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東山
摘 要: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調整和改革課程體系、結構、內容,建立新的課程體系,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通過課程文化體系構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三級課程的聯動,形成了一貫課程脈絡,成為學生發展的核心推動力。
關鍵詞:加強;課程;教育
學校課程作為學校育人的載體,也是學校提供的“產品”,其質量決定著學校育人的質量。其特質決定著區域或學校發展的特色,其科學的頂層設計決定著區域或學校的品牌方向。
學校課程的不斷進化升級,全面育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可以更好地體現教育的價值與方向。
下面以我校課程建設的思路與體系建設談一點拙見:
賀家坪鎮中心學校坐落在丹水源頭,紫臺山下。學校像紫臺山一樣,人心樸實,沉穩扎根。像丹水河一樣,品清性潔,潤物無聲。學校以“創造適合每一個學生發展的教育”為宗旨,“山水仁智立校,丹青圣手為師,翰墨書香育人”為辦學目標,以“丹青文化”為主題,以“仁智教育”為內涵,以培養“會學習、勇創新、負責任、有品位”的仁智少年為使命目標,創建科學的課程體系,提升學校品位,為學生的全面發展、自主發展、個性發展奠基。
一、課程設置與體系構建
學校課程設置以《國家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標準》《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創造適合每一個學生發展的教育》為理論基礎。以學生文化基礎、社會參與、三個發展(全面發展、自主發展、個性發展)為課程目標。通過八大課程體系落實核心素養,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學校以書法教育的育德、啟智、健體、審美為目標,在原有的學科特色基礎上,在以書法為核心的丹青文化背景下,開發出了課程體系。以“寫中華漢字、讀史書經典、傳優秀文化、育大寫之人”為課程目標的背景下的課程實施方案,力求通過課程的實施使學校真正成為一所“丹青溢彩、翰墨流香、文脈綿延”的山澗名校。
1.課程設置與依據
2.課程構建的原則
(1)開足開齊國家課程。嚴格執行國家課程計劃,特別重視音樂、體育、美術、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地方課程等方面的開發和落實。
(2)發展校本課程。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開發校本課程,滿足學生的多元發展的需求。
(3)生本性原則。以生為本,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尊重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成長規律,深入開展科學有效的學生評價研究,注重學生學習興趣、學習方法、學習能力等方面的培養和評價,不斷完善課程評價制度,推動課程建設穩步發展。
二、課程管理與評價
1.課程管理
教師:撰寫課程簡介—申報課程—編寫課程方案(審核后)—教案—上課—組織考查。
課程領導小組:學情調查—課程認證—排課組織選課—常規檢查—組織評教—學期考評。
學生:選課—學習—考查—參與評教。
2.課程評價
課程評價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關鍵環節,在國標基礎課程和校本課程的評價中采用“過程性評價+展示性評價”的方式進行。
(1)國標基礎課程
①考試:考試是課程評價的重要方式之一。目前對調考科目考試依據縣研訓中心每學期的統一檢測,學校不再組織考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
②考查:隨著課程內容的改革,考查的方式逐漸多樣化并且不斷完善。對學校音樂、體育等非考試科目進行考查,考查以過程性累計評價和學期展示評價相結合。
(2)校本課程
①評價內容:對學生的學習態度、自主性、創意、合作、學習效果等進行評價。
②評價方式。
教師評價,教師通過在教學過程中記錄、觀察學生在校本課程學習過程的表現給予等級評價,對學習校本課程匯報展示學習成果進行概述性評價。
自我評價,學生按照一定的標準對自己在校本課程中的態度和成績作主觀性等級評價。
同伴評價,同學或小組成員對同伴在校本課程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和學習效果進行評價。
參考文獻:
[1]李建成.追尋教育的本質:洪澤縣“創造適合每一個學生發展的教育”的實踐價值[J].江蘇教育,2012(29):22-23.
[2]胡海英.“創造適合每一個學生健康發展的教育”模式的思考與實踐[J].空中英語教室(校本教研),2011(3):72-77.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