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新波 王羽倬 劉川東 陳宬 李珂玥
【摘 要】基于對處于創新三階段(不穩定階段、過渡階段、穩定階段)的企業的數百份問卷調查,通過α系數檢驗和KMO檢驗,利用回歸分析,探討了市場的市場人員因素、市場環境因素,政府的稅收優惠政策、創新環境政策對企業的四項創新能力(實施實現能力、創新決策能力、信息詮釋能力、變異感知能力)的影響。研究表明,在不穩定階段,創新環境政策和市場的市場人員因素、市場環境因素對企業創新影響較大;在過渡階段,稅收優惠政策和市場人員因素對企業創新影響較大;在穩定階段,創新環境政策和市場環境因素對企業創新影響較大。為學者研究企業創新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對政府促進企業創新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雙元機制;A-U創新過程;東北民營企業創新;激勵機制
一、引言
東北是我國的傳統的重工業基地,為新中國的建設做出過歷史性貢獻{1},但近年來卻陷入了發展的泥淖,經濟增長多年處于全國末尾,為什么會呈現這種現狀,公認的原因之一是東北民營企業發展的不足與落后,由于歷史上諸多原因匯集,東北老工業基地國有經濟一統天下,民營經濟發展起步晚、規模小,與發達地區相比明顯處于落后狀態,同時創新能力存在著很大的不足[2],2012年以來,東北地區經濟增速出現較大回落,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增大[3],這引起了國家的極大關注與支持,黨中央、國務院實施了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旨在實現東北老工業基地再振興[4]。實現東北經濟的振興,關鍵在于東北民營企業的快速發展和民營經濟的騰飛[5],而民營企業的發展的關鍵又在于企業的創新,只有創新才能提高東北民營企業的競爭力,促進民營企業的持續發展壯大。
傳統的研究往往將政府和市場完全分割開來,只單獨地研究政府或者市場中對企業創新的的激勵因素,但政府和市場的激勵因素之間往往存在著相關關系,并沒有完全分割開來,往往起著協同作用 [6],而且將政府與市場分割開來,也無法比較政府和市場對企業創新的影響,另外,以往的學者研究對企業創新的影響往往對企業不加區分,把得出的結論往所有的企業上面套,但從Abernathy研究我們知道,企業的創新過程分為不穩定階段、過渡階段和穩定階段[7],不同階段的企業適用于不同的激勵因素,為了彌補以往研究在這兩點上面的不足,本文把企業的創新階段分為以上三個階段,研究市場和政府的激勵因素對不同階段企業創新的激勵作用,希望為東北不同創新階段上的民營企業的創新發展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持
二、研究回顧
(一)政府和市場對企業創新能力的激勵因素及效果
1.市場的激勵因素及效果
朱恒鵬使用國內10個省市800余家民營企業的調查數據得出民營企業擁有一定的市場力量有助于企業創新強度的提高和自主創新比例的增加[8],說明市場對企業創新有著正向的激勵作用;陳爽英等人指出民營企業家銀行關系資本、協會關系資本均對民營企業研發投資傾向有顯著的積極影響,且協會關系資本對研發投資強度有顯著促進作用[9],市場因素中合作伙伴關系有利于企業的創新;李春濤、宋敏指出對CEO的薪酬激勵能促進企業進行創新[10],證明市場因素中的內部激勵制度能促進企業的創新;Megersa Debela Daksa等人指出對企業人員的在職培訓有助于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11][12],證明市場中高素質的人才對企業的創新有正向激勵作用;
2.政府的激勵因素及效果
江靜指出政府對內資企業研發活動的直接補貼政策顯著提高了內資企業的研發強度。稅收優惠政策對港澳臺投資企業的創新活動增加有著較強的促進作用[13];余明桂等人指出政策能夠通過信貸、稅收、政府補貼和市場競爭機制促進重點鼓勵行業中企業的技術創新,尤其是民營企業的技術創新[14]; Jerzy Baruk指出創新政策的支持對企業從創新能力有明顯的提升[15]。
(二)U創新過程模型
美國哈佛大學的阿伯納西(N.Abernathy)[7]和麻省理工學院的厄持拜克(Jame M.Utterback)[16]通過對以產品創新為主的持續創新過程進行研究,發現企業的創新程度取決于企業和產業的成長階段。他們把產品創新、工藝創新及產業組織的演化劃分為三個階段:即不穩定階段、過渡階段和穩定階段,并與產品生命周期(PLC)聯系起來,提出了描述以產品創新為中心的產業創新分布形式的A—U創新過程。
三、研究設計
(一)變量選擇
