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萌 余志科
摘要:生態批評、生態城市、生態文明主要是在生態環境越來越惡化的情況下出現的環境、文化保護的思潮。因此從這三個角度進行探析當下人文生態建設,樹立人們的生態保護意識,并且通過自身的行為保護生態城市,建設生態文明,對促進人文生態建設的實現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進行探究生態批評、生態城市、生態文明的內涵和意義之后,將其融入到人文生態建設的思考當中,以期為城市人文生態建設提供有效的參考。
關鍵詞:生態批評;生態城市;生態文明
在當代社會中,生態危機日益明顯,因此生態批評經過進行探究人與自然之間相處情況,可以為幫助人類正確認識人文生態提供了針對性的批評范式。在生態批評的指引下,我們需要進行自我反思,以積極的態度進行建設人文生態,樹立與自然和諧形成的生活方式,最終使城市生態環境更加和諧。而生態城市建設則是讓社會、自然進行和平相處,在促進城市經濟發展的同時,也需要進行人文生態建設,提高城市的文化品格。因此在進行人文生態建設的時候,需要從生態批評、生態城市、生態文明這三個方面出發,制定針對性的生態保護措施。
一、生態批評:使精神與人文生態保持一致
生態批評(Ecocriticism)主要是指在越來越嚴峻的生態環境下,在文化批評領域的人們受到綠色運動精神的指引,在自身的領域內發起了“綠色”批評的浪潮。生態批評出現的原因在于態危機的嚴峻程度不斷增加[1]。面對越來越嚴重的生態危機,文化、政治等方面也出現一定的改變。生態危機歸根到底也屬于人性危機,是人們生活方法、追求方向、思想觀念等方面改變引發的危機。有專家提出,現在生活中出現的生態危機,生態系統遭到破壞不是直接原因,倫理系統所起作用才是直接原因。在經歷危機之后,需要意識到人類自身行為對自然的影響,因此需要認識倫理系統,然后才能進行完善倫理系統。生態批評屬于后現代批評潮流當中的重要流派。其主要目的在于通過文學批評深入探究文化,經過文化批評,進行引發生態問題的思想,即人類中心主義,使人們的生態意識得以樹立,并且摒棄以往落后的生態觀,使人與自然可以和平相處。生態批評的開展,不但需要維護生態安全,還需要建設精神生態,使人們可以保持良好的人性。同時,不僅需要重構人們的生態價值觀,還需要建設以保護自然的生活方式,維護人與自然之間的良好關系。
二、生態城市:自然與人文生態的和諧
現代城市生態思想主要來源于霍華德所提出的田園城市,在此理論當中表現了城市和自然保持平衡的重要性和意義[2]。總的來說,生態城市主要是保持城市發展和生態環境的和諧。自然生態屬于人自身之外的世界,其可以提供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而且其發展狀態不受人類意志的影響,但是生態環境,則是人類活動主要范圍,并且人類活動的開展也會影響到生態環境的發展。這里涉及的人文生態系統,主要包含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這兩個部分,其通常是由多種社會文化元素組成的,而元素之間具有緊密的聯系,在互相作用的情況下形成動態和諧的系統。人文生態環境不僅是人們活動的區域,也是人類活動開展的結果。人文生態屬于社會發展的產物之一,其主要人們之間進行信息、物質交換獲得的發展結果,其也彰示著自然和人文之間的和諧發展。人類在自然和人文之間的互動當中不斷發展,形成了自己的文明。和諧的自然生態系統可以為人文生態的順利發展提供所需的物質,而人文生態的優化也可以促進自然生態的發展,維護人類和自然的和諧。人文生態對促進人類社會的發展也有著巨大的意義,其不僅可以有效提高社會的發展速度,也可以有效樹立人們的良好品行,形成較好的文化素質。自然生態需要得到人們的關注和維護,因此要想保護生態環境也需要人們動員起來,改善自然環境,進而促進人文生態建設的完善。
三、生態文明:保護歷史文化遺產
人文生態不僅包括歷史文化的內容,還包含現代先進的文明。其在表現的時候,不僅表現為物質形態,也可以表現為非物質形態。比如價值觀、思想觀念、生活習慣等文明生態在人們的生活當中重要性越來越高,并且逐漸得到人們的認同。人文生態建設屬于建設生態文明的主要部分之一,在進行建設的時候,可以從物質、秩序等方面出發,完成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從而順利促進文明生態城市的發展[3]。從物質的角度來說,城市人文生態建設主要需要處理城市發展期間所積累的財富,即需要合理對待現有的古代建筑、文化工藝、新式發明等,并且需要按照需要建設基本設施,滿足人們的需求。這些物質性的城市人文生態,不僅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還可能會成為人們的精神寄托,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從精神的角度來說,我國歷史傳承下來的文化遺產,不僅包含人們在生活過程中形成的語言、風俗,還包含著多種工藝品、民族戲曲等,這些均逐漸成為我國歷史文明當中的一部分,逐漸影響著越來越多的人們,幫助人們樹立良好的人文精神。從制度的角度來說,人文生態建設主要設立各種約束性的法律和制度,從而有效約束人們的行為,使人們可以自覺遵守法律和制度,維護城市的秩序,并且形成良好的生態保護的意識,通過自身的行動使城市生態文明可以逐漸實現。
四、人文生態建設策略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正處于保護生態環境,建設人文生態的重要時期,因此需要建設完善人文生態系統,使生態城市得以順利發展。
(一)積極發揮城市歷史文化的作用
城市人文生態系統當中包括城市在發展期間所形成的文化元素,包含生活模式、歷史風俗等,而這些文化因素通常采用多種形式呈現出來,比如歷史建筑、民族活動等物資形態。所以在進行人文生態建設的時候,需要提高對歷史文化的重視度[4]。首先需要進行保護好城市的歷史痕跡,尤其是需要保護歷史文物、古代建筑等。其次需要進行保護城市的歷史特色。比如具有民族特色的街道、民族活動等。經過舉辦文化活動,可以城市的特色得以全面展示,而且也可以形成地域特色文化,充分體現出生態城市獨有的人文魅力。通過這種方式,不但可以有效保護城市歷史文化,也可以使現代城市文化得到有效充實,完成城市人文生態系統的目標。
