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紅
摘 要:鷹獵文化在世界范圍內分布廣闊,在中國也有悠久的歷史,在麗江納西族聚居地區,鷹獵活動至今仍然非常流行。文章以麗江納西族地區的鷹獵文化為例,闡述其發展脈絡、鷹獵活動過程以及野生動物保護法律法規、社會變革、馴獵方式變化等對鷹獵文化的影響,對未來納西族鷹獵文化申遺、傳承與發展前景提出一點點看法。
關鍵詞:鷹獵;納西族;文化;發展;傳承保護;文化申遺
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每種少數民族的傳統技藝都是本民族地區的生活氣息、生產風格、民族風俗的體現,突顯了少數民族鮮明的價值觀、審美觀、文化觀,是少數民族傳統生活生產方式的重要體現。
每當夏末秋初,在麗江街頭巷尾經常會看見手上帶皮套、駕著鷹的納西族男子,這體現出的是麗江納西族一項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鷹獵文化。
1 納西族的鷹獵文化
1.1 納西族鷹獵的起源及自然條件
納西族鷹獵文化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大約公元1253年,當時元朝統治者忽必烈揮師南下,南征西南重鎮大理,從麗江的金沙江革囊渡江,隨后在麗江駐扎。在此期間蒙古軍隊把大量的風俗技藝等傳播到麗江這個西南邊陲之地,其中就包括了鷹獵的技藝。到訪過麗江的徐霞客曾在《徐霞客游記》附編《麗江紀略》中有過關于蒙古大軍南下至麗江時,軍隊中設有管鷹犬部落的描述??梢姰敃r蒙古軍隊對鷹的喜愛,同時鷹獵文化也逐漸在麗江傳播開來。
麗江為何會在蒙古軍隊到來后興起鷹獵文化了呢?究其原因,不僅僅是因為當地納西族人的喜愛,同樣也是因為當地的環境適應鷹獵活動的進行。麗江氣候非常適宜鷹獵。麗江的冬、春兩季干燥少雨,從每年的十月到來年的四五月份都是進行鷹獵活動的季節,少有雨水的襲擾。同時山林中植被干枯,視野開闊,獵鷹、獵犬便于追擊獵物,獵物也不易隱藏,人們可以盡情鷹獵。除此之外,麗江山林中大多是低的矮灌木、草叢以及一些針葉林,或者僅有稀疏松樹生長,這些山林中有非常多的野兔、錦雞、松鼠、絨鼠、杜鵑、云雀等。麗江壩子的開闊地里河溝縱橫,里面生活著非常多的野鴨、水獺等,這些山林和壩子河溝中的動物都是鷹獵的豐富資源。同時麗江地區山高峰陡,有許多品種的鷹,如蒼鷹、雀鷹、鷹雕等,人們把這些鷹捕捉來后便馴化鷹獵。所以,麗江納西族地區的氣候、植被、動物物種促進了鷹獵文化的發展。
1.2 納西族的鷹獵活動
在麗江,鷹獵一般被稱為“唔克”。獵鷹是納西族男人的伙伴,養鷹、放鷹的納西族男人除了自己的家庭和農活外,一年中花費時間最多的大概就是在鷹獵活動上了。在麗江,鷹獵活動主要在玉龍納西族自治縣的黃山鎮、拉市鎮、白沙鎮和古城區的金山、七河、大研鎮等鄉鎮比較流行,鷹獵活動主要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捕鷹。深秋時節是被納西人稱為“過鷹”的時候,這時麗江周圍的山里會有大量的鷹盤旋,有來自麗江的蒼鷹、黃鷹、鷂子,也會有來自中甸、西藏的老鷹和雕,在半空中發出尖嘯聲。捕鷹的人一般會在這時尋找一個僻靜的山頭,這些山頭大都是歷代捕鷹傳承下來的場所。