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玉霞
摘要:大學日語一直沿用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圍繞語音、詞匯、語法等的“灌輸”式教學模式,配合以詞匯應用、句型句式、語法項目的模式化、重復性練習,不僅無法調動學生積極主動性,且教學課時有限,導致最終的學習效果不佳。瑞士著名的認知心理學家皮亞杰通過對兒童認知心理的研究,認為知識不是對現實的記憶和復制,而是學習者基于自身的原有認知,通過實踐,而重新解釋、改變新信息,重新建構知識的過程。這一理論的核心“建構”為大學日語等外語教學面臨的困境似乎指出了一條新路,本文將探討這一理論在大學日語教學中的適用性。
關鍵詞:大學日語;建構主義;教學模式
《大學日語》作為我校一門公共外語必修課,學生專業背景知識復雜、日語基礎薄弱、學習時間有限、多數學生有一定學習興趣但目標導向性不強,教學模式亟待改進。
建構主義理論適用于外語學習特點
外語的學習是一個從低到高、從易到難的循序漸進過程,點滴的積累和每一個階段的進步對最終外語水平的提高至關重要。皮亞杰建構主義理論中的階段獨立理論和發展階段的概念,強調階段發展中的每一個微小的進步連續發生、不斷積累并最終對發展有益。以適應為標志的從平衡到不平衡,以及發展過程中的瞬間進步,都是有機體與環境的適應過程,運用到學習中就是在此過程中學習者為了對新環境、新經驗或者新知識能夠適應,對自身已有結構或者圖示進行修改,以獲得思考的工具和推理能力,并且每一個發展階段都不可逾越,這一觀點正好契合了外語學習的特點。
建構主義理論適宜于改善《大學日語》的教學困境
首先,《大學日語》作為公外,學生來源于不同專業,知識背景的復雜性和時間的有限性與語言習得的長期性之間存在矛盾,建構主義理論強調教師要轉變角色,由“為教學而設計”轉向“為學習而組織”。這樣在《大學日語》有限的教學時間中,可以由組織教學,轉向教會學生學會學習,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由“以教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其次,《大學日語》的教學目標要求對于語言信息的記憶,需要學生賦予更多的課下學習時間,但枯燥乏味的記憶過程,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且學習效果也往往差強人意,而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強調教師所建構的教學情境是為了讓學生建構知識而不是接受信息,并且教師不是普通意義上向學生介紹學習主要內容和目標,而是將教學內容當作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主題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再次,外語學習中特別重要的聽說能力的培養,往往需要學生與教師配合多說多練。而《大學日語》課程由于學生語言基礎知識薄弱,造成學生上課與教師的配合度不高,即使有愿意主動配合的學生也會有很大的心理負擔,甚至造成學生整體參與性不高,少數學生獨霸課堂的局面。而建構主義教學理論主張在教學發生前,將學生作為教學設計因素考慮,根據所掌握的學生學習目的選擇使用的教學內容,以及隨時調節教學內容呈現的順序,有效地進行教學的設計和組織。
建構主義理論有利于推進過程評價、隨時改進教學
在《大學日語》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通常以本校的培養方案和課程教學大綱為依據制定每節課的教學目標和具體內容,至于每節課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卻往往缺乏教學過程中的相應評價方法和機制,大體通過課程結束后的一次性考核來評價學生達成教學目標的情況,而考核內容雖然主要來源于教學內容,但教師命題的方向和形式無法做到絕對的全面和客觀,考試結果更多地反映了學生對于考核涉及知識的記憶能力,這也是外語教學中常出現的成績與實際外語能力不符的原因之一。課程授課結束的一次性考核結果無法及時根據學生實際改善教學,調整教學內容。建構主義理論主張設計富有意義的課堂情境和活動來支持或否定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或者假設,從而幫助學生建構對于學習標的的新的意義,并通過設計展示環節的內容來呈現對知識的理解和思維過程,并通過引導學生反思來捕捉在教學情境中的語言思維,有利于真正對知識的內化和吸收,有利于在教學中檢測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和學生對知識掌握程度。
綜上所述皮亞杰的建構主義理論以學生為中心設計教學,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提高了教學效果和學習效果,不僅適合于公外《大學日語》教學,而且對于當今強調終身學習時代的學習者學習習慣和方法的建構也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周容生.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英語教學模式[J].教育評論,2018,8.
[2]Jacqueline Grennon Brooks·Matin G.Brooks.建構主義課堂教學案例[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1.
[3]George W.Gagnon·Michelle Collay.建構主義學習設計[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3.
[4]周平軍.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及其倡導的學習模式[J].蘭州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
[5]李慶真.建構主義視域下高校教學模式改革研究[J].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吧),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