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
【摘要】朗讀在文言文教學中曾一度處于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有些教師在使用新的教學方法時忽視了這一有效的傳統方法,其主要原因是:教師關注應試教育,忽視了朗讀教學方法的使用;教師文言文素養欠缺,個人水平不高;有時教師備課疏忽,在朗讀方面沒有計劃,抑或受陳舊教育思想的影響思維固化,墨守成規;學生朗讀實踐不足,缺少應有的情感體驗;學生缺乏相應的朗讀技能,朗讀時缺乏自信。針對這些問題,本文從教師的角度出發,總結了提高教師素養的文言文朗讀教學策略:一是傳授朗讀技能,強化訓練;二是豐富朗讀形式,推陳出新。
【關鍵詞】文言文;朗讀;技能;形式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在古代的文言文教學當中,朗讀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被實踐證明是一條提高文言文教學效果行之有效的途徑。然而由于受“知識本位”和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朗讀在文言文教學當中卻一度受到了冷落。為了發揮朗讀在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我在教學當中進行了廣泛的實踐探索與研究。我發現朗讀在文言文教學中之所以會處于一個尷尬境地,其中既有教師的問題,也有學生的問題。本文總結了提高文言文朗讀教學質量的策略:一是傳授朗讀技能,強化訓練;二是豐富朗讀形式,推陳出新。
一、傳授朗讀技能,強化訓練
教師要以新課程標準對朗讀的要求為依據,對學生的文言文朗讀進行有效指導,通過傳授朗讀技能,加強訓練的形式,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培養他們的語感。在初中文言文教學中,適合學生的朗讀文言文的技巧,有字音的準確讀法、停頓的正確把握、重音的有效區分等。
(一)讀準字音
把字音讀準,有利于學生實現正確、流利地朗讀文言文這一教學目標。如果讀不準字音,學生又怎么能通順地朗讀文言文,進而深刻地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呢?也就是說,讀準字音是朗讀的前提條件。把字音讀準是對初中生進行文言文朗讀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對學生來說并不難。經過小學階段的文言文學習以后,學生們已經發現可以通過工具書和教材中的注釋來讀準字音。如在教授《陳涉世家》一課時,在讀到“陳勝王”時,有的學生把“王”讀成了wáng,這時教師就應該引導學生糾正這個字的讀音,因為讀音不同,它的詞性會有相應的變化,當“王”讀四聲wàng時,這個字在句子中做動詞用,是“為王”的意思;如果讀成二聲wáng,這個詞就變成了名詞詞性,意思也就不一樣了。所以讀準字音雖然簡單,但教師也不能掉以輕心,因此教師要重視字音正確與否的朗讀指導。
(二)正確把握停頓
在新課程標準要求的“讀得正確”的這一要求下,教師應該教會學生如何“停頓”,正確“停頓”是讀懂文言文大意的先決條件。教師要教會學生把握文言文停頓的原則,一是讓學生知道根據句意可以有效劃分“停頓”;二是可以從句子結構及其成分出發來劃分“停頓”。《曹劌論戰》中有這樣一句:“可以一戰。”在古代漢語中,“可以”是“可”和“以”兩個詞,并不是現代漢語中的“可以”一詞。由于很多同學都將“可以一戰”做出“可以/一戰”這樣的停頓劃分,因此我們有必要讓學生從句意的角度進行朗讀指導,從而使他們掌握“可/以一戰”才是其正確的停頓方法。又如在教授《出師表》一課,對于諸如“先帝不以臣卑鄙”“親賢臣,遠小人”“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蓋追先帝之殊遇”“今天下三分”等,則可以從句子結構及其成分出發來劃分“停頓”。如“先帝/不以臣卑鄙”,是按照主語與謂語之間可停頓的原則進行的劃分;“親/賢臣,遠/小人”“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蓋/追先帝之殊遇”“今/天下三分”,這些劃分方法分別是按照動賓間可停頓、轉折連詞之前可停頓、介賓短語之前可停頓、前面有“夫、蓋、其、故”等詞語引領時,在這些語氣詞后可停頓、提前狀語之后可停頓等方法來劃分的。教會了學生這些方法,在朗讀文言文時學生將能夠做到正確停頓,從而為正確、流利地朗讀和準確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區分重音
在朗讀時,把某些字或詞語進行重讀,可以強調或凸顯某種感情色情,從而加強對文章思想內容的理解,因此我們應該重視重音的朗讀指導。如在教授《陋室銘》時,在讀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文章所表達的主旨來尋找“文眼”,然后找出應該重讀的詞語。學生發現要是想表達陋室因為劉禹錫的高尚情操而并不簡陋這一主旨時,就得重讀其中的“德馨”二字。又如在教授《桃花源記》時,讀到“漁人甚異之”時,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其中的關鍵字“異”,從而使學生認識到,重讀“異”字可以深化對文本的理解。當然,重音并不是固定不變的,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根據自己想要突出的思想感情來調整重讀位置,不能局限在某一個字或詞上。
對于讀出情感的朗讀指導,鑒于研究者已經有了許多相關研究成果,本文不再贅述。
二、豐富朗讀形式,推陳出新
傳統的師范讀生跟讀的方式太過單調,多次反復使用,學生很容易產生枯燥乏味的感覺。因此教師應該根據文言文的特點,采取豐富多彩的朗讀形式,以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一)分角色朗讀
有很多文言文都適合分角色朗讀,如《鄒忌諷齊王納諫》《孫權勸學》《莊子故事兩則》《曹劌論戰》等都是不錯的分角色朗讀的素材。在分角色朗讀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選擇自己所想扮演的角色。在朗讀之前,教師可以針對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這一問題,組織學生先分小組討論。通過小組討論,學生了解了每個人物的特點,并通過討論的過程體會到了人物的復雜情感,從而為他們分角色朗讀及深刻體悟文章的內涵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如在討論中,學生發現扮演鄒忌的妻子的同學應該在朗讀時讀出作為妻子的自豪感,扮演鄒忌的妾的同學應該朗讀出這個人物所傳達出的畏懼之感,扮演鄒忌的客人的同學應該讀出客人的巴結諂媚。因此通過分角色朗讀,可以深化學生對文中人物性格特點的認識,從而為正確理解人物形象創造條件。
(二)演讀
演讀對學生的要求是很高的,在演讀之前師生要對文本進行研讀,使朗讀者首先掌握文言字詞基礎知識。接下來,教師要引導學生進入演讀的情境,從而親身體會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如在學習《送東陽馬生序》時,為了體會宋濂對馬生的期盼和教導之情,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演讀。演讀中,學生要從宋濂長輩的角度,用合適的語調教導晚輩。因此我們發現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用緩慢的語氣朗讀全文,以此感受到了長輩對晚輩的期盼之情。
在文言文教學當中,正確教學方法的使用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朗讀本是提高文言文教學效果的重要方法,但由于受“知識本位”、應試教育等陳舊教育思想的影響,使朗讀這一有效的教學方法出現了被擱置的現象。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在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本位的文言文教學當中,我們要努力發揮朗讀在文言文教學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激發他們學習文言文的興趣,為他們的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本文從教師的角度出發,總結了提高教師素養的文言文朗讀教學策略:一是傳授朗讀技能,強化訓練;二是豐富朗讀形式,推陳出新。
參考文獻
[1]陳英.淺析如何優化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J].學周刊,2019(3).
[2]張倩.談語感教學在文言文中的意義和方法[J].才智,2018(32).
[3]方芳.“言”“文”共生 演繹精彩——提高初中文言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10).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