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會旭 姚悅
【摘要】政治生態的核心是領導干部的思想覺悟問題與黨性問題、作風問題。營造良好的黨內政治文化,能夠促進黨組織發揮應有的作用和效能,切實促進中國共產黨可持續發展,健康穩定增強黨的戰斗力與純潔性、凝聚力,有助于充分發揮黨的服務功能和作用。本文從以下幾方面,簡要闡述如何加強對政治文化建設,營造風清氣正的黨內政治生態。
【關鍵詞】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政治生態
一、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具體途徑
黨內政治文化能夠體現中國共產黨政黨文化以社會主義文化為發展主體,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發展基礎,加強黨的政治文化建設有助于黨的基層建設。加強思想建設與作風建設,能夠促進黨內政治文化可持續發展。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工作,既包含著黨的政治文化因素,也受到黨內政治生態的影響,所以構建完善的總體格局,有助于有效滲透黨內文化,促進我黨生存和發展,從而加強黨的政治文化發揮應有的效能。
(一)將思想理論當作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加強黨的政治文化建設應當以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為中心,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認真學習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提高自身的政治覺悟,認真學習,并嚴格遵守《黨章》,堅持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切實為人民群眾辦實事,腳踏實地工作,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充分彰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品質。通過網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與制度,嚴格遵循中國共產黨的政治發展綱領,堅決走好黨的發展路線與群眾路線,確保紀律嚴明,大力增強全體黨員紀律觀念與政治觀念,加強反腐倡廉工作的宣傳力度,并且將其當作構建政治文化的重要內容,必須著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筑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防線和制度防線。
(二)將學習黨章黨規當作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重要措施。嚴格遵守黨章黨規,并且將其當作構建政治文化的中堅力量,學習相關內容,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創新黨內組織生活的管理方式,有助于增強黨組織生活活力。黨員自身也應當進一步加強自我批評,正確認識自身發展中的不足之處,能夠緊密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需求,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進一步完善集中制原則,保障黨員的權利。通過營造嚴肅活潑的發展氛圍,完善黨內政治文化建設。通過有效監督,凈化黨內政治文化發展環境。完善監督機制與權力制約,確保黨能夠正確運用權力,將監督責任貫徹落實到個人,將家庭文化當作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延伸的重要內容。
(三)多角度加強黨的政治文化建設。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是一項復雜艱巨的工作。應當從多角度、多方面入手,堅持思想教育,常抓不懈。構建科學完善的規章制度與制度體系,確保黨內政治文化科學完整,應用相關原則,加強文化建設,重點突出政治文化鮮明特征,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有效發揮黨的積極宣傳作用,從而加強黨內政治文化的有效傳承和發揚。
(四)堅決摒棄黨內政治文化不良現象。腳踏實地開展工作,堅決摒棄黨內政治文化的不良現象,黨內政治文化屬于社會意識,我們必須正確認識黨內政治文化的優劣。通過凈化黨內政治生態摒棄并清除落后文化,引入并吸收先進文化,弘揚先進文化的同時加強自身環境的友好建設。在發展過程中,堅決抵制各類不良的政治文化現象,營造良好的政治文化生態環境。
二、營造風清氣正的黨內政治生態
(一)嚴肅黨內生活。黨內生活有極為重要的監督與教育、凝聚與政治功能。黨內生活有助于黨團結統一,進一步維護黨中央的權威,確保黨的先進性。所以黨要想管黨,首先要從政治生活管起,確保黨內政治生活嚴謹,加強黨性教育,有助于全體黨員樹立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吻合的發展目標。營造良好的黨內生活環境,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共產黨員樹立共產主義偉大理想,體現中國共產黨人的發展靈魂與核心,確保黨團結統一的重要基礎。通過嚴肅黨內生活,有效發揚黨內民主,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二)嚴明黨的紀律。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凈化黨內政治生態,必須要營造風清氣正的黨內生態。全黨應當統一意志、統一行動、步調一致向前進。嚴明黨的紀律,就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必須抓好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嚴格加強黨內法規建設。
(三)堅持正確選人、用人導向。堅持正確黨內選人、用人導向,有助于營造風清氣正的黨內生態。堅持正確用人導向,嚴格遵守干部選用標準,進一步健全選人、用人機制,加強干部監督與管理。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們能夠看出,新時期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全面凈化黨內生態,是全面從嚴治黨提出的新要求,能夠有效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發展完善。通過定期的教育宣傳,使黨員能夠正確認識到自身責任的重要性,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嚴格遵守相關制度,營造良好的黨內政治生活,才能夠有效發揮全黨、全民族共同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力量。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在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節選)[J].求是,2017(01):3.
[2]曲青山.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N].中國紀檢監察報,2017-01-11.
[3]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533-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