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瑤 王曉燕
【摘 要】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對茶產業的重視,在現階段茶產業是扶貧攻堅重要的戰略選擇。三都縣特殊的喀斯特地貌條件,發展茶產業無疑是一個最佳選擇。本文闡述了三都縣茶產業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促進三都縣茶產業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三都縣;茶產業;問題;對策
三都是全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位于貴州省東南部,地處“月亮山、雷公山”腹地,是水族人民的政治、經濟、文化活動中心,素有“像鳳凰一樣美麗的地方”之美譽。屬珠江流域都柳江上游和樟江支流地區,森林覆蓋率達65%。全縣總面積2400平方公里,轄6鎮1街道,戶籍人口為37.10萬。三都處于貴州省茶葉發展的變頁巖最適宜區,具有高原土壤分布的特殊性,土壤以黃紅壤、紅壤為主,PH值在4.5到6之間,海拔400-1400米,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6-17℃,年均降雨量1400毫米,全年日照時數1100小時左右,屬典型的低緯度、高海拔、寡日照、無污染區域,非常適宜茶葉生長。適宜種植茶的區域基本無工業企業,更無污染企業;農業仍保持傳統的生產方式,較少使用農用化學物質,山區自然形成的生態環境與天然隔離條件,為三都發展高效生態茶產業提供了優越的環境。
一、三都縣茶產業的發展情況
(一)三都縣茶產業早期發展情況
茶產業的發展是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最早出現茶葉種植在合江社區、豐樂社區、都江鎮。起初由農民自行種植,種植的品種較為單一,涉茶農戶較少,無炒青初制點,農戶多以采摘的青茶直接售賣為主,并未形成產前、產中、產后的產業鏈,較為散亂。直至二十一世紀初期,茶葉種植面積、區域逐漸擴大,2008年三都縣茶園面積僅有1.2萬畝,2014年全縣茶葉種植面積達9萬畝,6年內新增茶葉種植面積7.8萬畝,約增長了6倍。在2008年成立了三都縣第一家合作社——老王山農民茶葉專業合作社,自2011年開始,縣內逐漸成立茶葉專業合作社和引進企業。以“三個建設年”活動為契機,以“都勻毛尖茶”為龍頭,以增收為目標,堅持因地制宜,加快茶產業結構調整,三都縣茶產業開始形成,且發展勢頭良好。
(二)當前三都縣茶產業發展情況
1.茶樹種植面積、產量及產值的現狀。近年來,三都縣依托生態資源與地理區位的優勢,緊緊圍繞“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產品多元化、茶旅一體化”發展思路,整合優勢資源,強化龍頭企業帶動效應,瞄準產業扶貧大方向,迅速將茶產業打造成全縣后發趕超的山地特色農業主要產業之一。根據貴州省持續、高效推進茶產業發展的形勢,以及國家政策的支持,三都縣茶產業發展迅速。2015年全縣茶園面積為9萬畝,至2018年三都縣茶園種植面積已達17萬畝,投產面積7.28萬畝,計劃生產干茶1800噸,茶葉產值約2.8億元,種茶農戶2萬余戶,涉茶農戶達8.3萬人,其中覆蓋貧困戶數2500余戶,覆蓋貧困人數10500余人。茶園主要分布在大河鎮、都江鎮、九阡鎮、中和鎮、三合街道等鎮(街道)40個村。其中中和鎮種植茶葉0.49萬畝,三合鎮種植茶葉0.55萬畝,九阡鎮種植茶葉4.9萬畝,都江鎮種植茶葉3.6萬畝,大河鎮種植茶葉7.36萬畝。目前,三都縣茶園栽培的茶樹品種主要有:都勻毛尖中小葉種、福鼎大白茶種、三都白茶(安吉引種品種)、貴定鳥王種、福云六號等。
2.茶企業及茶葉品牌建設的現狀。全縣共有14家茶企業,茶葉專業合作社22個,茶葉協會1個,具有一定規模的炒青綠茶初制點86個。其中,三都縣名貴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三都縣豐樂茶業有限責任公司等兩家企業分別被評為省、州級龍頭企業,涼山農民茶葉專業合作社被評為州級合作社,現已有兩家茶葉公司獲得茶葉有機轉換證及sc證。積極拓寬銷售渠道,利用各種博覽會、展銷會、推介會等平臺大力宣傳三都自有茶葉品牌,包括三都縣名貴農業投資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云雪茗”牌茶葉、三都縣豐樂茶業有限公司生產的“鳳王山”牌茶葉、三都水鄉茶葉公司生產的“崢峰嶺”牌茶葉、三都縣豐樂鎮老王山茶葉合作社生產的“老王山毛峰”牌茶葉等,穩步推進自有品牌建設。
3.茶企的經營模式。一是“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利益聯結共贏模式。生產、加工、銷售以公司為主,合作社為輔,合作社、農戶提供茶園管護、茶青采摘等服務,實現企業與貧困戶利益機制的完美結合。該模式有效推進茶葉產業規模化發展,通過茶葉基地建設,既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又讓農民學到了加工、管理技術。二是“合作社+基地+農戶”。專業合作社是農民在自愿的基礎之上組織起來的,共同出資出力,以土地形式參與入股,共同管理茶園基地,可將分散的、弱小的茶葉種植戶組織起來,形成規模生產,可增強適應千變萬化市場的能力。這兩種合作帶動方式的靈活有效,較快地推進了基地建設,加工原料有了保障,產品穩步進入市場,公司健康發展,使當地貧困農戶及廣大農戶有了一項可持續、不離土、不離鄉的綠色收入支柱產業。
4.營銷渠道和宣傳方式。在營銷方面,三都縣各茶企業及合作社都有各自的銷售渠道及方式,主要依托物聯網、互聯網、大數據等先進技術,根據貴州省政府提倡的黔貨出山、電商推廣、為茶葉線上線下謀求出路。各企業也通過自制的官方網頁進行宣傳及推廣,提高品牌知名度。
5.銷售情況。三都縣茶葉除了供應省內需求外,80%以上的茶葉主要銷往省外的市場。甜茶產品除內銷外,部分產品出口銷往歐洲、日本及港澳臺地區;綠茶產品主要為毛尖茶,主要銷往都勻、貴陽及福建、廣西、浙江等省市。至2017年銷售收入共計2億元,2018年銷售收入2.5億元。隨著茶產業的逐步壯大,三都縣茶葉銷售渠道、網絡將逐步完善,逐漸走上產業化道路。
二、三都縣茶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茶園生產基礎條件差
良好的基礎設施是推動茶產業發展的必備條件,如基礎設施做不好,茶產業就很難得到發展,在茶園的管理上也相對困難。三都縣茶產業是后發特色產業,近年才開始產業化規劃,起步晚、發展慢,茶園基礎設施條件較差,在水、電、路等配套設施方面尚未得到完善,硬件設施較落后,不利于標準化生產。各茶廠規模小,機器價格昂貴成本高,因此機械化水平較低,無法實現機械化采摘和標準化要求。由于缺乏專業管理組織,管理較散亂,茶園實行標準化管理相對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