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必強
案例:
有一天,上課時看到霞的座位空著,我問學生:“霞怎么沒來上課?”有一名學生告訴我:“老師,她不來上學了。”下課后,我趕緊聯系霞媽媽,請她來一趟。
霞媽媽對我說:“孩子生病了,醫生讓我多關注她,多和她溝通,以她的要求來配合治療,不能刺激她。”
“生什么病了?”我問。
“心理醫生說她經常壓抑自己,現在是中度抑郁癥。我不想讓別人知道這件事,她也不想讓同學們知道。”霞媽媽說。
經常幫助同學、總是面帶笑容的霞,竟然得了抑郁癥?真讓人無法相信。我疑惑地問霞媽媽:“是不是弄錯了?”
霞媽媽說:“心理醫生說她以前就抑郁。霞在家很乖,有事從不跟我們說,自從上九年級,她的狀態越來越不好,直到上周她發瘋似的撞墻,我才帶她去看醫生。霞說自己害怕進學校,害怕上數學課,經常聽不懂,回家做數學題就哭。霞八年級時學數學就很吃力了。她很喜歡這個班,看到有同學因為成績落后被轉到平行班,她的心理壓力很大,說如果考不好被分出去她就不讀書了。”
我安慰說:“沒事,我跟數學老師說,降低對她的要求。如果她怕上數學課,我就搬個桌子坐在教室里,讓她坐我旁邊,我會幫她走出焦慮的。即使她考得不好,我也會去找領導講情,讓她留下來。”我認為霞沒有什么所謂的抑郁癥,只是思想壓力過大。只要解決思想顧慮,她就可以好起來。
霞媽媽很感激。
第二天霞來上課了,有說有笑的。
我把她叫到辦公室:“霞,你昨天怎么說不來就不來了?這完全不是那個陽光自信的你啊!有什么過不去的坎兒,要把自己關家里不上學呢?老師、同學都擔心你,以后不許不打招呼就不來學校了。”我認真地對她說。
為了幫助霞,我和其他老師做了溝通。于是,體育老師笑著對她說:“霞,體育課沒有看見你。你那么懂事,下次不要這樣啊!”數學老師也對她說:“霞,老師知道你的情況,以后聽不懂多來問我,有不會做的題也沒關系,只要能跟上就行。慢慢來!”
我相信在大家共同的關愛下,霞會好起來的。
但霞并沒有我預期的好轉。數學課我陪坐在她身邊,她努力堅持著,卻還是完不成數學作業。有一天她沒進教室,班長和一名同學在校園的角落找到她,她已經哭成淚人,于是兩個孩子陪著她在那兒坐了一節課。之后霞上課的眼神都是茫然的,越來越郁郁寡歡了。
霞又不來上學了。
我聯系霞媽媽,霞媽媽生氣地說:“霞不想讓別人知道她得了抑郁癥,沒想到你卻讓老師和同學都知道了。霞說現在上學是一種痛苦,她害怕數學,害怕考試,還要假裝出一副無所謂的樣子應對老師和同學,她真不愿意上學了。”
之后我多次和霞媽媽電話聯系,她說霞不愿意去學校,心理醫生說不能讓霞受刺激,她擔心孩子出問題。
霞再也沒來學校。
多年后班長回校看我,他說我當年的做法加速了霞的輟學。
唉!我終于明白,不恰當的愛有時恰恰會傷害學生。
交流:
萬海泉(江蘇溧陽):霞出現所謂抑郁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學習的壓力和淘汰制的競爭所致,孩子并沒有什么大的問題。實驗班實行優勝劣汰的循環機制,往往忽略了被淘汰者內心的無助,更不會看到被淘汰者所承受的打擊、失落的淚水。班主任擔心的是學生的成績,想到的是不讓霞被實驗班淘汰,并以此為出發點去解決問題,一起陪著上數學課,還聯合老師、同學一起去關心愛護霞,一切都是圍繞著成績和不被實驗班“驅逐出境”為中心,缺乏科學的教育引導。
鮑秋霞(廣東深圳):我為班主任的愛心點贊。班主任在發現霞曠課后,先是問同學又聯系父母,得知霞得了抑郁癥,班主任都不敢相信,言行中流露出一個班主任對學生的愛。尤其當知道霞是因為懼怕數學考不好而被轉到別的班級時,班主任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幫助霞,非常愛護學生。
張艷(廣東深圳):霞因為學業壓力陷入抑郁,表現得極為敏感、不愿意上學。班主任堅持要霞返校學習,并讓身邊的人都關心霞,這是班主任對特殊學生的愛,但班主任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這種愛是否符合霞的心理需求?霞敏感好強,不愿意讓大家知道她被診斷為抑郁癥,可班主任卻因為關心她無意中將她的病情公之于眾,這無疑成為壓垮霞的最后一根稻草。結果是霞不再上學,霞媽媽責怪班主任,班主任深感委屈,可以說是兩敗俱傷。所以說我們教師不僅要愛學生,還要善于愛。愛是一門藝術,愛學生更需要智慧。
