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孝紅
摘 要:提問作為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使用最廣的方式,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課堂教學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也是實現初中語文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之一。切實有效的課堂提問,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提問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實現教學目標的同時,也能加強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有效互動。而對問題能進行更深層次的探討,在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綜合素質等方面,具有相當重要的現實價值與意義。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提問;提問原則;提問技巧
當前初中語文課堂的提問存在很多不盡如人意之處,如:1.課堂提問數量過多,頻繁的課堂提問會導致課堂上需要回答的問題數量過多,起不到鍛煉學生思維的作用。2.課堂提問不合適,所提的問題過于直接、淺顯或深奧,讓學生難以把握課堂教學內容。因此,為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學生未來的全面發展,筆者就課堂教學提問的原則與技巧進行粗淺的探討和研究。
一、初中語文課堂提問應把握的原則
1.適應性原則
教師必須了解學生現實學業水準即對知識能力的掌握能力情況,有針對性的提出問題,太高深或太過簡單的問題,都有可能無法引起學生的注意。另外,學生年齡階段的心理認知水平對教師的提問也有相當影響,只有符合青少年心理特征的課堂提問才是好問題。
2.目的性原則
課堂提問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圍繞文本,凡是圍繞文本提出的問題,都是好的問題,反之,就是失敗的問題。對于不和目的相應的問題,我們必須果斷舍棄,可有可無的也是堅決不能留下的,只有留下那些與教學目的密切相關的問題,課堂教學效果才能真正呈現。
3.層次性原則
課堂提問必須考慮提問的整體布局,不可在難度系數上顛三倒四,難易不加以區分,讓學生如墜五里云霧,不知所云。也不可不顧及點面結合的問題,點面模糊,讓學生對文本缺乏全面了解。唯有統籌安排,由易及難,由點到面,注意坡度與層次,才是好的做法。
4.啟發性原則
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對于提問而言,答案都不應該成為最終的追求。教師在語文課堂上所提的問題,最好具有一定的啟發性,啟發學生主動思考深層次的問題,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
二、初中語文課堂提問具體技巧
1.緊扣文本展開
問題必須緊扣文本,教師要明確課堂教學的主要目的,只留下與文本結合最緊的問題,不做無謂的拓展與延伸,不能模糊學生對關鍵點的把握,目的明確,題目精簡,不宜過多而濫。當然,這就需要語文教師對文本有足夠深刻而準確的把握,否則是無法做到這一點的。
2.提問要表述清楚、明白
好的問題,必須清楚、明白。作為教師,課堂提問不要語焉不詳,要讓學生明白到底問的是什么,到底要答什么。如果問題表述模糊,無疑起不到良好的效果,甚至有可能耽誤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
3.把握適當的難易度
對于難度加大的問題,切不可突然一下提出,學生難以回答,教師也不易講解。我們可以將問題分解成一個一個簡單的問題,最終加以整合,形成答案;也可以設置相應的坡度,循序漸進,最終推導出標準的答案。
4.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
問題提出后,教師不可心急,希望學生隨問隨答,要賦予學生適當的思考時間。學生主動參與思考,是需要時間作為后盾的,而不是被動地跟隨授課教師或少數同學的節奏,這不是浪費課堂教學時間,恰恰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
5.注意課堂提問的互動
傳統的課堂提問,只是教師對學生提問的單向輸出,學生一味被動接受,時間長了難免產生厭倦心理。教師可以采取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方式,將課堂提問的形式加以改變,努力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提高學生課堂參與率,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6.實時、恰當的點評
學生參與課堂提問,依據自己的認知,提出自己的答案,在知識學習上是為了明白自己對知識的把握認知方向和水平,在心理訴求上是為了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認可,所以老師實時、恰當的點評,是非常有必要的。不辨是非的肯定式評價,照顧了學生的情緒,卻不利于學生及時、有效地修正自己的認知,不能真正跟上老師知識講解的節奏。
語文課堂教學是美好的藝術,語文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總設計師。課堂提問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活躍課堂氣氛、增進師生交流的重要作用。在具體教學實施過程之中,一線教師就應該慎之又慎,以精煉簡潔而又層次分明,有利于認知關鍵知識點的問題,把控課堂前進的正確方向,從而實現課堂效率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汪德偉.淺談新理念下初中語文課堂提問的藝術性.讀與寫雜志,2009(6).
[2]肖云.淺談中學語文教學中的課堂提問.科教文匯,2009(6).
[3]艾玉敏.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提問藝術.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中學教研版),2010(4).
[4]朱亞萍.初中語文閱讀課堂的有效提問策略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2.
編輯 梁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