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有效地實施新教材教學,讓學生學有所得,充分激發學生的潛能。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尋找信息技術課堂有效教學的途徑,縮小學生興趣與教材內容之間的矛盾,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鍛煉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關鍵詞:高中信息技術;有效教學;教學模式
有效教學是引導全體學生的學習收到實效的教學,有效教學是訓練學生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從不好到好的教學過程,有效教學是引導學生力求更高效率有所收獲的教學。凡是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有效地實現預期教學目的的教學活動都可稱之為“有效課堂教學”。包括有效地教學目的,教師有效的教與學生有效的學。
高中信息技術新課標要求學生具有綜合處理信息的能力。實現這一目標的前提,要求學生對常用信息技術工具的使用有相當熟練地程度,而很多學生在高中階段還要大量地補信息技術工具方面的知識,使得學生、教材、教師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
雖然,許多教師接受了課改新理念,但并沒有認真研究教材和教學對象,盲目上課,僅僅完成教材內容的講授,教師教的辛苦,學生學得痛苦,教和學的有效性有待提高。如教學過程中灌輸多,啟發探討少,包辦限制多,激勵創新少,尤其涉及到理論性少強的內容,由于學生重操作輕理論,造成教師教的無味,學生學得無趣,教學效率低下。因此,近年來本人一直在探索中信息技術課堂的有效教學途徑,縮小學生興趣與教材內容之間的矛盾,以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質量。
一、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有效教學模式
本人認為提高課堂的有效教學,必須從每一節課做起。教師要樹立為學生服務的思想,備好每節課,上好每節課。
1.把握教材
在新課程改革中,教材是重要的教育因素。教師不是教材教。有效教學要教師既不能脫離教材,又不能照本宣科。教師要非常嫻熟地駕馭教材,挖掘和尋找教材中的知識點,特別是對學生發展真正有用的知識,根據學生認知水平、興趣,調整教材內容順序,補充或修改教學實例等,對教材的處理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靈活的使用教材。
2、研究學生
“以學生發展為本”是有效教學的基本理念。教學對象有效性對教學起決定作用,如何調控學生對課堂學習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樂學、會學、學會,達成預期的教學目標是實施有效教學的關鍵。因此,教師要尊重學情、因學定教,在上課前研究學生的認知水平,留意他們的興趣愛好,每節課盡可能找到學生較為喜歡而又能覆蓋授知識點的恰當例子最為突破口。讓學生有興趣的學,老師才有效地教。
3、課堂教學
為了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參與度,利用網絡評價系統進行網上過關測試。對測試知識點,教師要進行分析講解,講解方式可用演示文稿或動畫演示或比喻講解等。
二、實施有效教學的理論依據
進行有效教學必須將復雜問題簡單化,理論問題操作化,操作之中求實效,用愛心與智慧施教,在有效的基礎上追求高效。
1、有效果:教學活動結果與預期的教學目標一致,體現教學目標的達成性。教師要善于在教材要求與學生實際之間架橋,努力尋找教學入手點—選取恰當的實例。
2、有效率:師生雙方為實現教育目標而投入的時間、精力及各種教育資源,教育目標得以實現,包括學生知識、技能得到增長,身心素質得以進步、成熟,個性成長,創造力獲得培養以及教師素質和教學能力有了提高。
3、有效益:教學目標與特定的社會和個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實施有效教學,教師要適應學生而不能強迫學生適應自己。課前教師要努力研究學生的學習心理、原有的知識水平,接受能力,設定與學生需求相吻合的教學目標,使自己的教學適應學生的需要。
4、接受學習:以聽講、記憶、模仿、練習等為主要特征,其主要作用在于盡可能短的時間內獲得盡可能多的知識和技能。教師采用接受學習教學時,要注意導學、導思、導練,該放手時則放手,該講解時不放放棄。留下時間、空間,給學生自由發展。
三、對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實施有效教學的思考
1、教學目標要簡明
新課標更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教師要根據教材的知識體系,邏輯結構和編排意圖,了解教材的所有知識在各單元分布情況,確定每節課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結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生活經驗,設定面向全體的各級操作任務,幫助學生實現各自的任務,盡可能讓不同的學生在自身基礎上都有不同的進步,達到人人發展的目標。
2、教學內容要簡潔
教師要用好有限的學習時間、精力講清重點、難點,教學語言要精練,教學手段要精要,教學訓練要精致。選擇關乎學生終身受用的“核心知識”,留下懸念和空間,給學生自主創作。
3、教學環節要簡化
教學內容由淺入深、由簡至繁,不必設那么多的學習環節、學習障礙、阱讓學生去鉆,這樣做會讓學生感到恐懼,喪失探究精神。有些東西點到即可,如果無法一次掌握的,還可在后續的學習過程中滲透有關內容的復習。
4、及時反饋,及時矯正
教學中及時反饋矯正可以有效地防止學習困難的學生出現知識的缺陷不斷積累。另外,可以及時對照教學目標調控教學進程。所以,一節課中的理論測試成績及時統計、學生課堂作業點評都是非常必要的。
5、創建和諧師生關系
情感因素是伴隨著知識經驗的掌握、觀念的形成以及內部智力的成熟而發展起來的,它對外部智力的形成和創造能力的發展起著決定的作用。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教師要給學生一個和藹可親的、公正無私的形象,用教師自身的魅力,去感染、引導、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營造愉快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主動去獲取知識。
6、豐富教師的知識儲備
在信息化社會的今天,教師要不斷學習,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新課程提倡教師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這需要不同學科的教師及相同學科教師之間進行交流合作,用集體的只會有效備課,有效教學。近年來,我們科組集體備課實行網上教學資源交流,利用科組服務器,互看教案,提出見解,同時反思教學情況。探討有效教學途徑,提高教學技能。
學生喜歡上信息技術課,但學生不喜歡枯燥的理論,學生喜歡學習操作技能,但他們更喜歡學習實用的、對他們有用的操作技能。面對學生、教材、統測,如何處理好這些矛盾,老師需要做的事情確實很多,除了不斷學習掌握更多的知識與技能外,還要了解自己的學生,了解他們的興趣在哪里,從更高的角度對教材內容進行調整,課堂上要提供足夠的素材,讓學生喜歡看、喜歡學,任由老師去啟發、引導他們的思維與操作,形成良好的操作習慣,具有良好的信息素養。
參考文獻
[1]《科學與技術》樣刊快遞方式:(含獲獎證書)
[2]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車軸山中學 張小美
(作者單位:河北豐潤車軸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