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成鑫 陳玉華
摘 要:從人才培養來說,文化素質教育對高職大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現有發展基礎上高職院校要與時俱進,豐富和發展文化素質教育的內涵;要頂層設計,加大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力度和深度;要打破壁壘,精準實現組織制度變革。遵循高職教育內在要求進行創新再出發。
關鍵詞:高職院校;文化素質教育;再出發
幾乎與我國普通本科院校倡導文化素質教育同步誕生的高等職業院校,經歷了20多年的建設、改革和發展,歷經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高技能人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目標的變化,從單純關注和聚焦接受高職教育學生技術技能的培養,到意識到基本素質對人的職業發展、全面發展、終身發展的重要性,高職院校的文化素質教育歷經了嘗試與模仿、關注與反思、重視與推進、改革與探索之后,面臨著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立德樹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的哲學思索;也面臨如何使接受高職教育的學生既掌握熟練專業技術技能,又能提高政治覺悟和人文情懷的現實問題。高職院校文化素質教育的再出發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一步深化和提高。
一、與時俱進,進一步豐富和發展文化素質教育的內涵
文化素質教育理念要貫穿于高職教育教學的全過程,而不僅僅是思政教育課程、基礎文化課、公共選修課和文化素質教育課程本身。文化素質教育提供的教育內容應該是高職學生都應該接受教育與培養的共同內容,他們既需要比較全面地了解人類知識的總體狀況,也要了解經濟社會發展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化。而從目的上看,文化素質教育能夯實學生的專業基礎,形成較合理的知識和能力結構,發展其人格素質,拓展其知識視野,使他們具備識時通變、胸懷廣博、情趣高雅。當前,高職學生最為社會所詬病的恰恰是缺乏高遠志向、缺少發展后勁,講求實際、重功利,知識性、文化性,學習動力不足,創新意識不強、溝通協調能力欠缺,團隊合作精神和社會責任感需要進一步增強。因此,高職院校的文化素質教育應該有針對性地拓展為更全面的綜合素質教育,包括思想政治與道德品質同頻培育的思想道德素質、與科學技術融合的人文素質、彰顯工匠精神的專業素質、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交匯培養的創造精神,以及身體健康人格健全的身心素質培養。
二、頂層設計,加大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力度和深度
高職院校開展文化素質教育,不能僅表面化的增設一些文化素質課程,開展一些文化教育活動,而是要從本質上對學校教育教學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進行變革。如何在專業教育占主導地位的高職院校中強化文化素質教育,加強文化素質課程教學?在學校層面做出規定性制度安排,成立文化素質教育的專門機構,給予相應的師資配備、績效考核和經費投入,不失為一個可行性方案。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成立的校中校“大學生文化素質學校”便是成功案例。建議有條件的高職院校在校內成立“文化素質學校”、“文化素質教育發展中心”或建立相對獨立的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將藝術教育中心、學生事務服務與發展中心、創新創業教育基地(中心)等類似教學機構納入其中。其主要職能可包括:研究高職學生綜合素質特點和需求,規劃、設計和管理文化素質教育必修(選修)課;對通選課進行統一管理,加強通選課精品資源共享課、MOOC或國家在線開放課建設,不斷提高通選課的品質;有針對性設計主題,組織開展系統性講座,致力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組織開展系列校園文化科學及體育藝術活動等;組織開展高職學生心理健康咨詢、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雙創與社會實踐、事務服務與發展交流等,為提高學生文化素質開展全程、全方位服務。
三、打破壁壘,精準實現組織制度變革
要從根源上提高高職院校文化素質教育的地位,需要在學校內涵建設中對人才培養進行更深層次的頂層設計和制度革新。事實上,高職院校的二級學院(系)既是一級行政組織,也是將某一類學科的專業群整合在一起學術機構,形成集行政組織、學術機構為一體的學科壁壘。與之相適應,相應的課程與教學體系也是以學科為中心、以系列專業為主線進行組織的,由此實現著專業人才培養的專門化、專業化。實施文化素質教育,表面看是改革課程設置,增加人文課程為主的相關課程,實際上將涉及高職院校的辦學理念和指導思想、辦學使命與人才培養目標、教育教學制度乃至組織制度的深刻變革。高職院校的組織結構、院系設置,是與其教育理念和功能使命息息相關的。要根本上加強和改進高職院校的文化素質教育,必須在現代大學制度的總體建設中增加文化素質教育的制度安排,保障文化素質教育和專業教育并行不悖,都能獲得應有的地位和重視。
參考文獻
[1] 司春燕.高職院校文化素質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機械職業教育,2010.
[2] 尹成鑫.經濟轉型時期我國西部高校人力資源可持續發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2.
作者簡介:尹成鑫(1984- ),男,漢族,安徽蚌埠市人,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管理科學與工程、高等教育管理。陳玉華(1963- ),男,漢族,河北滄州市人,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