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的審美觀會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小學生的價值觀還未定型,容易受外界環境左右思維,受不良文化的浸染,使得審美觀及分辨能力偏移。有些學生缺乏審美情趣,不善于發現美好的事物,有些則容易將低俗事物美化。因而教師要糾正學生的審美偏頗,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關鍵詞:小學美術教學;審美能力;培養
在新課程改革的視角下,小學美術教學應加強對學生能力培養,尤其是審美能力,審美能力是美術學習和學生發展所必需的素養。美術教學的最終目標是推動人才的全面發展,在這個理念之下,美術教師應該強化對美術學科功能的認知,將審美能力培養理念滲透到美術教學實踐中。
一、 鑒賞經典以提升審美判斷
培養審美能力,首先要提高學生審美發現、審美鑒別的能力。教師應通過優質的美術作品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審美觀,提升其審美情趣。鑒賞經典,可以利用名家作品賞析來增加直觀感受。由于個人差異,學生對美術藝術的理解和感受是不同的。名家著作都融入了高水平的美術技藝,包括色彩、線條、結構、節奏等,能夠對學生形成正面的引導,增加鑒賞積累,學生可以感受作品的美學特質,獲得審美判斷標準,學會區分美術作品的審美情趣,提高判斷能力。
例如,小學生對色彩較為敏感,也更為感興趣。在《魔幻的色彩》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鑒賞凡·高的《星空》。用多媒體展示該作品后,教師可以提問:“同學們覺得這幅畫在色彩上有什么特點”,繼而引導學生得出“色彩鮮亮,對比強烈”的結論。教師要引導學生判斷色彩的作用,夸張的色彩能夠突出景物的律動和美感,進而引入“色光三原色”,通過色彩變化吸引學生的興趣。
二、 細化知識講授過程
首先,教師要在美術作品鑒賞和點評的基礎上,讓學生探究美學規律,找到美術作品中的常見技巧。其次,教師要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利用視頻、小游戲等,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讓學生選擇一個角度或一個畫面對同一事物進行臨摹。另外,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構圖。取景范圍和圖幅形狀決定了畫面的主次關系和情感傾向,教師要讓學生掌握簡單的構圖技巧,將畫作的整體基調定好。最后,教師要讓學生學會表達情感與價值觀,展現自己特色與創作個性。這種完整的教學模式能夠逐層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不斷使其深化、內化。
例如,在學習風景畫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賞析薩符拉索夫的《村道》,讓學生有初步的印象,進而引導學生深入分析和總結,研究風景畫“近大遠小、近高遠低、近寬遠窄”的平行透視規律,帶領學生探究該規律的運用方法。接著,教師可以利用視頻呈現家鄉的風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創作家鄉一景。同時,教師要將《村道》傳達的情感剖析出來,即“畫家對充滿泥土氣息的鄉村景色的愛戀之情”,讓學生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對故鄉的熱愛。
三、 引導學生觀察生活
藝術離不開生活,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更要立足于生活實際,避免學生的審美情趣與主流思想脫節。審美能力的培養要依托于生活經驗的積累,學生要學會感悟生活,觀察自然和生活現象,在腦海中形成主觀意識,將美好的事物印在心中,從而強化情感認知。生活中的審美資源十分豐富,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體驗,能夠增加其創作素材,讓學生在豐富的美學素材中增長見識,提高審美水平。
例如,在學習《回家的路上》一課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任務,讓學生在放學回家的路上觀察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可以是植物,如路邊的楊樹、花壇的盆景;也可以是動物,如街邊的流浪狗、枝頭的小鳥;也可以是人,如辛苦勞作的清潔工、指揮車輛的交警。根據自己手中的工具,學生可以用文字對其描述,也可以進行素描,還可以拍成照片。通過細微的觀察,學生可以在生活中發現美好的事物,一方面培養自身的審美情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審美體驗和經驗,鍛煉自身的審美能力。
四、 以合作學習方式開展作品互評
新課程標準倡導小組合作學習。合作學習可以讓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導權,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習慣。另外,合作模式有利于對學生團隊精神的培養,交流更加順暢,可以在互幫互助的氛圍中共同建立美術學習興趣。共同的審美情趣能夠讓學生找到美術學習的樂趣,更能促進不同思想的碰撞,讓學生在溝通交流中糾正自身的審美錯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展開作品的互評,通過他人意見完善學生的審美表達方式。
例如,在《我設計的一本書》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用多媒體展示自己的作品,介紹自己的想法。進而組織學生對該作品進行評價,包括造型、色彩、內容等,讓學生們積極提出意見,被評價者進行總結,根據同學的有效意見修改作品,從而優化設計理念。
五、 鼓勵學生參與實踐活動
美術教學切忌采用單一的教學模式進行知識灌輸,這對審美能力的培養是極為不利的。美術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在教學中,美術老師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參與實踐活動的機會,如組織手工練習、參觀博物館和展覽館、組織戶外寫生等,讓學生在自由開放的學習環境中進行實戰訓練,形成自己獨特的審美及創作風格。
例如,進行《神奇的口袋》的教學時,教師可以用舊衣料制成小書包,讓學生轉變對廢舊材料的認識。在其中放入畫筆、顏料、剪刀、陶土、毛線等工具,讓學生摸一摸、猜一猜,進而用這些工具進行大膽設計,通過編織、拼接、縫合等方式,動手實踐,完成口袋制作。通過實踐活動,教師要讓學生樹立起“美無處不在”的意識,更要培養發現美、創造美的精神。
六、 結束語
小學美術教師要重視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要明確新時期對美術教學提出的要求,更要了解社會對美術人才的需求。教師要將審美意識滲透到教學實踐中,創新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突破美術教學的薄弱環節,引導學生融入美術世界,感悟美術作品的魅力,提升審美素養。
參考文獻:
[1]張鳳香.小學美術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J].西部素質教育,2016,2(2):100.
[2]王崢如.美術欣賞教學中培養小學生審美能力途徑探討[J].美術教育研究,2016(2):153.
[3]陳楨.探討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J].美術教育研究,2016(18):155.
作者簡介:
呂雪芳,山東省日照市,日照山海天旅游度假區龍山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