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問題意識是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形成的基礎。教師需要結合教學內容,合理地創設問題,讓學生在問題的驅使下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形成問題意識。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主動思考;綜合素質
意識源自人們內心的探索欲和感知欲,而數學問題意識則存在于學生面對疑難問題時的心理狀態。通常情況下,學生在面對難以解答的問題時會產生疑惑、困惑、探究等心理狀態,并在這種心理狀態的驅使下,腦海中會涌現出大量的相關問題和解決方法。教育學家陶行知曾說過:發明和創造的起點均為疑問和不解。
小學課堂教育主要圍繞解答問題而開展,當學生對某種知識產生了疑問,才會進一步地去思考和探索問題的答案,這對于數學學習有著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我國教育局于2011年頒布的《九年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小學數學課程必須以強化學生提問能力和探索能力、分析能力、問題處理能力為核心。
由此可見,培養和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既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目標,又是評估小學生數學素養的關鍵性指標。學生對問題產生了興趣,渴望探索問題和解答問題的真相,才能使學生具有明確的思維方向和動力。
一、 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引發學生的問題意識
教學的情境是觸發各種問題的根源,而問題的產生會使數學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的探索欲形成一種對立的思維模式,即:課堂中設置的問題與學生認知產生的沖突越大,則學生就越是愿意主動地探索問題、發現問題、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法。
基于這個特點,小學數學教師應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準確抓住學生好奇心,設置大量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趣味性問題情境,激發小學生的提問意愿。
例如,一老師在上《平均數》這課時,上課伊始,利用課件出示一幅情景:據《世界衛生統計》報告顯示,中國男性平均年齡是72歲,小明的爺爺71歲了,看到這個數據他非常難過。設置這樣的情景引發了孩子的思考,為什么爺爺會感到難過呢?有的說72歲是平均年齡,有的說有的年齡會高于72歲,有的會低于72歲,有的說爺爺不應該難過,或許會活到100歲……老師利用這一契機帶著學生進入新授環節。
比如教師在授教《年月日》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可采用講故事的教學方法,將相關的知識導入到有趣的故事中:星期天,小明的爸爸正在客廳看電視,突然小明一臉憂郁地跑進客廳,不開心地說:“爸爸啊爸爸,人家小華每年都會在生日那天收到他爸爸給他的生日蛋糕,為他慶祝生日,可我已經12歲了,才過了3次生日,收到了3個蛋糕,為什么我不能與小華一樣每年都過一次生日呢?”爸爸說:“你真笨啊,不是爸爸和媽媽不愿意每年給你過一次生日,而是你的生日不是每年都有一次。”聽完這個故事,同學們肯定都會產生疑惑,為什么小明的生日不是每年一次呢?此時,教師可提出這些問題來引導學生的思考:“小明的生日幾年過一次?小明的生日是不是有好幾年都沒有出現在日歷上呢?”學生們在聽到這些問題時,必定會產生各種猜想,并且為了發現問題的真相,會積極地討論這些問題的答案。這種方式就是典型的問題情境設置法,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地思考問題,探索問題的答案,使教學內容變得生動有趣。
二、 激發學生的提問意識,提高學生的探索能力
學生是課堂知識的學習主體。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采用各種方法激發學生的探索欲,將幫助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作為教學活動的主要目標。給學生提問的空間,使學生能夠更加積極地學習新知識,思考新問題,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能力。因為這樣能夠有效引導學生對知識的思考方向,使學生能夠主動發現并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老師在上認識《負數》這課時,他指著幻燈片開門見山地問:“同學們,我們今天上什么?”學生異口同聲地說負數。老師接著問會寫嗎,請你寫出來。當寫完之后讓他們同桌自己讀一讀。這時老師接著問,關于負數你們有什么想知道的嗎?這時學生打開了思緒:“老師,我想知道負數是怎樣產生的”“負數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負數的意義”“負數與自然數有什么不同”……一連串的問題接踵而至,老師再針對學生的問題進行篩選,這時老師不急于解答,讓學生先自學課本尋求答案。學生這時對于這些問題的探究是主觀的、淺層次的。為了讓這些問題真正得到解決,老師再次引導學生再次探究,找到正確的答案。同時學生也獲得了學習方法。
三、 挖掘教材的探究點,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
要想成功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能夠自主探討教學內容中的重點問題和難點問題,教師必須深挖教學材料中的探究點,引導學生積極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
比如:教師在教授《負數》一課時,當學生認識到負數表示的是和正數相反意義的量時,教師出示一條數軸,要求學生在數軸上標出+10、0和—10,一學生上臺標出來之后,下面的學生一片嘩然,這學生馬上問:你們有什么問題要問嗎?
生1:我覺得0應放在數軸的中間,0的右邊是正數,0的左邊是負數;
生2:我覺得0不一定放數軸的中間;
生3:我也覺得要放數軸的中間;
生4:我認為0放+10和—10的中間……
教師不急于給出答案,當學生之間不斷辯論之后,老師順勢引導,大家都認為0放在中間,那0表示一個什么樣的數呢?學生: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那0攝氏度又表示什么?0元又表示什么?在這一過程,教師預設這樣的環節讓學生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再如在教學平均數這課時,當學生算完男隊投球進球數的平均數時:(9+6+10+10+5)÷5=8時,老師說我也想參加男隊比賽,可是我只投了兩個。
教師在條形統計圖中出示2,一學生眼睛一亮,說:那男隊的 平均數會少于8了;另一學生說,整個隊的平均數是8,老師只投2個少于8,那整隊的平均數就少于8;還有的說老師必須投8個或者以上平均數才能保持……這時老師說如果姚明來了,他投了49個,又會發生什么樣的改變呢?學生的思維一下子又被調動起來了。教師在教學中將數據的變化與條形統計圖有機結合,學生在數據不斷地變化中,分析判斷對整體水平的影響,從而把握平均數的本質。
如果在教材的探究點中肯花時間,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思考與解決,用數學的眼睛去觀察問題,從數學角度去發現問題,體現了濃濃的數學味,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四、 抓住練習素材的重點問題,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問題意識
整理教學內容中的重點問題,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意識,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求解疑難問題的思維能力,鍛煉學生的問題意識。
教師可以對各種練習素材的內容進行合理的創新性修改,讓學生能夠以多種眼光去看待問題和發現問題,提高學生對各種發展機會的把握能力,準確挖掘教學素材中的各種問題因素,以一提多問的形式來鍛煉學生對各種知識的利用能力,使學生能夠在各種教學素材中主動發揮問題意識。
例如在教完百分數時,為了對解決問題進行很好地整合,我出示這樣的一道習題。六一班有男生20人,女生25人,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學生通過思考一下子迸發出很多的問題。如“男生是女生的百分之幾?”“女生是男生的百分之幾?”“男生占全班的百分之幾?”“女生占全班的百分之幾?”“女生比男生多百分之幾?”“男生比女生少百分之幾?”數學問題無處不在,學生學會多角度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教師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應重視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因為教學問題的質量決定著學生的思考興趣,要想讓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素養,就必須不斷培養和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開拓學生看待問題的眼光、擴展學生的思考能力。
參考文獻:
[1]石伶俐.巧用學生“三心”,培育問題意識[J].小學教學參考,2018(5):81.
[2]王輝.淺談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策略[J].中華少年,2016(14):177-178.
作者簡介:
葉春梅,福建省廈門市,廈門市同安區西塘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