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重要保證,目前在具體的語文教學實踐中,在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上還存在一些問題。在“大語文教學觀”的指導下,我們應該充分利用課程資源來改革我們的教學,樹立開發課程資源的新觀念,提高教師開發利用課程資源的能力,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以增強語文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資源;課程開發;初中語文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語文課程觀念的更新和完善,也是現代語文教育發展和教學改革深化的必然。之所以將課程資源提到重要位置,強調課程是由教科書、其他教學材料、教師與學生、教學情境、教學環境構成的一種生態系統,是因為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同時這也意味著課程觀的重大改變。
目前,農村課程資源的開發條件比不上城市,語文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水平還處在較低水平,視野狹窄,有很大局限性。新課程背景下農村語文教師應如何開發和利用教學資源呢?現結合教學經驗談談我的體會。
一、樹立開發課程資源的新觀念,提高教師開發利用課程資源的能力
開發利用中學語文課程資源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是語文教學改革的需要,也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需要。語文教師必須充分認識開發利用中學語文課程資源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主動加強對課程資源問題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澄清課程資源的概念,強化課程資源意識,提高對課程資源的認識水平,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心有活水,方能清渠,教活語文,活學語文,引導學生從不同渠道、采取多種形式學習和運用語文。走出課堂,親近自然,擁抱生活,讓人文自然、生活現象、社會話題等全面地走進語文教學,成為語文教學的資源,這樣才能真切地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
二、結合教學實際,開發以教材為中心的課堂教學資源
在新課程理念下,教材內涵已經賦予更新的內涵:它既包括教師教學用書、掛圖、卡片、圖書、報紙、雜志等“圖書教材”,也囊括電影、電視、廣播、唱片、影音、錄音機等“視聽教材”,還有多媒體課件、各種教學軟件等電子教材與網絡教材。所以說,教材應成為最豐富的課程資源中心,師生可共享這些資源。我們以人教版課文《關雎》教學為例,當學生學習古詩《關雎》時,有關詩歌及記載,關于愛情的故事、現代關于愛情演繹作品的音像簡介能夠多樣化地展現在師生面前,供師生欣賞品味,這樣就能夠充分激發學生對中華古代文化的熱愛,讓學生對我國古代詩歌作更深刻的了解,探究激發其文學情趣。
三、教師要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
新課程下倡導的學習方式注重實踐,注重能力,注重個性,有課外閱讀、調查研究、上網查詢、搜集資料、辯論賽、演講會、演課本劇、辦手抄報等靈活多樣的方式。如專題《向青春舉杯》教學中的“青春風采”詩歌朗誦會,專題《月是故鄉明》教學中的“俺家鄉好”的故鄉情等。這些形式多樣,能充分體現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實踐的學習方式,提供了豐富多樣的學習資源,不僅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使之體驗語文學習的樂趣,而且有利于發展他們各自的潛力,切實增強語文素養與能力。
四、利用一定數量的課外讀物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
1.課前五分鐘讀報。各班訂一份語文學習報。利用課前五分鐘,學生輪流讀報紙中最精彩、最吸引人的內容,既學會了從報紙中篩選信息,又從同學讀報的內容中獲取了信息。
2.推薦好文章。各班可以成立圖書角,讓學生把家中的藏書帶來共享。學校可安排一定的課時作閱讀交流,讓學生把自己讀過的好書、好文章推薦給同學。相互啟發,思維相互碰撞,閃出智慧的火花。
3.設計摘抄剪貼本,教會學生摘錄。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摘錄,并給摘錄的語段寫上心得,寫清摘錄內容的出處、摘錄的時間,并對其中精彩的語句、語段進行品析鑒賞,讓學生領悟何謂好詞好句,進行摘錄。內容五花八門,包羅萬象。摘抄剪貼,讓學生的語言和信息得到貯存,并能在寫作等實踐活動中及時提取,學以致用,起到厚積薄發之功效。
五、立足學校,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
1.從校園環境中開發課程資源。讓學生參與校園管理、設計,如讓學生設計校園環境管理廣告牌,校園美化方案,從中讓學生感受和表達美。還可利用校園花草樹木開展研究性學習,在環境整治中實施勞動教育,培養學生的實踐、學習能力。
2.利用校園文化開發課程資源。校訓、班訓、校園、班級建設蘊含著學校的辦學理念,學校開展的活動也立足于構建校園文化。如在班級布置方面,讓學生自己制定班級公約,營造出融教育性、藝術性于一體的良好氛圍,形成班級特色,從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六、挖掘以“鄉土”為特色的課外學習資源
鄉土資源主要指自然生態和文化生態方面的資源,包括地理、民風民俗、傳統文化、生產和生活經驗等。農村學校鄉土資源豐富,對鄉土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能陶冶學生的情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更好地培養學生愛自然、愛家鄉的感情。挖掘身邊的“鄉土”資源,對于農村學校不僅簡便易行、經濟實惠,而且十分必要。在農村,有著許多有趣的習俗,以此為學生課外學習的資源,獨具風味。“春節、農具節、端午包粽子、元宵節……”這些平時生活中的小事都可以成為學生作文的“習作之米”。
總的來說,課程資源是豐富的且具有開放性的,它以具體形象、生動活潑和學生能夠親自參與等特點,給學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活動,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身臨其境,在愉悅中增長知識,培養能力,陶冶情操。只要我們每一個教師增強意識,根據農村學校的實際,轉變教學觀念,勇于開拓創新,多渠道開發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我們的學生一定會拓寬語文學習的視野,提高學語文、用語文的積極性,從而在課內外的學習與運用中拓展語文課程的內涵。
參考文獻
[1]吳忠豪.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小學語文教學,2004(Z1).
[2]龔循英.挖掘語文新教材中的創新資源[J].湖南教育,2003(24).
[3]熊斌.利用課程資源,改革語文教學[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3(11).
[4]陳萍.教師應增強教學資源開發意識[J].教書育人(教師新概念),2006(9).
[5]張國生.語言教學的一種突破──“大語文教育”的思想和模式觀[J].中學語文教學,1994(1).
作者簡介:賈世湖,1970年生,甘肅省蘭州市永登縣人,現任教于永登縣上川鎮祁聯學校,研究方向為中學教育。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