捕鷹人將褐黑色的、丈長的大網偽裝后豎起,網上拴一只鴿子作為誘餌,鴿子腳上拴繩子一直連到幾米外的隱蔽地方,捕鷹人就躲在那里伺機而行。一些饑餓的鷹見有獵物就會不顧一切沖過來,捕鷹人就立馬沖出拉下網,鷹就被捕獲了。一些狡黠的鷹看見獵物,往往會先在半空中盤旋一會兒,裝出不屑一顧的樣子,這時它們是在觀察周圍有沒有危險,待確認后,便會俯沖直下,像一把利劍直刺獵物,但這往往也逃不過捕鷹人的大網。以這種方法捕鷹,最多時一天能捕到五六只鷹。這些捕來的鷹,小的一般會被捕鷹人放生,捕鷹人則挑選一兩只好的帶回馴養,多余的有時也會拿到古城大石橋那里出售。在捕到的鷹中,納西族人最喜愛的是一種叫蒼鷹的鷹類。這種鷹生性兇猛,是鷹獵的好手。同時納西族人認為,好的鷹在清晨剛出太陽露水未干時就出來捕獵,飲霜露精華,像早起農作的人們一樣勤快。
第二階段,馴鷹。納西族人馴鷹用納西話又叫做“唔果”,“唔”就是鷹的意思,“果”即熬的意思。把從自然界中捕捉到的混身野性的鷹馴化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頭一年孵化的鷹叫黃鷹,第二、第三年的鷹叫破黃,三年以上的鷹叫老破黃,獵手們會從鷹的眼睛來判別。馴鷹一般是馴剛孵化一兩年的鷹,即黃鷹,因為它是初生不久的鷹,好教化一些。馴鷹人先用細細的線把鷹的眼皮縫住,不讓鷹受到驚嚇;再將鷹的身子用一塊皮布包裹,以免鷹的羽毛、翅膀受到損壞;接著在鷹的腳上套上皮套,拴上腳鏈架在戴著皮手套的右手上。這段時間鷹由主人精心喂食,使它習慣主人的喂養。一段時間后,拆除鷹的眼線,鷹主人便逐漸把鷹帶到人多的地方,讓鷹適應人和獵狗等環境。最后直到把鷹放飛出去,主人仍舊可以用口令和食物讓鷹飛回自己的手上,馴鷹才可以算是基本完成。
第三階段,鷹獵。鷹獵俗稱放鷹,也可以說成是打獵,以鷹為主角,獵狗和人則配合鷹的行動來捕獲獵物。出發前鷹主人先在鷹的尾部拴上一個電子器和一根白羽毛,以防鷹追擊獵物飛遠后難以尋回。到達獵場后,首先由獵狗將山林草叢中的獵物趕出,站在視野開闊地帶的獵手此時將獵鷹放出,獵鷹會像箭一樣沖向獵物,用鷹爪狠狠抓住獵物,使獵物動彈不得,此時獵手趕到,用備好的牛肉將獵鷹的注意力引開,再將獵物從鷹爪之下取出。獵取到的獵物現在人們已經大多不食用,而是當作獵鷹的餌料備著。鷹獵是一個歡快的過程,鷹的尖嘯、獵狗的歡叫、人的笑聲往往會回蕩在山谷之中。
第四階段,放飛。在過了放鷹的季節或等鷹老了之后,納西族人一般都會將鷹放歸山林,這是一直流傳下來的規矩,既保護鷹,也能讓鷹能夠繁衍后代,同時也是為了來年捕獲新鷹做準備。放飛的傳統體現了納西族人對鷹的愛護。
1.3 納西族鷹獵的流傳故事
桑叔季,原名桑岳生,為光緒年間麗江納西族人士,他的傳奇鷹獵故事至今仍在麗江鷹獵圈廣為流傳。桑叔季從小酷愛鷹獵,成年后已經是遠近聞名的獵手,在光緒二十九年(1903),20多歲的桑叔季只身一人帶上鷹、獵犬、干糧及弩從麗江古城出發,徒步沿著石鼓、老君山經維西出麗江,翻越高黎貢山,順著瀾滄江南下,出國境,穿越緬甸、老撾、泰國、越南、柬埔寨,一直到了印度洋邊。到印度時還被當地人用槍指著,看到桑叔季帶著鷹和各種工具,才化險為夷,還被請進軍營招待所待了一段時間。據桑叔季的孫子等描述,當時桑叔季所到之處都與當地居民打成一片,當地人也對桑叔季和他的鷹充滿好奇。后來他到西貢,曾在傳教士處留住許久。他一路鷹獵游玩,一路化緣,可謂是盡興??稍诋敃r通訊不發達的年代,家里人都以為他已不在人世,在家中堂屋為他設立靈堂。當他回到麗江時,家人和鄉里朋友皆為之震驚,人人都以為奇。