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萬東華等人[17]以及原鵬飛等人[18]的研究我們將政府對企業創新能力的影響因素歸為稅收優惠政策、創新環境政策兩類,市場對企業創新能力的影響歸為市場人員因素、市場環境因素兩類;根據張軍等人[19]的研究將企業創新能力分為實施實現能力、創新決策能力、信息詮釋能力、變異感知能力4個因素;根據N.Abernath[7]和Jame M.Utterback[16]等人的研究將企業的創新分為不穩定階段、過渡階段、穩定階段三個階段。
(二)變量的衡量
為了保證本研究所用測量工具的信度和效度,我們所采用的量表盡量都是國內外已有文獻使用過的量表,然后根據本研究的實際需要通過咨詢業內的專家學者稍加修改。在問卷正式確定之前我們先對部分企業進行了預調查,來評估問卷題項的恰當性以及用詞的準確性,根據預試者的反饋和建議對問卷進行了修改。衡量企業創新的量表包括實施實現能力、創新決策能力、信息詮釋能力、變異感知能力4個因素,15個題項;政府對企業創新能力的影響的量表包括稅收優惠政策、創新環境政策兩個因素,9個題項;市場對企業創新力的影響的量表包括市場人員因素、市場環境因素兩個因素,8個題項;
(三)模型設計
本文以政府和市場對企業創新能力的影響因素作為x軸,以企業創新的三個階段作為y軸,以企業創新能力作為z軸,建立了如下三維坐標系:
(四)研究樣本
根據問卷星網站的樣本服務功能,將問卷上傳到網站上,由網站專業管理人員與知識聯盟企業的人員聯絡并負責問卷填答。相比傳統的郵寄或傳真調研,在線調研的優點包括更低的成本、更廣泛的調研范圍、更少的分布偏差以及更快速的答復[20]。共發出問卷127份,回收問卷127份,有效問卷127份。調查時間為2018年11~12月。問卷回答者為公司中高層的占有55.91%,這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問卷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量表信度檢驗結果
(五)樣本的信度
一致性指數較高才能保證變量的測度符合 信度要求。本研究以 Cronbachs α 系數來檢 驗變量的信度。Cronbachs α在0.6以上,表示量表信度可接受;若 Cronbachs α在0.7以 上,表示具有高信度。本文所用量表的信度檢 驗結果(見表)。各變量的Cronbachs α 都在 0.6以上,且稅收優惠政策在0.7以上,表明各量表具有很高的信度。
四、市場人員為什么為0.5
在效度檢驗方面,本文所使用的大部分量表來自文獻的成熟量表,通過咨詢相關領域的專家、預調研修正量表的部分內容,因此,問卷具有很好的內容效度,符合結構效度的要求。
(一)因子分析檢測
KMO(Kaiser-Meyer-Olkin)檢驗統計量是用于比較變量間簡單相關系數和偏相關系數的指標。主要應用于多元統計的因子分析。當KMO值大于0.6可以做因子分析,0.7~0.8適合做因子分析,0.8~0.9很適合做因子分析,大于0.9非常適合做因子分析,檢驗結果如表所示,各個變量的KMO值都在0.6以上,且稅收優惠政策的KMO值在0.8以上,說明適合做因子分析。
KMO檢驗結果
五、研究結果
如表所示,B代表回歸系數, T值是對回歸系數的t檢驗的結果,絕對值越大,sig就越小, sig代表t檢驗的顯著性, sig<0.05一般被認為是系數檢驗顯著,即有95%的把握結論正確。也常有將90%作為對回歸系數的檢驗,這時sig<0.1即可認為是顯著了,但對回歸系數結論的準確性也就下降到90%了。
六、結論與討論
(一)結論
從回歸的結果我們可以看出企業創新的三階段中政府和市場的激勵因素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甚至相反,例如稅收優惠政策、市場人員因素在不穩定階段的回歸系數為負,而在過渡階段為正。而且不同階段主要的激勵因素也不完全相同,在不穩定階段,創新環境政策和市場的市場人員因素、市場環境因素起著較大的作用;在過渡階段,稅收優惠政策和市場人員因素起著較大的作用;在穩定階段,創新環境政策和市場環境因素起著較大的作用。因此在企業創新的不同階段,政府應該注重實施相應起較大作用的政策,使得政策對企業創新能力的影響能發揮最大的作用,同時政府也應該積極引導市場,使得市場在企業創新的不同階段發揮著最大的作用。
理論意義:本文的研究方向與以往學者的研究方向較為不同,將企業的創新分為了三個階段,能征對性地對不同階段的企業分別討論,使得結論更具可行性,同時將政府和市場對企業的影響拿到一起來比較,探討了不同階段市場和政府的影響的區別,得出不同階段政府和市場重要性的不同。
實際意義:為政府促進不同階段的企業創新提供了理論支持,使得政策的制定更加具有征對性,發揮政策最大的效用,同時也為政府引導市場促進企業創新提供了理論支持
(二)討論
