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昕
【摘要】探討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機械制圖》教學中的應用。以中國勞動出版社《機械制圖》中“螺柱聯接的畫法”為例,系統闡述了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在課前、課上、課后“三步一體”的實施過程并針對教學實施過程中的難點問題進行了深入剖析和深刻反思。
【關鍵詞】微課 翻轉課堂 三步一體
一、引言
隨著移動智能設備和互聯網技術迅速普及,信息來源以及傳播方式發生急劇變革,傳統教學模式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傳統教學強調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其教學內容較為封閉,資源相對匱乏,難以滿足不同基礎、不同能力的廣大學生的學習需求。在此背景下,國內外教育模式正經歷著一場“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大變革。
二、“翻轉課堂”和“微課”
“翻轉課堂”是隨著互聯網技術發展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由美國邁阿密大學2000年首次提出。這種模式要求授課教師在網絡平臺發布多媒體學習資源,并組織學生課前進行自主學習。學生課前初步掌握課程要領,形成重難點的基本認知;授課教師不再按照傳統方式占用課堂時間進行初級知識的講授,課堂活動主要通過師生研討或生生研討,進行重難點解析、協作探究、互動交流和作業答疑等。以上教學模式有助于促進課程知識的內化提升和學生自我學習能力的提高,培養學生更明晰的領悟能力和更果決的行動力。
微課是一種多元化的教學手段,而翻轉課堂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將二者合二為一,相輔相成,互相促進。
三、職業院校《機械制圖》教學特點淺析
《機械制圖》是職業院校機械類學科開設的一門專業基礎必修課程,它是機械學科教學的重要入門環節,為后續課程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礎。《機械制圖》課程內容繁瑣且復雜,要求學生具備豐富的空間想象力和線面分析能力,單純依靠傳統的課堂講授,枯燥乏味的知識很容易讓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因此,如何提高《機械制圖》課堂的趣味性和直觀性,一直都是職業院校機械教學的共同難題。
結合筆者的實際授課經驗,將“微課”與“翻轉課堂”融合于《機械制圖》的教學中,可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多元化、多渠道的優勢,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進知識點的明晰掌握,有針對性地面向廣大學生進行教學、練習、討論,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四、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在《機械制圖》教學“三步一體”的實施
以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機械制圖》中“螺柱聯接的畫法”為例,開展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研討。為提高課程內容的完整性以及學習環節的條理性,筆者提出了翻轉課堂“三步一體”的實施要點。
第一步:課前——發布學習資源,觀看微課視頻,學生自主學習。
發布微課視頻:根據本次課的內容特點,探究各知識點間的邏輯性;根據學生的接受情況,梳理出重難點,并精心錄制了螺柱聯接的微課視頻,視頻長度為8分鐘。
第二步:課上——答疑解惑,討論交流,學生知識吸收。
1.小組合作學習與教師個別輔導。針對知識點,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和協作互助,解決課前自學的疑難困惑點;教師參與小組交流答疑解惑和個別輔導。
2.小組討論分享結果。通過課前練習作業的統計,發現學生錯誤率最高的是各部位螺紋線線型的使用不明確、剖面線的使用不恰當。因此,在課上要求小組派代表對易錯點進行解析并綜合討論結果進行發言。
3.隨堂練習反復鞏固。通過隨堂練習,再次檢驗學習效果。教師可以實現針對性的個別輔導,真正實現因材施教、分層教育和個性化教育。
第三步:課后——學后反思,歸納總結,學生自我評價。
一堂完整的翻轉課堂必然包括“課后反思”環節。利用“課后反思”學生可以再一次對自己的疑難困惑點進行思考和反省,捋清思路,自我評價發現自身學習的優缺點,明確今后努力方向。只有及時認真地學后反思,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五、翻轉課堂實施中的反思
1.教師的專業能力。一方面,翻轉課堂要求教師能制作教學視頻,極大程度地考驗教師嫻熟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的能力。另一方面,課堂上的分組討論,教師不僅要引導小組進行有效討論,避免小組無話可談、個別學生懶散無事可做;還要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對一些突發思維的閃光點及時點評。以上對教師的課堂組織能力和知識的全面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學生學習自覺性與自主學習的接受度。首先,如果每堂課都開展翻轉課堂,學生就得進行很多的“先”,學生能否有足夠的課前時間難以得到保障;其次,學生是否能夠在脫離教師的監督下自覺地“學”以及“學”的效果如何,都面臨極大的挑戰。
六、結束語
機械類課程普遍存在結構復雜、認知抽象的問題,而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能以更立體、直觀、形象的方式進行呈現;兩者的相互融合無疑給傳統的教學方法帶來了很大的便利,并為機械學科的教學注入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徐夢珊.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初探——以“氧化還原反應”為例[J].化學教與學,2016,(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