桑叔季經過此番游覽,眼界大開,回麗江后他就著手繪畫了《百鷹圖》。用毛筆繪制的黑白《百鷹圖》共有288只鷹,千姿百態,十分靈動傳神,每幅圖旁邊還對鷹的習性、種類、生活地域進行了注釋。這幅《百鷹圖》成為了麗江納西族鷹獵文化的寶貴財富。
2 納西族鷹獵文化在當今面臨的問題和解決對策
今天,越來越多的麗江年輕人熱愛鷹獵活動,加入到了鷹獵活動中來,活動遍及麗江壩區及山區的村寨。鷹獵活動在大范圍傳播的同時,也產生和面臨著不少問題。
2.1 火險
秋冬至初春的這段時間是麗江非常干燥的季節,而鷹獵活動恰好也是在這段時間內進行的。一些愛好鷹獵的年輕人喜歡在山上邊打獵邊生火來燒烤,有時離開后火星沒有完全撲滅,留下了很大的山林火災隱患,有時甚至會引發森林大火,非常危險。這是麗江鷹獵活動近幾年來需要高度重視的一個問題。應加強對鷹獵活動野外用火安全的監管,進行野外用火安全的宣傳教育,對野外鷹獵人員的進山日期進行登記,嚴格落實責任到個人。在冬季等火災易發季節要提高防患意識,做到防患于未然。
2.2 野生動物保護
麗江鷹獵主要是用鷹來捕獲一些野生動物,這也帶來了一個問題,就是野生動物保護。在較早的年代鷹獵比較自由,也沒有相關的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和法律。而到了近代,由于人類的原因,野生動植物生存環境受到很大破壞,保護野生動植物的形勢刻不容緩。鷹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捕鷹、鷹獵等活動沒有相關部門允許是不合法的。但麗江在這方面還處于一個真空狀態,需要有關部門的重視。鷹獵的獵物雖然大多都不是保護動物,但是長期獵捕終究會給動植物的生態系統造成一定的破壞。所以在更好保護野生動物的前提下,如何保護和傳承好納西族的鷹獵文化值得納西族鷹獵人認真思考??梢詫椀纫恍﹦游镞M行人工飼養的嘗試,這樣可以減少對珍惜野外保護動物的傷害,使它們自然繁衍。另外鷹獵時應秉持保護珍惜動物的原則,適度鷹獵。
2.3 鷹獵方式傳承
納西族鷹獵文化包括捕鷹、馴鷹、鷹獵、放鷹等步驟,但是隨著社會變革和時代的不同,鷹獵文化傳承到當今發生了一些改變。一些年輕的獵手大多都丟掉了捕鷹、馴鷹這些技藝,他們往往追求的只是鷹獵帶來的快感。這些年輕人鷹獵方式粗放,鷹獵時往往過度捕殺,同時也不顧當地環境的承受力。還有一些年輕人則相反,他們架著獵鷹卻從來不去或者很少去鷹獵,圖的只是架著鷹的一種虛榮感,丟掉了鷹獵文化本來的韻味,也讓鷹漸漸失去了自身的野性。以上這些方式都不利于納西族的鷹獵文化在年輕一代中的更好傳承。應該對納西族的鷹獵文化,包括捕鷹、馴鷹、鷹獵、放鷹等步驟進行詳細的書面記錄,表明納西族鷹獵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尊重自然為理念,介紹納西族鷹獵文化的歷史起源,以宣傳冊的形式推廣,以便更好地傳承給下一代,讓這門古老的技藝永遠流傳。
3 納西族鷹獵文化的傳承和保護
3.1 發掘潛在旅游經濟價值
