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聰毅
【摘 要】目的:對比ICU重癥患者采取常規護理和預見性護理的效果。方法:在2015年3月到2017年2月期間來我院就診的ICU重癥患者中選取64例參與本組研究,按照計算機表法將其均分2組,各32例。對參照組行常規護理干預,對實驗組行預見性護理干預。分析64例ICU重癥患者的住院時間、感染情況、護理滿意度、SDS和SAS評分。結果:與實驗組相比,參照組SDS和SAS評分較高、護理滿意度較低、感染情況較高、住院時間較長,組間數據對比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病情嚴重,需在ICU病房治療的患者;意識清醒,理解能力正常的患者;對本組研究知情同意,且簽署同意書的患者。排除標準:致病原因不清晰的患者;已經入住ICU超過15天的患者;伴有其他系統疾病的患者。
【關鍵詞】護理;ICU;重癥患者;護理質量;分析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6--02
1 ICU即重癥加強護理病房。
重癥醫學監護是隨著醫療護理專業的發展、新型醫療設備的誕生和醫院管理體制的改進而出現的一種集現代化醫療護理技術為一體的醫療組織管理形式,把危重病人集中在一個特別的科室,在人力、物力、和醫療技術上給予最佳保障以期待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1.1 重癥加強監護病房要求護理人員在臨床工作中,能夠靈活的運用語言溝通技巧,巧妙的和患者建立信任關系,了解患者的病情特點的心理狀態,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特點和心理采用具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措施進行護理干預,幫助患者消除負面的情緒,在整個治療過程中能夠積極主動的配合醫護人員的工作,減輕疾病帶來的痛苦,促進自身早日康復,提高生活和生命質量,提高臨床治療效果。現將來江蘇省如東縣人民醫院ICU接受住院治療的120例重癥患者分別采用常規護理和針對性的心理護理措施進行護理干預,密切觀察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精神狀態的變化情況,并對兩組患者采取相應護理措施后的護理質量和臨床治療效果進行比較,結果報告如下
2 方法
對參照組行常規護理干預,主要內容如下:觀察患者病情、辦理入院手續、正確用藥指導、日常生活護理、出院指導等。 實驗組行預見性護理干預,主要護理內容如下:
2.1 環境干預:護理人員需向患者講述ICU病房的安全制度,進行安全宣教。定時對ICU病房進行通風、消毒等,保證病房內空氣清新、整潔干凈以及溫濕度適宜等,對探視人數進行控制,使患者在舒適、安靜的環境下接受治療
2.2 心理干預:護理人員需在患者未出現不良情緒前,護理人員需采取溫和的態度和通俗的語言與患者進行積極溝通,向患者講述疾病情況和采取的治療方法等,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患者的焦慮、擔憂情緒,使患者體會到人文關懷。護理人員需對患者進行鼓勵,重視的病情變化,護理人員告知患者家屬對患者多予以關懷,使患者體會到家的溫暖。
2.3 飲食干預:護理人員需了解患者的病情,根據患者的喜好,制定飲食計劃,告知患者可多攝入高纖維、高蛋白的食物,且少食多餐,保證患者大便處于通暢情況,不可攝入辛辣、不易消化以及腥膻的食物,還需戒煙戒酒
2. 4 風險干預:根據護理風險評估表,對ICU重癥患者的各項指標和病情進行評估,制定相應護理評估表,了解患者病情變化情況和發展速度等。
2.5 基礎護理:對于意識障礙或者行動障礙的患者不可自行使用熱水袋,在其淋浴、洗腳時,護理人員需對水溫進行嚴格把控,防止患者燙傷。如患者需采取腸內營養支持時,營養液需放在鼻部15cm外,使用治療巾將加熱器進行嚴密包裹,防止燙傷事件發生。
2.6 并發癥干預:護理人員需定時幫助患者進行翻身,調節舒適體位,防止發生壓瘡。對于眼瞼不能閉合的患者,護理人員需重視其眼部清潔工作,使用藥膏或者眼藥水等將癥狀緩解,使用凡士林紗布將患者雙眼覆蓋,避免異物進入眼睛。 3 判定指標
判定64例ICU重癥患者的住院時間、感染情況、護理滿意度、SDS和SAS評分。使用本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表對護理服務滿意情況作評估,主要分為3個標準,90分以上為非常滿意,80~90之間為滿意,80分以下為不滿意。使用SDS抑郁自評量表和SAS焦慮自評量表對患者的抑郁和焦慮情緒進行評估,分數越高,證明不良情緒越嚴重,反之較優
參考文獻
張秀榮,心理護理對提高ICU護理質量的影響[J],中國醫藥指南,2013,(20):3673~368;
顧小紅,ICU重癥患者的心理護理[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雜志,2013,(9):163~163;
楊紅,心理護理對ICU重癥護理質量的影響[J],吉林醫學,2011,12(3)590~590;
宋彬娜,心理護理對ICU重癥患者護理質量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上旬版),2011,29(35):74~75;
許敏,心理護理對ICU重癥患者護理質量的影響[J],今日健康,2014,16(4):30~30;
王鳳嬌,陳靜,薛曉鵬,心理護理對ICU重癥護理質量的影響[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5,24(2):15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