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陳芳
【摘要】在幼兒園音樂教學中,由于受到年齡,生活經驗等各方面的限制,他們需要借助一些視覺符號來把音樂材料簡單化,形象化。本文詳細闡述了符號在幼兒音樂教學中的輔助教學作用,這種作用是可行的,有效的。
【關鍵詞】符號 音樂 教學運用
【中圖分類號】G61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2-0202-01
幼兒園音樂教學主要包括歌唱、韻律活動、打擊樂、欣賞、游戲五大領域,在一些音樂活動特別是音樂欣賞和打擊樂的教學中我們可以發現,如果不借助一些教學輔助材料,如:變通圖譜,幼兒要理解、表現一些音樂材料是有一定困難的。因為成人在欣賞音樂時,可以通過無外顯行為的內部操作來設置期待和追求期待的滿足。但幼兒由于受到年齡、生活經驗等方面的限制,使得他們不可能用成人的思維去理解或再加工那些復雜的音樂材料。這時,像圖譜這樣的視覺符號就起到了把音樂材料簡單化、形象化的作用。
符號化活動,是指人作為主體有意識有目的地根據某種理由,將某一事物作為另一事物的替代物的過程。符號化活動的材料有聲音符號、視覺符號、動作符號、語言符號等等,在以往的一些教學實踐中我們比較多地適用了圖譜這一視覺符號,從老師“教”的這一頭看,符號的運用大都只限于一些圖譜之類的視覺符號,而且圖譜也是老師在充分吃透教材之后創作出來的。而從幼兒“學”的這一頭看,符號化活動也只限于一些動作的表演。可以這樣認為,在現行的一些教學中,符號這一輔助手段的使用是非常有限的,幼兒的學習也比較被動。如何運用更豐富、新穎、多樣化的符號輔助教學呢?下面談談我在教學中的實踐與體會:
一、語言符號在教學中的運用
結合幼兒的學習特點,語言符號在幼兒動作表演的學習活動中運用得比較多。
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曾提出:個體的自我控制可以通過語言的自我指導來實現,并認為兒童言語思維的發展需要經歷外部思維言語、自我中心言語、內部言語三個部分。根據維果斯基的理論,我在教學中編制一些描述性的以及有明確提示作用的兒歌來啟發、控制幼兒的行為。如小班韻律活動《小朋友散步》重點樂句“1 3 2 --| 1 3 2—| 1 1 2 2| 3 2 1—|”中,我編制這樣的兒歌“起 床 了—|起床了—|穿 好 衣 服|去 散 步—|”將兒歌的節奏和樂曲的節奏匹配起來,首先可以由老師朗誦兒歌來指導和控制幼兒的行為(外部社會語言),然后讓幼兒自己邊朗誦邊動作,即采用出聲言語自我指導的方法進行自我調整(自我中心言語),最后再配以音樂過渡到由幼兒自己對自己進行不出聲的言語指導(內部言語)。在這樣的語言和音樂的配套練習下,幼兒就能很清楚地了解何時“穿好衣服”,并能比較準確地掌握在“穿好衣服”處站起。
二、視覺符號在教學活動中的運用
1.在歌唱活動中的運用
圖片展示歌詞內容這一視覺符號可以幫助幼兒理解記憶歌詞,如《迷路的小花鴨》、《粗心的小畫家》等等,這對于幾乎所有的歌曲學習活動都有用。用繪畫的方式讓幼兒創編歌詞,再把圖片按歌詞循序展示,可以創編活動更容易、更生動有趣。如《小鳥》,讓幼兒就“在哪里有陽光?”、“在哪里有花香?”進行繪畫創編,展示后幼兒就可以很容易地看著自己的圖畫學習歌曲的演唱了。如圖:? ?即將自己創編的繪畫貼到?處;用色塊表示樂句和歌曲表現上的要求。如《國旗國旗紅紅的哩》中的連貫輕柔的延長部分及跳躍的演唱部分,可以用藍色塊表示樂句前半部分輕柔的演唱要求,用紅色塊表示樂句后半部分跳躍的演唱要求,以此更形象地展示每個樂句不同的演唱要求。
2.在舞蹈教學中的運用:
(1)運用視覺符號幫助幼兒理解掌握動作要求,讓幼兒主動、有效的學習舞蹈。
