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 冉令美 游婷婷
【摘 要】目的:探討骨科下肢深靜脈血栓(DVT)患者預防肺栓塞的護理方法和效果。方法:選取我院收治的90例骨科下肢DVT患者,納入時間為2017年1月~2018年12月。將其隨機分成2組:常規護理45例作為對照組,預見性護理45例作為試驗組,評定護理效果。結果:試驗組肺栓塞發生1例(2.2%),少于對照組的7例(15.6%),差異顯著(P<0.05)。試驗組護理滿意率為95.6%,高于對照組的80.0%,差異顯著(P<0.05)。結論:骨科下肢DVT患者實施預見性護理能降低肺栓塞發生風險、提高護理滿意度,值得推廣。
【關鍵詞】下肢DVT;肺栓塞;預見性護理;滿意度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nursing methods and effects of prevention of pulmonary embolism in patients with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 in orthopaedics. Methods: Ninety patients with DVT of lower limbs in orthopaedics department were enrolled from January 2017 to December 2018.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45 cases of routine nursing as control group, 45 cases of predictive nursing as experimental group, to evaluate the nursing effect. Results: Pulmonary embolism occurred in 1 case (2.2%)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less than 7 cases (15.6%)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 < 0.05).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rat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95.6%, which was higher than 80.0%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Predictive nursing can reduce the risk of pulmonary embolism and improve nursing satisfaction in patients with DVT of lower limbs in orthopaedics department, which is worthy of promotion.
Key words: DVT of lower limbs; pulmonary embolism; predictive nursing; satisfaction
【中圖分類號】 R969.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2-3783(2019)04-03-093-01
肺栓塞是栓子脫落阻塞肺動脈及分支,引起的肺循環障礙綜合征,具有發病急、致死率高的特點。相關研究顯示,骨科患者術后常見并發癥是下肢DVT,因血栓脫落容易引起肺栓塞,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通過加強護理干預,來預防肺栓塞發生,成為護理人員的工作重點。有學者研究稱[1],骨科下肢DVT患者在護理期間,護理人員采用預見性護理理念,可以降低肺栓塞發生風險,改善患者預后。為了進一步探究預防性護理的應用價值,本文選取90例患者分組對比,結果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本信息 選取我院收治的骨科下肢DVT患者90例,時間段為2017年1月~2018年12月。隨機分為2組:45例對照組中,包括男性24例(53.3%),女性21例(46.7%);年齡位于22-69歲,平均(46.5±7.3)歲;骨損傷部位:脊柱17例、股骨12例、骨盆8例、其他8例。45例試驗組中,包括男性23例(51.1%),女性22例(48.9%);年齡位于20-68歲,平均(45.9±7.7)歲;骨損傷部位:脊柱18例、股骨13例、骨盆8例、其他6例。2組基本信息無明顯差距(P>0.05),可開展比較。
1.2 納排標準依據《骨與關節損傷》[2],納入標準:(1)年齡18-70歲,確診為下肢DVT;(2)知曉本次研究,有良好的依從性。排除標準:(1)凝血功能障礙患者;(2)精神病史患者;(3)心肝腎功能不全患者等。
1.3 護理方法
1.3.1 對照組 采用常規護理,包括健康教育、生活指導、功能鍛煉等。
