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論述職業教育服務精準扶貧的理論基礎,認為職業教育服務精準扶貧是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激活區域經濟發展活力、滿足貧困人口精神需求的需要,提出在職業教育扶貧過程中,應不斷推動扶貧模式的轉變,實現“輸血”扶貧向“造血”扶貧轉變,“粗放”扶貧向“針對”扶貧轉變,“基礎教育”扶貧向“技能教育”扶貧轉變,“校村”扶貧向“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學生實踐”扶貧轉變。
【關鍵詞】精準扶貧? 職業教育? 經濟發展? “造血”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1C-0010-02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求我國消滅貧窮,然而,簡單的物質幫扶行動往往只能夠解決小范圍內的貧困問題,而為了推動“脫貧攻堅戰”的持續進行,只有充分認識“扶志”與“扶智”的重要性,才能從根本上轉變貧困地區人民生產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質量。職業教育作為教育活動中一種普遍存在的形式,在扶貧過程中能夠充分發揮其優勢,具有針對性強、見效快等優點。因此,在扶貧過程中,通過科學、合理的職業教育手段,為貧困地區人民提供專業性較強的職業技術教育,能夠有效推進脫貧進程。
一、職業教育服務精準扶貧的理論基礎
職業教育是指在經濟社會建設過程中,充分考慮到不同人口的特征以及地理環境情況,對當地人口進行針對性較強的技術教育。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比,其主要有以下特點:一是職業技術教育對受眾人口文化水平的要求較低;二是職業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具有某一特定操作技能的勞動人員,更加重視教育的經濟效益;三是職業教育的周期較短,往往會在3~6個月的集中訓練中完成全部教學。
基于職業教育辦學層次要求低、課程易懂、上手較快等特點,與我國現階段精準扶貧的疲困人口對象具有較高的契合度,從耦合理論的觀點上而言,職業教育服務精準扶貧具有較高的可行性。目前,我國在扶貧工作進程中,將較多的精力與資源投入到教育扶貧中,而將職業教育與扶貧相結合的探索較少。
因此,在扶貧過程中,應當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研究職業教育服務于精準扶貧的相關方案,建立可行的路徑,有針對性地為貧困地區的適齡勞動力人口提供專業知識培訓,增強貧困人口的動手能力,從而提高經濟承受能力。
二、職業教育服務精準扶貧的現實需求
(一)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精準扶貧工程是現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重要的工程之一,教育扶貧不僅要重視對下一代兒童、青少年的教育指導,還應該為青壯年勞動力人口提供相應的職業技能教育。從我國現狀來看,精準扶貧的工作重點應當在農村地區,而在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過程中,最艱難的任務也在于如何攻克農村貧困問題。精準扶貧理論在探索中得到了不斷的完善,也為農村貧困地區探索扶貧道路提供有效的理論支持。職業教育具有時間短、見效快等特點,決定了這一方式是精準扶貧過程中最優解決路徑之一。
(二)激活區域經濟發展活力。在扶貧過程中,國家與社會、政府不斷意識到,解決貧困問題不僅僅是簡單的解決貧困人口的衣食住行問題,而在于解決當地的經濟產業發展結構問題,實現可持續的經濟發展。經濟發展活力的高低往往取決于當地勞動者的科技知識素養以及職業道德素養,也離不開充足的人力資源支持,尤其在眾多的農村地區,更應該大力支持人才的培養與高科技的引入。例如,隨著我國越來越多地將工業重心向西部農村地區轉移,一些貧困礦產地區對于采礦相關的人力資源需求日益增長。職業教育能夠在較快的時間內為當地人口提供相應的技術指導,幫助適齡人群掌握采礦工作技巧,從而為工業發展提供足夠的勞動力,也能解決貧困問題。
(三)滿足貧困人口精神需求。在傳統的扶貧過程中,政府更加關注硬物質的扶貧,從經濟扶貧的角度開展幫扶工作,也會通過分發扶貧資金的方式提高貧困人口的生活水平。然而,精準扶貧提出,我們要從“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增強貧困人口的就業能力促進當地的產業發展。因此,除了經濟扶貧外,政府也在精神文化上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包括為貧困人口提供文藝、教育等各種資源。通過精神扶貧,我們可以改變貧困人口的精神樣貌,調節貧困人口的心理狀況,塑造更加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所需要的思想觀念。
三、職業教育服務精準扶貧路徑
精準扶貧,“精”在于精密部署扶貧步驟,“準”在于準確判斷貧困人口生活水平,“扶”在于主動造血的智力扶貧。職業教育作為精準扶貧的重要途徑,應當設定嚴謹的實施方案與目標動向。
