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乙蘭
【摘 要】在基于數據可獲得性的基礎上選取了我國31個主要省會城市作為樣本,利用IPAT模型的STIRPAT擴展模型對所選取的國家和地區城鎮化水平與可吸入顆粒物PM10污染水平進行實證分析。結果顯示:城鎮化發展水平與可吸入顆粒物PM10污染水平卻呈現正相關關系。
【關鍵詞】城鎮化;PM10;倒U型曲線
城鎮化作為一個國家或者經濟體走向發達的必經過程,在近些年已經達成了共識。2011年,我國城鎮化水平突破50%,并在未來的二十年中,我國的城鎮化發展將繼續保持高速,到2020年,城鎮化水平將達到60%。隨著城鎮化的進一步推進,對于城鎮化發展與空氣質量的關系在國外很早就有學者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在國內由于城鎮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對于兩者關系的研究也逐漸增多。本文選取了我國31個主要省會城市城市化水平與PM10污染水平也進行了檢驗,試圖在找出城鎮化發展與空氣污染復雜關系的同時也對上述理論進行驗證。
一、城鎮化發展與空氣污染相關文獻綜述
在關于城鎮化發展和空氣污染水平的研究中對于兩者的關系出現了很多不同的結論。一些學者認為隨著城鎮化的發展,空氣質量會有階段性的變化,先惡化再恢復,并認為中國現在隨著城鎮化的發展處于空氣污染的上升期。然而,也有有學者認為一般情況下隨著城鎮化的發展不會導致空氣質量水平的降低。
任春燕等(2005)在對西北地區城鎮化與空氣質量水平的研究中發現西北地區各省會城市空氣中總懸浮顆粒和降塵量都超過標準,并且二者的污染都處于較高的污染水平[5]。蔣洪強、張靜(2012)在其研究中指出:我國城市化每增長 1 個百分點帶來的城鎮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加 11 億噸,城鎮生活化學需氧產生量和排放量增加分別為 79.6 和 3 萬噸, 城鎮生活 NH3-N 產生量和排放量增加分別為 6.7 和 1 萬噸,城鎮NOx排放量增加 19.5 萬噸[6]。王青松、袁學良等(2013)用PSR和BSC模型在對山東省2005年至2009年城鎮化發展水平與空氣質量的要素成分分析中發現:城鎮化水平和空氣環境質量同時具有向上性,即城鎮化水平的提高會同時帶來空氣質量的提高。
二、模型選取與實證分析
(一)模型與變量的選取
在研究人類經濟活動對環境影響的模型中以Ehrlich和Holdren(1971)提出的IPAT模型的運用最為廣泛。在后來的研究中,Dietz和Rosa(1997)通過對IPAT模型的重新定義得到了IPAT模型的擴展模型STIRPAT,即Ii=aPibAicTidui 。在式中,a是常數項,b、c、d分別是A、P、T的參數,u為干擾項,i代表測量單位。
經過對模型的變量設定得到以下用于數據分析模型:
lnPM10it=a0+a1lnPit+a2lnAit+a3lnTit+a4lnURBit+uit (1)
由于選取的130個樣本國家和地區城鎮化與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巨大的差異,城鎮化與PM10污染水平兩者極有可能表現出非線性關系,為了驗證這種非線性關系是否存在,本文在模型(1)的基礎上加入了城鎮化的平方項得到了新的檢驗模型:
lnPM10it=a0+a1lnPit+a2lnAit+lnTit+a4lnURBit+a5(lnURB)2+uit (2)
(二)模型所涉及變量的定義
PM10即空氣中直徑小10毫米的顆粒物,又稱可吸入顆粒物或者飄塵。P表示的是人口指標。文中選取了所測量國家和地區的城鎮總人口來表示P,測量單位為個人。A表示人均GDP水平,技術水平為T。GDP單位能源消耗是指平均每千克石油當量的能源消耗所產生的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GDP。URB代表城鎮化水平,即所測量國家或地區的城鎮人口數與地區人口總數之比。
三、國內主要城市城市化水平對PM10濃度影響分析
對于空氣中可吸入顆粒物的監測,我國從很早就已經開始,在國家環??偩?996年頒布修訂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1996)》中就已經將飄塵改稱為可吸入顆粒物,作為正式大氣環境質量標準。在數據可獲得性的基礎上,本文選取了國內主要省會城市以及四個直轄市2004-2016年的數據利用模型(1)進行了平衡面板分析。所有國內主要城市數據均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城市統計年鑒》和各省統計年鑒,其模型變量定義均不變。
從分析結果可以得到,對于全國主要城市、東部地區和中部地區,城鎮化水平和PM10的污染濃度呈現正相關,西部地區雖然在二者關系上出現了負相關,但是其估算系數沒有能通過顯著性檢驗。中部地區城市化發展水平對于PM10污染濃度的影響要大于東部地區,但是這兩個地區其影響效應都低于全國整體水平。
四、結論
本文利用面板數據選取了我國31個主要省會城市數據進行了計量檢驗,得到了以下結論。
第一,就選取的我國31個主要省會城市數據而言,城鎮化發展與PM10污染濃度表現出負相關,并且二者之間存在倒U型關系。
第二,通過計量檢驗,發現在城鎮化發展和PM10污染之間存在著倒U型關系,說明城鎮化發展最終會促使相應空氣污染問題得以緩解,這也直接肯定了生態現代化理論所表明的觀點。
第三,從計量分析結果中還發現,人均GDP水平和人均能源消耗對PM10污染的影響也頗大,人均GDP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人們的能源消耗結構,在相對高的GDP水平下,更多的清潔能源會被采用,由于清潔能源與傳統能源相比有更高的能源轉換率,所以能源消耗總量也會隨之下降,從而降低空氣中PM10的污染濃度。
總之,進一步的加快城鎮化建設,并且在加快建設的同時提高人均GDP水平、改變能源消耗結構、降低能源使用總量將會在很大程度上減輕空氣中可吸入顆粒物PM10的污染。
【參考文獻】
[1] 簡新華,黃錕. 中國城鎮化水平和速度的實證分析與前景預測[J].經濟研究.
[2] 任春艷. 西北地區城市化與空氣質量變化關系研究[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3] 蔣洪強,張靜. 中國快速城鎮化的邊際環境污染效應變化實證分析[J]. 生態環境學報..
[4] Wang qingsong, Yuan xueliang. Key evaluation framework for the impacts of urbanization on air environment – A case study. Ecological Indicators[J].2013(24):266-272.
[5] 王紅,齊建國.PM2.5高排放與治理的技術經濟思考[J].經濟縱橫,2013(4).
[6] 張學剛. 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理論批評綜論[J]. 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