在平時的舞蹈訓練中,有一些組合動作較簡單,而且與歌詞聯系較密切。我便根據歌曲中的形象設計動作譜,并結合歌詞,一一對應,將整套舞蹈動作完全呈現在幼兒面前,幼兒自己對照揣摩,展開充分的聯想,串聯每一個動作,例如:在新授《小石猴》時,我在對應歌詞下面畫上舞蹈動作,以圖譜的形式展示在幼兒面前,引導幼兒看著圖譜學動作。我不急于告訴他們圖譜的意思,而是讓他們弄清楚圖譜與歌詞的對應關系,然后讓他們自己觀察、探究,猜猜是什么意思,再通過與同伴的討論確定動作,然后我再把幼兒的問題集中,對一些重點難點稍加提示,并完整示范一次,讓幼兒更好的理解動作,掌握動作。這種“不用老師教,自己就能學會”的方法,使幼兒心理得到極大的滿足。在活動中他們互相討論符號及圖譜的含義,互相幫助糾正彼此的動作,充分體驗到了探索的樂趣。
(2)運用視覺符號理解集體舞的隊形與變化
集體舞中一般都有隊形的變化,由于幼兒的空間直覺能力較差,這時候視覺符號可以起到簡單明了看出隊形變化順序及過程的作用。例如:娃哈哈中的隊形變換是先單圓后雙圓,最后又單圓。傳統教學中是用拖帶的方式,老師講講幼兒做做。在學的過程中幼兒感到茫然,不知所措。這時候我利用視覺符號——隊形圖,按順序擺列,讓幼兒直觀地看出隊形的順序及過程,借助隊形圖幼兒對空間的轉變一目了然,老師教得輕松,幼兒容易接受。
三、動作符號在教學中的運用
普通心理學的感知覺研究早就表明:人在感知一個特定事物時,開放的感知覺越多,對特定對象的把握(理解、記憶)就越全面、越豐富。另外,音樂教學心理的研究也反復證明:音樂感知活動不僅僅是一種聽覺感知的活動,而且應該是多感知通道協同工作的感知活動。而且其中運動對于音樂感知的效果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持、強化作用。第一,在歌唱活動中、打擊樂活動中,老師的動作暗示有利于幼兒更好地演唱和演奏。如在《小鳥小鳥》的學唱活動中,我運用波浪和輕點的動作引導幼兒唱好連貫和斷頓的“啦”字部分。我運用柯爾文音高手勢把音高關系直觀地表現出來,通過視覺感受幫助幼兒加深對音準的理解。第二,在韻律活動中、游戲活動中,可以引導幼兒用動作表示音樂的特性。如《蘋果豐收》的表演中,我們可以讓幼兒聽辯音的高低,分別用摘果子和撿蘋果來表示;聽辨3拍子和2拍子的不同,分別用開輪船和開起車子運蘋果的動作表示;聽辨歌曲快慢的不同,分別用摘果子和休息嘗蘋果的動作表示。
四、學習創編各種符號,提供自我展示的條件和機會
在理解了各個符號,了解簡單符號創編方法的基礎上,我鼓勵幼兒自己創編各種意義的符號,讓他們在主動探索和發現的過程中培養多層次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如在《小石猴》的第三課時中,我將歌詞 “蹦出一只小石猴”的圖譜符號撤出,留出空白讓幼兒在觀察電視畫面中猴子動態的基礎上,創編猴子的各種動作,給他們自我想象的空間和自我展示的機會。我在講一些較有代表性的動作用圖示畫下來讓幼兒一起模仿,使他們了解圖譜符號的創作過程,指導圖譜有記錄作用。在疑惑的活動中,我更鼓勵幼兒自己創編圖譜。在活動《小茶壺》中,孩子們一邊比比劃劃,一邊涂涂寫寫,還不忘與同伴討論一番。最后,他們創作出了表示不同動作的圖譜,激發了思維的火花,培養了創編的能力。
實踐證明,符號運用于音樂教學中有利于發揮直觀形象的特點,很好地貫徹了《綱要》的精神,其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幼兒更好地學、更主動地學習。讓幼兒在感受中體驗,最終促進幼兒音樂感受能力、表現能力、創新能力等方面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