(一)實現“輸血”扶貧向“造血”扶貧的轉變。精準扶貧的特色之一在于“扶智”,強調突破傳統扶貧過程中單調的物質經濟付出,實現向人的轉變,將扶貧行動定位于向社會適齡勞動人口提供“智力教育”“技術教育”“產業教育”等。首先,精準扶貧的重點在于“扶智”。智力扶貧的主要對象是農村地區的中小學學生及職教學生,通過幫助學生上學就業減輕家庭貧困問題,并通過職業教育、農技培訓等提高貧困家庭的整體“智”力。例如,許多地區的職業技術學校都會優先錄取當地建檔立卡的貧困人員。其次,精準扶貧的重點在于扶技術。“家有千金,不如薄技隨身”,作為困難群眾,要正確認識“技術扶貧”的持久作用,真正明白唯有掌握產業發展技術,才能在今后的創業致富道路上越走越寬敞,從而獲得產業所帶來的源源不斷的收益,實現脫貧致富;針對科技水平落后的地區,通過幫助當地農民掌握更好的種植技術、養殖技術、務工技術等,提升群眾的技術水平,讓其擁有一技之長。再次,精準扶貧在于扶產業。例如,京東推出跑步雞項目,為農戶提供免費的雞苗,并提供養殖技術指導,打造生態健康養雞產業;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與文化創意專業群利用自身優勢資源,以農為商,深入當地鄉村調研,充分了解當地農產品生產銷售情況,針對性地制定策略,幫助鄉村開展咨詢、設計、包裝、推廣等技術服務,如鹿寨“廖橙”品牌設計與發布,邕寧花婆茶包裝設計與推廣、融安金橘“桔阿妹”產品設計與網絡銷售等,三年來,為廣西鄉村農產品服務項目6個,實現銷售收入1430萬元,幫助近2000村民實現收入增加。最后,精準扶貧在于“扶志”,就是要把貧困人員自己主動脫貧之志氣“扶”起來,把“內因”激活起來,脫貧的腰桿才會硬起來,脫貧的辦法才會多起來,通過職業教育等手段,激發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決心與信心。
(二)實現“粗放”扶貧向“針對”扶貧的轉變。精準扶貧貴在精準,應準確判斷目標扶助人群,結合其現有經濟能力以及當地地理產業結構情況開展幫扶工作。首先,加強職業技能以及文化的扶助,協調當地部門共同開展農業技術的推廣,同時,也可以與體育部、文化部合作,為貧困地區分發圖書、體育健身器材等物品,提高貧困人口的技術能力。例如,廣西許多高等職業院校都會派遣優秀黨員教師前往各個村莊掛職第一書記,根據當地產業、特色進行針對性的有效扶貧,如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駐寧明縣東安鄉六丈村第一書記,根據當地的產業,充分發揮學院資源優勢,為六丈村當地的蜂蜜、山茶油、百香果、壯家米酒等農產品進行包裝銷售,供不應求,蜂蜜銷售千余斤。其次,提供專業的職業技能培訓,結合當地生態環境以及產業結構特色,為村民提供相應的技術指導。最后,提供學歷型的職業教育,讓所有的貧困人口都能選擇本地就業或者外出打工就業,例如,各個地區的中職學校優先招聘貧困學生,并為貧困學生提供學習補助,推薦就業。
(三)實現“基礎教育”扶貧向“技能教育”扶貧的轉變。普通的教育無法支持貧困地區在短時間內完成脫貧攻堅的任務,只有采用教育周期短、技能學習快、經濟反饋高的職業教育模式,才能實現精準扶貧要求的造血扶貧。我國在短期內完成脫貧攻堅的目標,就應該突破普通教育的“時效長”的限制,從而更好地實現精準扶貧的目的。所謂好的職業教育,就是將勞動力市場的需求與供給端緊密地結合起來,迅速地進行匹配,從而降低雙方的交易成本,同時也降低各自的信息搜索成本,真正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機制作用。因此,針對落后地區的職業教育脫貧計劃,首先應該基于當地的產業結構和地方企業的特色,因地制宜,變職業教育脫貧的外生性為內生性,盡力符合當地產業的“自生自發秩序”,更好地去適應當地的實際情形。例如,步步高集團根據湖南省某山村實際情況,帶領當地人民建立自有的礦泉水品牌,并在3個月內建立礦泉水工廠,為當地貧困人口提供機器操作、包裝銷售等專業的技能普及教育,邀請貧困人口前來就業,幫助緩解當地貧困問題。
(四)實現“校村”扶貧向“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學生實踐”扶貧的轉變。通過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職場需求為導向,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基礎,整合資源,優勢互補。學生通過在創業實訓實踐中,參與扶貧攻堅等活動,提高思想認識和增強政治覺悟,立德樹人,為產業發展和地方經濟發展培養德才兼備、應用型、技術型、具有創業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如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與廣西第一書記扶貧產業園在華南城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攜手共建學生創業實踐基地,開啟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助力脫貧、教書育人新模式。該校互聯網金融專業依托校企合作單位百度百捷公司,開展互聯網金融知識下鄉;依托廣西南寧某商貿有限公司及校企合作桂特網開展品牌設計與電商營銷;依托廣西南寧金橋農產品電子商務產業園開展品牌推廣與線下促銷,充分發揮該院互聯網金融、電商、營銷等專業優勢,開啟科技支農幫扶+互聯網金融,助推脫貧攻堅。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扶貧過程中,應深入推行正確的職業教育理論,在思想上對扶貧對象給予鼓勵、引導,通過舉辦創業培訓、技能培訓,幫助扶貧對象掌握一技之長,幫助貧困地區人民建立正確的生產生活方式,從而提升貧困人口自主創造經濟價值的能力,推動脫貧攻堅工作進展。
【參考文獻】
[1]李逸依.我國少數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發展路徑研究——以貴州省為例[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6)
[2]孫福智,祖國峰,于晶,等.高等職業院校在民族地區教育精準扶貧中的路徑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8(5)
[3]李穩奘,任少君,李振華.精準扶貧背景下的教育扶貧路徑探索——以武漢東湖學院為例[J].教育現代化,2018(8)
【作者簡介】蔣衛軍,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專業專任教師,專業負責人,講師。
(責編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