1.3.2 試驗組 實施預見性護理,具體如下:(1)體征監測。監測術后生命體征變化,準確記錄心率、呼吸、血壓、體溫、血糖等指標,重點觀察有無出現典型的肺栓塞征象,例如咳嗽、胸痛、呼吸困難。(2)肺栓塞風險評估。護士要和患者及家屬進行溝通,全面了解患者的臨床資料,重點是血壓、骨折程度、基礎疾病、合并癥等,評估肺栓塞發生風險。依據評估結果,制定針對性的護理方案。(3)肢體護理。術后患者一般制動處理,由于臥床時間長,導致靜脈血液回流速度減慢,易引起肺栓塞。對此,協助患者取舒適體位,必要時使用軟枕墊高下肢,或者按摩下肢肌肉,加快血液循環;鼓勵患者術后盡早開展功能鍛煉,對下肢進行被動和主動活動,保持靜脈回流。(4)穿刺護理。靜脈穿刺時,要求護士穿刺操作熟練,盡量選擇上肢粗直靜脈,確保一次穿刺成功。止血帶不宜綁扎過緊,避免同一部位多次穿刺。針對肺栓塞高危人群,可預防性靜滴肝素,改善血液粘稠度。(5)心理護理。患者在病情影響下,由于活動受限,容易出現焦慮、煩躁等負面心理。護士應該和患者主動溝通,開展健康教育,了解內心想法,并盡量滿足護理需求。必要時,可采用聽音樂、看視頻的方法,轉移患者注意力,提高臨床依從性。(6)飲食護理。在飲食方面,以低脂、低糖、高纖維素食物為主,多吃新鮮的蔬菜和水果,遵循少量多餐的原則;叮囑患者多飲水,保持大小便通暢,并指導患者學會床上排便;對于存在便秘的患者,采用藥物或灌腸方案,不可過度用力。
1.4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患者的肺栓塞發生情況,判定標準[3]:突然出現虛脫、冷汗、咳嗽、胸痛等癥狀,經心電圖、血氣分析、血栓檢查確診。(2)采用自制調查量表,評估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評估項目包括:①服務態度,②專業技能,③病房管理,④職業禮儀,共計100分。>80分為滿意,60-80分為基本滿意,<60分為不滿意。
1.5 統計學處理 將數據錄入Excel表格,統計學處理利用SPSS最新版軟件。其中,計數資料以(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代表差異顯著。
2 結果
2.1 肺栓塞發生率比較 試驗組肺栓塞發生1例,發生率為2.2%;對照組肺栓塞發生7例,發生率為15.6%。對比差異明顯(χ2=4.939,P=0.026)。
2.2 護理滿意程度比較 試驗組患者的護理滿意率為95.6%,高于對照組的80.0%,差異顯著(P<0.05)。見表1。
3 討論
肺栓塞是心肺疾病、骨折、介入手術的常見并發癥,典型癥狀表現為胸痛、咳嗽、呼吸困難,少數患者伴有惡心、抽搐、昏迷。其中,骨科手術患者由于活動受限,長期臥床容易形成DVT,因血栓脫落繼而引起肺栓塞[4]。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一套科學的護理措施預防肺栓塞發生,成為護士的關注重點,也有利于滿足患者的實際需求。
本次研究中,選取90例患者分組對比,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試驗組接受預見性護理,包括體征監測、肺栓塞風險評估、肢體護理、穿刺護理、心理護理、飲食護理等內容。結果顯示,試驗組肺栓塞發生率低于對照組(2.2%vs15.6%),護理滿意率高于對照組(95.6%vs8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和相關研究結果一致[5]。說明:相比于常規護理,預見性護理的應用價值更高。分析認為,預見性護理遵循事前控制的理念,護理方案的針對性更強,主要圍繞肺栓塞制定護理干預措施,例如監測體征變化,判斷有無肺栓塞征象;評估肺栓塞風險,繼而制定針對性的護理措施;肢體護理可以促進靜脈血液循環,避免栓子形成;穿刺護理能提高患者的舒適度,使用肝素降低血液粘稠度;心理護理可以保持積極心態,更好地配合護理工作;飲食護理可以滿足機體營養需求,增強患者的抵抗力和免疫力,為治療恢復創造有利條件。
綜上,骨科下肢DVT患者實施預見性護理能降低肺栓塞發生風險、提高護理滿意度,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郭春紅.骨科手術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護理[J].特別健康,2018,8(24):153.
[2]王亦璁.骨與關節損傷(第4版)(精)[M].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412-1413.
[3]趙靜麗.骨科患者圍手術期肺栓塞的預防及護理[J].河南醫學研究,2014,23(6):145-146.
[4]顧敏君.護理干預對下肢骨折術后并發肺栓塞的預防作用[J].心理醫生,2016,22(18):177-178.
[5]劉菲,尹小兵,李曉悅,等.骨科深靜脈血栓預防的護理研究進展[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7,33(13):1037-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