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鵬飛
摘 要 近些年一些企業為了提高自己的核心業務能力,將各種各樣的業務外包給更加專業的職業公司,其效果非常顯著,故得到了社會廣泛的關注。外包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出現的模式,得到了很多企業與政府部門的青睞。本文將以基層崗位的外包為切入點,展開外包成因的分析,提出更好的發展建議思路,希望可以幫助更多人了解到這種管理模式。
關鍵詞 基層崗位 外包 問題研究
一、前言
人力資源管理部門是非常重要的部門。企業的內部活動,人員升遷與聘用,各類工作崗位的外包,全部需要人力資源部門。很多人都戲稱企業外靠銷售部,內靠人事部。這句話不無道理。當然很多企業由于自身能力有限,企業員工退休等原因,造成人員減少,在工作量面臨增加的情況下,所以對一些基層的崗位,如操作崗等進行外包是為了將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創造更大的收益。但是需要說明的是,這種模式雖然能夠將企業的精力放在最擅長的領域,但我們也需要明白,外包也有許多的風險,所以需要做好問題研究,以便制定更合理的外包策略。
二、基層崗位外包原因
當前世界已經進入知識經濟時代,擁有更加專業的人才成為了每一個企業都希望的事情,但需要強調的是,人才數量是有限的,A企業在有了優質人才以后,B企業勢必就是失去了這名優秀的人才,而這顯然對社會發展是非常不利的。在知識經濟的作用下,當前社會出現了各種各樣的人才類型、社會分工。外包公司的出現意味著社會對具有專業能力的人才有著大量的需求。這種公司通常能夠為其他企業提供更加專業的人才服務,以便客戶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核心業務的處理,是提高客戶企業市場競爭能力、規模效益的重要途徑。需說明的是當前很多企業在很多內在因素與外在因素的作用下,比如人員退休,暫時招聘不到對應的崗位人才原因,導致人才崗位出現空缺。此外還有一些企業因為自身實力的壯大,但是并沒有及時補充足夠的人員,所以原有部門面對更加繁重的工作。外包的出現能夠很好地改善這一情況,企業將非核心業務進行外包,是很多當前遇到發展瓶頸企業非常喜歡的一種管理模式。
人才作為企業最重要的資源,對企業的發展影響重大。外包是社會的必然趨勢,在知識經濟到來、社會發展崛起以后,人們對專業化分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專業人才的定位意味著其必須得到企業管理者足夠的關注。
三、提高基層崗位外包有效性的策略
(一)提高行業整體服務質量
外包需要基于市場角度考慮,服務商除了要為企業提供合適的管理人才以外,同時也要發揮市場導向作用,主動開發多種多樣的基層崗位外包管理產品,全面提高外包系統、外包行業服務水平。當前國內有著各種各樣的企業,不同企業有著不同的需求,所以需要做好服務種類的合理化設計,推動外包朝向產業化、專業化發展。
(二)完善有關法律法規
基層崗位外包的目的是幫助企業更好地適應經濟改革需要,順利的融入市場環境,這是一種順應時代發展趨勢的人事制度改革產物。需說明的是這種模式有好有壞,當然總體趨勢是好的。為了保障基層崗位外包市場經營質量,就需要明確企業員工、服務商、企業之間的義務與權力。國家需要盡快出臺完善基層崗位外包的法律法規,確保各方權益得到有效保護,以免各方利益遭受侵害,這是保障外包有序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
(三)慎重選擇外包商
當前市面上有著很多的外包商,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外包商是確保人資管理質量的關鍵。這里所要說明的是并不是外包商越強大越好,有時候外包商如果過于強勢、強大,那么企業就會受到其風格影響,會對自己今后的發展造成不良影響。如果外包商懦弱與弱小,則無法為企業提供優質、高質的服務。所以在選擇外包商前需要同時調查外包商的服務能力、社會信譽、資信情況。隨后參照自身情況需求,綜合考慮,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外包商,達成同時獲得收益與規避風險的目標。
(四)建立風險管理系統
企業簽署外包合同的時候需要從市場因素、社會信譽等角度考慮外包商風險。比如外包預期效果以及信息安全等要素,這些內容都要寫在合同條例當中,以免外包商因各種因素突然失去與企業的聯系,影響到企業的內部管理。合同需要說明雙方責任,外包商需要參照企業為企業制定合理的、詳細的管理流程與步驟。企業需要與外包商共同管理企業,在學習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確保外包服務作用的最大化體現。
四、結語
當前國外市場已經對外包運用得非常成熟,國內則正處于探索階段。市場經濟環境下,市場存在很多的不穩定因素。人才外包作為新興事物,在企業引用前必須做好調查與研究。只有這樣才能夠從容應對風險,發揮外包最大化作用。否則在外包企業突然斷開與自己的聯系,那么企業將會瞬間陷入發展癱瘓問題,其勢必會影響到企業今后的發展,對企業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
(作者單位為大港油田第一采油廠)
參考文獻
[1] 丁勝.人力資源研究述評[J].商場現代化,2019(01):83-85.
[2] 韓守習.中小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外包模式研究[J].人力資源管理,2018(06):544.
[3] 閆瓊.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外包風險防范研究[J].內蒙古煤炭經濟,2018(10):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