由于不穩定階段回收的問卷比例過少,導致不穩定階段回歸的結果準確度不夠高;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企業的創新階段也隨著而發展,但由于沒有其他理論支持,本文只討論了三階段的企業創新;此外,本文只討論了政府和市場對企業創新的激勵因素,而沒有考慮其他因素對企業創新的影響,例如文化因素等,如果企業所處的環境具有很高的創新的氛圍,企業本身可能也更加具有創新精神,而這些因素可能也對企業的創新起著重要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閆貴壯.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中的民營經濟發展[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4(23):48-49.
2.宮劍,李政.東北老工業基地民營企業發展現狀與困境解析[J].工業技術經濟,2007(10):19-22.
3.張占斌.經濟新常態下的“新東北現象”辨析[J].人民論壇,2015(24):14-17.
4.鄭文范,孫家成.論創新驅動與東北老工業基地再振興[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4,31(24):41-44.
5.陳順,李誠固.東北地區民營經濟發展戰略及地域組織形式研究[J].經濟地理,2005(05):685-689.
6.胡寧生.國家治理現代化:政府、市場和社會新型協同互動[J].南京社會科學,2014(01):80-86+106.
7.Abernathy,William J.and Utterback,James M.Patterns in Industrial Innovation,Technology Review,June- July,1978.
8.朱恒鵬.企業規模、市場力量與民營企業創新行為[J].世界經濟,2006(12):41-52+96.
9.陳爽英,井潤田,龍小寧,邵云飛.民營企業家社會關系資本對研發投資決策影響的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10(01):88-97.
10.李春濤,宋敏.中國制造業企業的創新活動:所有制和CEO激勵的作用[J].經濟研究,2010,45(05):55-67.
11.Journal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2018,Vol.7(1),pp.1-19
12.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Education,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EMEHSS 2018)
13.江靜.公共政策對企業創新支持的績效——基于直接補貼與稅收優惠的比較分析[J].科研管理,2011,32(04):1-8+50.
14.余明桂,范蕊,鐘慧潔.中國產業政策與企業技術創新[J].中國工業經濟,2016(12):5-22.
15.erzy Baruk. Selected aspects of the innovation policy of enterprises operating in the member states of the European Union[J]. Marketing of Scientific and Research Organizations,2018,28(2).
16.Utterback,James M.and Abernathy,William J.A Dynamics Model of Products and Process Innovation,Omega,1975.
17."2014年全國企業創新調查資料開發"課題組,萬東華,周晶.政策對企業創新的影響分析——2014年全國企業創新調查資料開發系列分析報告之三[J].調研世界,2017(01):4-10.
18."2014年全國企業創新調查資料開發"課題組,萬東華,原鵬飛,石慶焱.我國高技術企業創新狀況分析——2014年全國企業創新調查資料開發系列分析報告之六[J].調研世界,2017(04):11-17.
19.張軍,許慶瑞,張素平.企業創新能力內涵、結構與測量——基于管理認知與行為導向視角[J].管理工程學報,2014,28(03):1-10.
20.SIMSEK Z, VEIGA J. A primer on Internet Organizational Survey s[J] .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Methods , 2001,4(3):218~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