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紅梅 楊吉春
【摘 要】目的:探究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學特征,并根據其特征提出相應的預防控制措施。方法:遴選2017年~2018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中網絡直報數據與祿豐縣的人口資料中確診為手足口病的1395例患兒為研究對象,分析其手足口病流行病學特征,并提出相應的預防控制措施。結果:1395例患兒中男女發病比例為1.25:1,其中以2歲散居兒童發病率最高,每年6、7月份為疾病高發期,存在一定的季節性。結論:手足口病存在一定的季節性,應當積極對兒童發病的趨勢與流行進行研究,盡早進行治療,采取相應的防控措施,能有效降低疾病的發生。
【關鍵詞】手足口病;流行病學特征;預防;控制
【中圖分類號】R7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6-0-01
手足口病是因腸道病毒引發感染的一種急性傳染病,患病對象主要以5歲以下兒童為主,患兒多表現為口腔、手、足、臀部出現皰疹或丘疹,同時還伴有發熱癥狀,可通過口、手、空氣飛沫、污染水源等多種途徑傳播。全年以3~11月份發病多見,其中6~8月份為發病高峰期,該病傳染性強,傳播速度快,通常從感染至出現癥狀的潛伏期僅為3~6天[1]。隨著近年來手足口病的發病率持續上升,該病在重癥患兒中的病情變化迅速、具有一定致死率等特點,再加上目前對小兒手足口病尚無特效藥物,最有效的治療方式為對癥治療,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家屬的恐慌[2]。本文對2017年~2018年確診為手足口病的1395例患兒的流行病學特征進行了分析,同時提出了相應的預防控制措施,現將其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資料源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中網絡直報數據,人口資料源于祿豐縣疾病預防中心,從中遴選2017年~2018年確診為手足口病的患兒1395例為研究對象。本次研究已通過我中心學術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采用流行病學方法對1395例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總結患兒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學特征,同時給予相應的預防控制措施。
2 結果
2.1 疾病流行情況 2017年~2018年一共報告了手足口病1395例,報告發病率為1395/43萬,1395例患者中重癥病例8例,所有患兒均及時發現、就診并治療,未出現死亡病例。
2. 2 疾病流行特征
2.2.1 疾病時間分布 全年2~12月每個月都有疾病發生,祿豐縣的手足口病季節分布相對明顯,其中以2月至4月的發病例數較少,5月后發病率明顯增高,且以6月至7月達到疾病的高發期,共發病705例(50.5%),春夏峰相對明顯,8月份后疾病發生率逐漸減少。
2.2.2 疾病人群分布
2.2.2.1 疾病性別分布 1395例患兒中男性761例,女性609例,男女比例1.25:1,男女發病率比較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
2.2.2.2 疾病年齡分布 1395例患兒中以1~2歲患兒的發病最高,共388例(27.8%);2~3歲患兒發病232例(16.6%),3~4歲患兒發病187例(13.4%),4~5歲患兒發病153例(10.9%),5~6歲患兒發病112例(8.0%),由此可見2歲患兒的發病率最高。
2.2.2.3 疾病職業分布 1395例患兒中以散居患兒的發病最高,共864例(61.9%);其次為托幼兒童,共389例(27.9%);最后為學生,共111例(7.9%),由此可見散居患兒的發病率最高。
3 防控措施
采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中網絡直報數據與祿豐縣人口資料對關鍵傳染病進行實施檢測是目前臨床和疾控中心掌握和管控傳染病的重要數據來源及關鍵環節之一;前者能迅速將傳染病的“散發”病例信息導出,后者能對當地的疫情總匯與監控情況進行分析[3]。對“散發”病例應當按照病患的住址國際標碼與發病的時間進行先后排序,更利于后期對病情聚集性與爆發性進行分析。手足口病屬于兒童常見的傳染性疾病,感染性強,是學齡前兒童最常見的一種高發病,若不及時診治、隔離,還會引發大面積的傳播,所以對小兒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學進行分析具有重要意義。
本次研究發現,1395例患兒中男女發病比例為1.25:1,其中以2歲散居兒童發病率最高,每年6、7月份為疾病高發期,存在一定的季節性。鑒于此,我們提出了以下預防干預措施:
①強化健康教育,提升患者與群眾對疾病的認識,通過醫院宣傳欄、播放廣播、專題講座等方式宣傳手足口病的預防措施,讓人群能正確認識手足口病,無需對病情進行恐慌。②分期管理:手足口病若非EV71病毒感染引發,患者通常會在7~10d就能康復,但若為EV71病毒感染引發,則有少數患者會出現肺水腫、病毒性腦膜炎等,嚴重者甚至出現死亡。采用醫院分級管理,能讓病情較輕的患者經門診進行診治,隨后回家隔離治療。而對傾向重癥甚至重癥患者住院幾率僅為14.5%[4],如此可有效降低患兒之間的交叉感染,防止病情加重。③及時治療:一旦確定患兒為傾向重癥或重癥患兒,需要及時安排住院治療,并開展針對性的對癥救治方案,降低患兒的死亡率。手足口病因其感染性強,且受感染的患者可能無癥狀表現,在日常的人群接觸中會通過飛沫和空氣等進行疾病傳播,此時應當防止兒童與其接觸,并注意室內通風換氣,告知兒童要做到保持衛生的習慣,防止出現二次重復感染。其次,在手足口病的多發季節,要避免將兒童帶到人群聚集地逗留[5]。
綜上所述,手足口病屬于腸道病毒感染引發的急性傳染病,且發病對象以5歲以下的兒童常見,目前尚無特效藥物治療,所以在疾病高發季節應當做好相應的預防干預措施,以減低疾病的流行性。
參考文獻
郝海波,劉天,姚夢雷, 等.2012-2016年荊州市重癥手足口病病例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預防醫學情報雜志,2018,34(6):737-740.
嚴可.2013—2017年廣元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學特征及防治效果分析[J].心理醫生,2018,24(24):311.
袁偉,呂倩,劉富強.2011—2016年湘潭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學特征[J].職業與健康,2018,34(17):2353-2356.
傅婷婷,何梅英.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學特征及防控措施[J].中外醫學研究,2018,16(25):168-169.
李秀芳,宋泰霞,趙曉燕, 等.2014-2016年成都市成華區手足口病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預防醫學情報雜志,2018,34(4):475-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