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靜
【摘要】傳統文化是經過我國幾千年的歷史沉浮而傳承下來的文化瑰寶,漢字的發展史同樣見證了我國歷史的發展歷程,是我國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小學低年級語文的識字教學中不斷的滲透傳統文化,不但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對漢字的理解、記憶能力,同時對學生進行了歷史、文化的啟蒙教育。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 語文 識字教學 傳統文化 滲透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0-0149-01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低年級的識字教學占據十分重要的位置,識字要為閱讀和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在低年級的識字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不僅能夠提高學生識得漢字的效率和質量,還可以在識字中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因此,本文對低年級識字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相關的內容進行了分析,希望能夠拋磚引玉,有所幫助。
一、小學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的現狀。
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開始逐步融入很多新的教學方法和理念,但是對漢字的教學,大部分學校還是停留在填鴨式的方法上,即老師先教學生認讀所要學習的新的漢字,再跟隨老師一遍一遍重復讀、書寫的傳統方法[1]。小學階段學生的特點就是好奇心特別重,對于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想進行探究、了解,像這種老的漢字教學方法太過于單調,調動不起學生對于學習知識的好奇心,也就沒有積極性可言。
二、小學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作用。
小學生學習的潛力是無窮的,能不能開發這種潛力,就要看學習內容對于學生來說有沒有足夠的吸引力。小學的教學任務和學習內容雖然是既定的,但是老師的教學方法卻是可以靈活使用的。在進行漢字教學中,將傳統文化融入到教學當中,帶領學生探究所學漢字的歷史文化故事、創造過程及結構特點,使每一個漢字都生動、形象起來,讓學生真正理解每一個字的意義所在,增強了學生對漢字的記憶能力、書寫能力,不但豐富了課堂內容,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還能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從而培養出學生對漢字的學習興趣及學習主動性。
三、小學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方法。
(一)結合傳統文化,深層次講解漢字。每一個漢字都有它的來歷,都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是對文明傳承的一種奉獻,老師帶領學生學習每一個漢字時都應該將其蕰含的意義一一地講解給學生聽,讓學生理解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對日后學習傳統文化知識大有裨益。如小學一年級學生在學習“人”這個漢字的時候,首先,結合該字的造字方法進行講解,由于人是象形字,老師可以先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該字像什么,有沒有在哪見過,再讓學生觀察自己走路的姿勢,先了解該字的表面意思及結構,掌握基本的寫法;其次,老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播放器給學生看一些甲骨文的圖片,讓學生們開動腦筋想一想,圖片上的形狀像什么,在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之后再播放一些古人之間相互鞠躬致意的圖片,再次讓學生們進行對比、思考,引導學生們理解這個字的意思就是一個謙遜有禮,懂得向伙伴鞠躬表達自身意愿的直立行走的動物,引導學生,在和身邊的人相處之時要有禮貌、懂文明,同學之間要相互團結友愛等等,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
(二)引經據典,加深對學生的文學熏陶。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章節都是從國學經典中節選而來的,其中所含有的文學底蘊非常的濃郁,而這些經典詞句的學習正是進行漢字學習積累的一個基礎過程,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更應使用傳統文化進行講解。如在學習《守株待免》這一寓言故事時,老師可以從認識“守”這個字開始進行講解,引用上文所說的一些方法讓學生了解“守”字的由來及演變過程,加深對“守”字的理解,知曉此字本是為了保衛家園,不畏強敵而造,在識字的基礎上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家國主義情懷。再將寓言故事講解給學生聽,讓學生理解世上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情,可將鄭人買履的故事穿插進來,通過兩則寓言故事的對比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遇事要學會靈活、變通的重要性。最后要讓學生知道這篇寓言故事是出自于《韓非子·五蠹》,是由戰國時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散文家韓非所著,讓學生初步認識韓非、了解韓非的思想,為學生以后更好地學習我國的傳統文化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低年級的學生理解能力是有限的,但同時又具有無限的潛能,老師在進行語文識字教學的過程中要巧妙的借用學生的好奇心,將傳統文化運用到教學過程當中,不斷的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以此來培養學生對漢字文化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真正的理解每一個漢字的由來及其中所蕰含的歷史文化,為學生以后能夠更好地學習傳統文化,為我國的國學精神發揚光大打下牢固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吳旻.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J].學園,2015(4):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