(二)提煉城市的人文生態精神
城市屬于人文精神得以存在的基礎,而人文精神則是城市發展需要遵循的方向,并且可以成為城市創業發展的重要精神支持。在目前的生態城市建設當中,進行提煉城市人文精神已經成為必經的過程。在樹立城市人文精神的時候,需要堅持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宗旨,使城市發展的同時,也可以保護城市的生態環境。另外為了使人們可以形成城市人文精神,可以大力宣傳社會主義和諧文化,使人們擁有豐富的文化生活,形成城市的文化風格,最終使文明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內容,提高城市居民的文化素養。而且經過樹立城市人文精神,可以有效提升人們的思想境界,意識到文化對提升生活品質的作用,從而積極參與文化活動,促進城市人文生態建設的完善。
(三)合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以往比較常見的歷史文化在根本上有比較大的差異,其主要是通過非物質形態進行呈現的,但其也屬于人文生態當中的一部分,因此進行保護和繼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城市人文生態建設當中需要關注的重點。在進行保護過程中,需要設置完善的方案,使保護措施可以具有較高的可行性。而且需要避免出現為了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而進行保護的行為,因此在合理開發的情況下,全面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比如可以通過制定相關的保護法律法規,使珍貴的文化遺產可以得到良好保存。避免出現一些人員或者機構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斷開發的行為,維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色。另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不能過于依賴政府,還需要吸引社會機構或者個人對其進行公益性投入。這樣不僅可以提升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度,也可以完成良好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目標。
(四)提高人們的人文生態意識
在進行城市人文生態建設期間,樹立人們的生態意識具有重要的作用。這是由于在樹立人們的生態意識之后,可以使人們主動進行生態保護,使城市人文生態建設得到人們的大力支持,這對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發展也具有巨大的益處。城市人文生態建設當中,需要采取措施,使人們了解到自身行為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并且了解其需要履行的義務和責任,然后通過自身的行為進行保護自然環境和城市人文生態。另外,還需要提供更多的機會,讓人們可以有機會處于生態保護的活動,形成良好生態文明觀,并且經過鼓勵開展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幫助人們形成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這對城市人文生態建設也具有較大的益處。
(五)完善人文生態建設的法律法規
進行生態立法,可以使人文生態建設更快進入法治軌道,而且經過設置與之相關的法律,可以使人文生態建設得到法律的保護。同時政府的相關部門,比如環保局等,需要加強對城市環境的監管,并且需要對城市文化建筑進行有效保護,使城市人文生態建設可以全面開展。另外,在制定生態體制之后,政府需要進行正確的引導,使人文生態建設可以在政府的支持,有秩序地展開,實現人文生態建設的各項要求。
五、結語
工業文明的發展和進步,雖然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但是其對大自然卻有著不小的影響。人文生態建設不僅需要保護被工業化發展破壞的大自然,還需要進行生態批評,建設生態城市,使城市的人文生態建設目標得以實現。在實際工作中,可以通過積極發揮城市歷史文化的作用、提煉城市的人文生態精神、合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提高人們的人文生態意識、完善人文生態建設的法律法規等方法,使人與自然的關系保持和睦。尤其是在生態危機越來越嚴峻的情況下,更加應該引導人們保護生態環境,樹立正確的生活方式,積極參與生態保護的工作,使人文生態建設得以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高宇榕,覃旭瑞.淺談公共藝術反映的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理念——以水元素在公共藝術中的應用為例[J].大眾文藝,2018,10(05):415-417.
[2]黃娟,汪宗田.美麗中國夢及其實現——兼論生態文明建設:道路、理論與制度的統一[J].理論月刊,2014,14(02):96-97.
[3]柳蘭芳.自然生態、人文生態和社會生態的辯證統一——《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生態倫理思想[J].社會科學家,2013,23(07):174-176.
[4]李旭華.馬克思生態思想的全面考察——自然生態與人文生態的統一[J].理論月刊,2012,13(09):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