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實施,小學語文課程教學更加重視小學生語言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注重培養(yǎng)小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以使小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產(chǎn)生更多的個人感悟,對生活有更深刻的認識,從而真正提升他們聽說讀寫的能力,使他們具備更高的語文素養(yǎng)。這樣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應該注重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有效運用,促使小學生意識到語文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以挖掘出他們的學習潛力,使他們真正愛上語文課程。現(xiàn)本文就從生活化的教學形式、教學內(nèi)容以及生活化的教學作業(yè)等入手,就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提出了自身淺薄的看法,以為教學貢獻一分力量。
關鍵詞: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教學策略
小學生正處于人生發(fā)展的初級階段,他們的生活閱歷比較淺薄,很多知識、經(jīng)驗都是從書本上獲取的,這樣教師在語文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就應該根據(jù)小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和特點,將教學內(nèi)容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使小學生意識到生活處處有語文,只有掌握一定的語文知識,才能懂得生活,學會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方式,并從小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小場景入手,以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使小學生在玩中掌握更多知識,真正使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教學形式生活化
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枯燥,小學生整個學習過程比較被動,導致他們語文學習興趣較低。因此隨著新課改的不斷實施,教師應該有意識地活躍課堂教學氛圍,并采取生活化的教學形式,以使小學生產(chǎn)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真正挖掘出文章中蘊含的思想情感。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學習《雪地里的小畫家》部分知識時,很多小學生都喜歡下雪,他們可以出去堆雪人、打雪仗,這樣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可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引導小學生回憶下雪的時候自己踩出過的腳印,那么小雞、小鴨、小狗、小馬等踩出的腳印又是什么樣子的呢?小學生會產(chǎn)生較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而在學習《烏鴉喝水》部分知識時,教師還可組織生活化的實踐活動,除了往瓶子里扔石頭之外,烏鴉還可以通過哪些方式喝到水呢?比如可以通過吸管喝到水,小學生會從自身的經(jīng)歷入手進行思考,思維也更加活躍。為了加深小學生的記憶,教師還可提供礦泉水瓶、半瓶水、吸管、干凈的石頭、小水杯等各種道具,鼓勵小學生開動腦筋,選擇一定的道具,去喝到瓶子里的水,小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較高,這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舉一反三和融會貫通等能力。
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往往能激發(fā)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意識到語文知識也可以是趣味橫生的,從而在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中,快樂地學習知識,真正提升自身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二、 教學內(nèi)容生活化
生活中處處有語文,生活化的語文教學內(nèi)容更容易激發(fā)小學生的個人情感,促使他們站在文中作者的角度上思考問題。因此,教師應該善于借助多媒體等教學設備,豐富課堂教學內(nèi)容,以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潛力,使他們更好地表達自身的想法和感悟,從而進一步提高他們的書面表達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學習《愛迪生救媽媽》部分知識時,文中主要講述了愛迪生借助鏡子幫助媽媽動手術,最后成功救助了媽媽的故事。通過學習本篇文章,我們可以了解到愛迪生是一個聰明、喜歡動腦筋,并且善于觀察的孩子,多虧了他的聰明才智,才幫助媽媽及時做了手術。這樣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可引導小學生思考如果當自己的媽媽遇到危險時,自己又能為媽媽做些什么呢?現(xiàn)階段,很多家長都忙于工作,與小學生待在一起的時間較短,甚至有些學生不能理解自己的父母,覺得父母不夠愛自己。為此,教師就可組織小學生講一講生活中自己與爸爸媽媽之間的那些小故事,通過豐富教學內(nèi)容,使小學生感悟到父母深深的愛,以對父母多一份諒解。
目前,很多小學生雖然年齡較小,但其實他們的內(nèi)心活動很豐富,也很懂事,對很多事情都有自身獨特的看法。這樣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應該樹立以小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多站在他們的角度上思考問題,以使教學內(nèi)容更貼近生活、貼合實際,從而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使小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
三、 作業(yè)布置生活化
在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一般會布置小學生進行生字詞的抄寫等作業(yè),作業(yè)形式比較單一枯燥,小學生寫作業(yè)的興致并不高。因此,隨著新課改的不斷實施,教師應該布置開放性的、多元化的作業(yè),并積極組織實踐活動,以使小學生發(fā)自內(nèi)心地愛上語文作業(yè)的書寫。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學習《淺水洼里的小魚》部分知識時,有很多小魚被困在了淺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有的人會把小魚撿回家享受美食,有的人會視而不見,而故事中的小男孩把一條條魚兒扔進了大海里。如果是小學生他們會怎么做呢?環(huán)境污染越來越嚴重,在生活中我們又應該如何保護小動物、愛護環(huán)境呢?教師就可布置小學生以小組的形式調(diào)查自己生活小區(qū)周邊的水域情況和魚兒的存活情況,并對周邊的自然環(huán)境進行調(diào)查等,以使小學生意識到環(huán)境保護的重要意義。
作業(yè)是課堂教學內(nèi)容的延伸,不僅能幫助小學生鞏固所學知識,還能開闊小學生的眼界,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性思維。因此,教師應該善于捕捉語文知識與實際生活的結合點,讓作業(yè)的書寫變得更有價值。
四、 結語
綜上所述,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只局限于教材和課堂,與小學生的實際生活嚴重脫節(jié),并不符合時代發(fā)展的基本要求。因此隨著新課改的不斷實施,教師應該在教學中融入更多的生活化元素,并鼓勵小學生談一談自己身邊的語文小故事等,以逐步培養(yǎng)起他們的人文意識和實踐能力。除了采取生活化的教學形式和內(nèi)容之外,教師還應該善于借助多媒體等教學設備,以調(diào)動小學生的視覺、聽覺等多種感覺器官,使他們掌握更多的語文知識,從而更好地感悟人生和世界。
參考文獻:
[1]邵曉燕.談談小學語文如何開展生活化教學[J].學周刊,2018(34):83-84.
[2]張恒良.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生活化教學策略探究[J].學周刊,2018(30):126-127.
作者簡介:
吳丹琴,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第三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