麗江是一個世界聞名的旅游城市,每年都有許多海內外游客來麗江旅游。這些游客大多都是沖著麗江優美的自然風光和民族風俗來的,并沒有多少人真正知道麗江納西族的鷹獵文化,所以麗江納西族的鷹獵文化可以作為麗江旅游的另一張名片推向世界。這樣,麗江鷹獵文化不僅可以得到推廣,也可以開發出許多潛在經濟價值。首先,可以用宣傳視頻、書籍等向外來游客宣傳麗江納西族的鷹獵文化,使他們了解納西族鷹獵文化。其次,可以開發一些關于鷹獵文化的工藝品在旅游區出售,如玩偶、掛件、刺繡等可以制作成鷹、獵人、獵狗的樣式,但一定要加入一些納西族的元素。在城區周邊山林,政府可以批準規劃一些鷹獵區域,讓企業以市場化來經營,讓人們以真實體驗的方式參與到鷹獵活動中。麗江玉龍雪山腳下有一個以鷹獵文化為主題的游樂式公園,名叫獵鷹谷,公園內有專門的獵鷹教練指導,里面放養著一些人工飼養的獵物,鷹是馴化過專門飼養著的,游客在這里可以親身體驗鷹獵帶來的刺激。這種類型的經營企業給麗江開發鷹獵文化經濟價值提供了很好的模板。以上這些方式不僅可以傳播納西族鷹獵文化,也可以開發其經濟價值,為納西族百姓拓寬致富之道,是一舉兩得之策。
3.2 積極申遺,保護、傳承納西族鷹獵文化
資料記載,目前全世界已經有16個國家的鷹獵文化被聯合國納入非物文化遺產名錄,然而中國的鷹獵文化卻始終未入選其中。我國也非常重視保護鷹獵文化,吉林的滿族鷹獵已經被列入了第三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麗江,喜愛鷹獵的人士也組成了麗江市鷹獵文化保護傳承協會,以民間的力量來保護和傳承鷹獵文化,并且協會也在積極準備納西鷹獵文化的申遺。除了民間的力量之外,政府也應該參與進來,劃撥財政資金,設立相關條令條例,參與到鷹獵文化的申遺中。一旦納西族的鷹獵文化申遺成功,鷹獵文化將會得到法律與政策保護,其在海內外的知名度將得到很大提升,鷹獵文化也將得到更高的參與熱情、關注度,這將給納西族鷹獵文化的發展帶來契機。
有了國家層面的支持與保護和自身的文化開發,納西族鷹獵文化將得到很好的傳承與保護。
3.3 保護傳承中學習外來先進技術避免被同化
麗江納西族鷹獵文化在國際上擁有一定的知名度。2014年,麗江市鷹獵文化交流協會參加了在阿聯酋阿布扎比舉行的第三屆國際友好獵鷹節。國際友好獵鷹節是全球熱愛鷹獵文化人士的聚會。這次會展中中國設了三個展館,納西族鷹獵文化就是其中一個展館。通過這次活動我們學習了國外先進技術,也向全世界展示了納西族文化、麗江鷹獵文化。在學習的同時,又應該避免被同化。外地的一些鷹獵活動漸漸影響著納西族的鷹獵文化,麗江獨有的一些鷹獵文化特色正慢慢被遺忘,馴鷹、捕鷹等技藝面臨失傳。鷹在網上就能買到,不用再去上山捕,馴鷹也不再是主人日復一日的“熬”。這些變化固然是社會進步的原因,但是納西族鷹獵文化原汁原味的傳統技藝才是它的根。發展、傳承應當積極學習中外先進的鷹獵文化及技術,但在學習的同時又要保持自己的獨特性,留住傳統技藝,避免被同化?!?/p>
參考文獻
[1]郭大烈,何志武.納西族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
[2]夫巴,張永康.麗江吉來村史[M].北京:大地出版社,2016.
[3]朝陽.納西族鷹獵[J].華夏人文地理,2002(3):10-16.
[4]趙序茅,馬鳴,武明錄,等.古老的鷹獵[J].森林與人類,2013(11):7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