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博清 高大海
摘 要:眾所周知,農村中學教師的職業倦怠現象存在,不僅影響教師自身的身心健康,對于學生的身心及學習也帶來了影響。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國家的教育環境發生了變化,農村教育環境也不例外。因此,本文旨在如何降低或者延緩教師的職業倦怠從教師自身這一維度進行探索。
關鍵詞:農村中學教師;心理彈性;職業倦怠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13-0183-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3.162
通過搜索近三十五年關于教師心理狀況的研究發現,這方面的研究正在逐年增加,這說明對于教師心理方面的研究開始關注。
教師職業倦怠作為教師心理的一種狀態,不容忽視。尤其是農村教師,是我國教師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閱讀大量的文獻資料發現,在教師職業倦怠方面已經有很多專家學者對延緩和減小農村中學教師職業倦怠,從社會支持系統,即國家政策層面,教育主管部門層面,學校層面以及社會公眾層面都做過相關的研究和建議。但是對于教師自身的層面的研究相對比較少。因此,本文提出心理彈性這一概念,以期從農村中學教師自身這一層面出發,進行研究和探索,延緩和減小職業倦怠心理彈性感。
一、心理彈性
心理彈性這個概念是從物理學引入心理學的。對于心理彈性這個概念有三個分類。
1.心理彈性的物質類。Masten認為特質類是指:個體內在的心理素質或者人的認知。它有能讓個體從不幸事件中緩解過來和擺脫困境的特點。如果這樣來界定心理彈性這個概念的話容易把心理彈性界定為靜態化的,絕對化的概念。認為心理彈性一旦形成將無法改變。這一看法忽略了心理彈性能夠隨著個人的成長和變化進行成長與變化的特質。
2.心理彈性的結果類。Rutter(2007)認為:如果個體能夠比較好地適應周圍的環境就具備了這一特質,否則就不具備這一特質。這種界定簡單地把心理彈性界定為有或者沒有,對于心理彈性的內涵和外延都是一種縮減。
3.心理彈性的過程類。這種界定認為心理彈性就是一種對外界壓力和環境的適應過程。這一過程具有上升性。這是一種較為全面的界定,此種看法為研究者們干預不良行為,提升個體適應性提供令人理論依據。Luthar(2000)發表觀點認為:心理彈性是一個個體能后成功應對外界重大事件或創傷的過程。
綜上所述,心理彈性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它能夠使個體成功地適應外界消極因素的影響進而使個體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
二、增大心理彈性的策略
1.提高自身業務素質,站穩講臺。隨著知識的日新月異,更新換代如此迅速,面對迅速變化的農村中學教育形式,老師要結合本土化的特點,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提高教育教學技能。確保自己有一桶水,才能教給學生一杯水。
2.做一個有趣的人。老師的思維容易固化。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要多嘗試不同的教育教學方法,使自己的課堂活起來。不能只簡單機械地傳授知識,而應緊跟時代步伐,形成富有自己特色的教學方法。教書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如果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全情投入,也是一個創造的過程。
3.教師可以通過提升工作效率的辦法來減少工作時間。進而減少疲憊、抑郁、精神不振等不良情緒對個體的不良影響。
4.心理培訓和自我學習也是一個重要的途徑。一些最基本的心理學知識應該具備。合理情緒療法,認知療法等等也應該有所了解。因為作為農村中學教師,不僅面對的是處于青春期的學生,更是長期由于缺少父母關愛而叛逆的留守兒童和青少年。對于他們的學習和生活以及心理的及時關心和照顧是老師的日常工作。因此,角色的多重性就要求老師掌握更多的技能。
5.有趣的靈魂要有健康的體魄作為載體。因此,農村中學教師要有每天運動一小時,健康工作四十年的理念。
總之,發揮農村中學教師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增加自己的心理彈性,來克服職業倦怠,不僅對自身很有必要,更對學生的發展有長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程俊玲,鄧從真,石林,等.中小學教師工作壓力狀況及相關因素調查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4(6).
[2]陳玉梅.初中教師職業壓力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04.
[責任編輯 萬淑蕊]
作者簡介: 靳博清(1986.4— ),女,漢族,甘肅莊浪人,初級職稱,研究方向:中學英語教學。
高大海(1982.8— ),男,漢族,甘肅莊浪人,初級職稱,研究方向:中學英語教學。
課題項目: 本文系2017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論文,課題立項號:GS[2017]GHB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