來進行活動,以此確保實驗的準確性。
生3:我體會到,每種球都可能摸到。
生4:每次摸到的機會相同。
師:每次摸之前能確定球的顏色嗎?
生1:它們都可能被摸到。
生2:摸出的球不是白球就是黃球。
通過摸球實驗,體會到從口袋里任意摸1個球,摸出的顏色是不確定的,可能摸到白球,也可能摸到黃球。
“試一試”讓學生體會不管摸多少次,摸出的一定是紅球?!叭绻诖锓?個黃球,是否能摸到紅球?”進而認識確定事件的特點。這樣的正、反兩方面的實例,揭示了簡單隨機現象內涵與外延,凸顯了簡單隨機現象的本質特征。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根據袋中的球先猜想可能摸出的情況,再通過摸球的實驗加以驗證,并在討論和交流中逐步明晰簡單隨機現象的特點,得出數學結論。這樣的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興趣,準確把握簡單隨機現象的本質,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
三、 在數學實驗中引領分析比較,培養學生數學建模素養
案例:三角形的三邊關系
課前準備:吸管8厘米、5厘米、4厘米和2厘米各四根。
要求:從圍成三角形的三根吸管中選擇兩根,并將它們的長度和與第三根比較,你有什么發現?
生1:我發現第②種不能首尾相連,其余三種可以首尾相連。
生2:除了第②種不能拼成三角形,其余都能拼成三角形。
生3:在一個三角形里,不論哪兩條邊加起來都比剩下的一條邊要大。比如:8+5>4,5+4>8,8+4>5。
生4:我認為在一個三角形里兩條邊的和大于第三條邊。
生5:我覺得可以這樣說“在三角形中,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師:在方格紙上任意畫一個三角形,都有這樣的規律嗎?
學生實驗并分析結果。
莊子《齊物篇》里說“大智閑閑,小智間間?!边@要求教師要有教育思想,用系統的教學策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案例中,教師利用拼三角形的情境,從多角度分析數學實驗,引導學生內化知識,在矛盾沖突中認知,在數學實驗中建模,突顯數學知識的科學性、嚴謹性。
四、 在數學實驗中啟迪數學思考,培養學生邏輯推理素養
數學家歐拉說過:“數學不僅需要觀察,也需要實驗?!?/p>
案例:在長方形中畫最大的正方形
學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后,要求在方格紙上畫一個長方形,再在長方形中畫一個最大的正方形。在學生動手實驗中出現了三種情況:學生將正方形畫到長方形的外面(邊長大于寬);將正方形的兩條邊和長方形的長在一條直線上;將正方形畫在長方形的內部(邊長小于寬)。我們是直接告知學生正確答案還是引導學生進一步實驗探究呢?我放手讓學生用實驗的方式動手畫圖,獨立思考,在爭論和思辨中,明晰“長方形中最大的正方形”究竟是什么。在“逼近”答案的過程中,學生收獲的不僅僅是一道題的結果,而是一次問題解決的心路歷程,這不正是弗賴登塔爾“再創造”的過程嗎?數學實驗將被動的學習過程變成主動的創造過程,突破學生的思維定勢,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林光來.數學實驗教學的認識與思考[J].數學教學研究,2006(1).
[3]王嵐.“做中學”和“做數學”:小學數學實驗教學的實施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5(6).
作者簡介:
朱莎莎,鮑曉樹,安徽省蕪湖市,安徽省蕪湖市無為縣繡溪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