溫生璽(青海西寧):從案例看,霞被診斷為中度抑郁,家長悄悄告訴班主任情況,班主任的一系列努力最終失敗,值得我們反思。首先,班主任需要提高專業能力,不能僅憑經驗辦事。班主任面對自己不能很好把握的學生心理問題時,應該向專業人員求教,同時自己也有必要加強在教育學和心理學方面的學習,以更好地面對特殊學生和特殊情況。其次,要保護好學生的隱私。班主任讓霞回來上課并得到家長的支持后,的確應該及時和任課教師溝通,但應該提醒相關教師注意保密,關愛工作要做得不留痕跡,避免因此而傷害學生。作為教師,我們不能只憑善心去做事,還需要用更專業、更有效的方法去幫助學生。
鄔宗炯(河南濟源):從案例來看,班主任面對霞,有為學生去擔當的勇氣,這是可貴的。但教師的過度關注所導致的強大思想壓力,不能不說是霞輟學的原因之一。
廖學強(廣東東莞):班主任要有邊界意識。班主任工作可謂包羅萬象、無邊無界,這種狀況會給班主任工作帶來困擾,加重班主任的工作負擔和壓力,導致班主任“好心辦壞事”。像案例中的霞被診斷為抑郁癥,問題應該交給相關的專業人士解決,而不是由班主任來解決。霞最后輟學,從家長的角度來講,其實心里是怨班主任的。如果我們在班主任工作中樹立邊界意識,也許霞的情況就不一樣了。
趙慧蘋(廣東佛山):面對可能有心理疾病的孩子,班主任在教育中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建立信任。班主任要有愛心、耐心、誠心,真心地關愛學生,試著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建立信任關系,這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礎。
2.保護隱私。一般被診斷為心理疾病的孩子及其家長都不希望將此事公之于眾,班主任一定要注意保護孩子的隱私。
3.認真聆聽。聆聽是輔助治療的關鍵。當孩子愿意向班主任敞開心扉時,班主任一定要認真聆聽,適度回應。同時,通過聆聽,找到他需要的東西,必要時跟他確認,你所認為他需要的東西是否真是他需要的。
4.專業干預。對被診斷為心理疾病的孩子,我們不能諱疾忌醫,要建議家長帶孩子找相關專業人士咨詢,但教師輕易不要給孩子下“有心理疾病”的判斷。我們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采取妥當的措施,給予孩子積極有效的幫助。
總結:
聯合國衛生組織預測,到2020年,抑郁將在全世界引起死亡和殘疾的因素中排第5位。
中學生面臨的升學壓力和學業負擔普遍大,尤其是高中學生面臨高考的重壓,可能直接導致抑郁。另外,隨著青春期的來臨,學生對家長、老師產生一定的逆反心理,內心可能有各種煩惱,從而對心理健康產生影響。
面對出現各種心理問題的學生,班主任除注意最小化學生的癥狀、對學生的生活作息合理規劃外,還可遵循五個原則:“察、疏、借、預、密”。
“察”即觀察。通過細心觀察,及時發現學生的異常表現,并與家長深入溝通,積極尋找原因。
“疏”即疏導。班主任要把學生的成長放在中心位置,多和學生交流,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向及身心健康狀況,及時疏導學生的不良情緒,避免學生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
“借”即借助。當面對自己難以幫學生解決的心理問題時,班主任一定要借助學校或社會機構專業心理輔導團隊的力量,并與家長配合好,幫助學生制訂健全的干預機制和方案。
“預”即干預。在有確定方案的基礎上,班主任應聯合學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力量,共同執行干預方案,以收到好的效果。
“密”即保密。中學生都很敏感,班主任在做工作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保密原則,不可讓學生感覺到身邊有人過于熱心的幫助,要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幫助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