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
【摘 要】本文論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人文性在高等教育應用型轉型以及諸多非馬克思主義、反馬克思主義思潮的擠壓下日漸流失,背離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屬性和本質,認為要明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人文基點,闡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人文旨趣,提出堅持科技和人文并重、實施知識性教學向智慧性教學轉化、進行全人教育等路徑,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人文性。
【關鍵詞】高校?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 人文性? 人文基點? 人文旨趣? 路徑? 智慧性教學? 知識性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2C-0049-03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宣傳黨和國家各項路線方針政策,幫助大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方法以及培育大學生具有共產主義信仰的重要途徑。但是,隨著科學技術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廣泛應用以及應用型高等教育態勢的迅猛發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受到極大擠壓,人文旨蘊日漸流失。這必然會導致大學校園充斥各種非馬克思主義、反馬克思主義思潮,衍生各類兇殘現象以及叢林主義蔓延。因此,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人文旨蘊為鏡鑒,明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人文旨蘊,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應有之義和提升之道。
一、人文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基點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性質和使命,決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理工農醫等學科的教學存在截然的差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向大學生灌輸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途徑,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必須緊緊圍繞人的意識領域進行,始終將人意識的轉變以及提升作為教學的基點。然而,人作為本質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總和的存在物,其意識領域必然烙印或者殘留人發展軌跡進程所形成的各種觀念。因此,大學生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必然對教材內容以及講授內容存在“理論污染觀察”的現象,先在性的觀念會對思想政治課教學內容或顯或隱地起著正向或負向的效應。大學生雖作為自然性的成年人,其思想道德、意識形態、人格素養、審美情趣等依然存在可塑性。這就需要高等教育在傳授其應用性技能的同時,務必關注和培育其意識領域的人文性,而不能以應用型技能的培養和進步以漠視思想政治教育為代價,致使高等教育退化為追求獲取物質而鄙賤人文培育的功利性行為,人的生命力量亦淪陷入愚鈍的物質力量的泥潭。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必須直面應用型教育浪潮所形成的窘境,將飽滿的人文性教育置為教學的基點,為人的本質力量發展拓展空間。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在本質上就是要幫助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方法,引導學生形成無產階級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明確中國共產黨在追求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偉大征程中的歷史方位和作用,樹立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但是,高校師生生存和發展時空的多元性以及復雜性,必然導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面臨多元性以及復雜性的異化思潮的挑戰,其外顯主要為歷史虛無主義、拜金主義、狹隘民族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憲政主義”、“普世價值”等,這種跟思想政治理論課本質截然對立的異化,腐蝕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體、客體以及評價標準。此類林林總總非馬克思主義或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潮或隱或顯地阻抗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致使高校大學生在意識領域衍生諸多重分數輕德行、重技藝輕思想、重實用輕素養等異化現象。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一個民族要想在精神方面更自由地發展,就不應該再當自己的肉體需要的奴隸,不應該再當自己的肉體的奴仆。因此,他們首先必須有能夠進行精神創造和精神享受的時間?!币虼?,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就迫切需要審視應用型高等教育轉型態勢中教育的終極問題,即高等教育如何理順培養勞動者的技藝與人文素養的邏輯次序。毋庸置疑,高等教育必須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人才,但如果將技能或技藝的培養和訓練置于首位,忽視對人的精神滋養、品格塑造以及德魂熏陶,那就背離了高等教育的初衷。因此,必須彰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人文旨趣,消除人異化的各種可能,方能培養出技藝或技能與德魂并駕齊驅的社會勞動者。
高等教育是培養人才和向社會輸送合格勞動者的母機,因此將大學生培養成為具有一定技能以適應社會工作需要,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職責。恩格斯指出,“人來源于動物界這一事實已經決定人永遠不能完全擺脫獸性”,人必然要依仗謀生技藝以滿足人的自然性。但是,人作為社會成員,在本質上是社會實踐活動中的一切社會關系的集結體,決定人的生存和發展絕不能僅憑借于謀生的技能或技藝,而是應該清醒地明確人為何存活于世、為何勞動于世、如何了卻此生等涉及生命價值的旨趣,否則人就只是茍活于世的生物體。因為隨著生產力以及科學技術發展,經濟發展呈現多元化趨勢,人的擇業亦隨著呈現多元態勢、人們獲取生活資料的方式亦呈現多向性,以培養學生具有一技之長的應用型高等教育轉向與此種多元性變化態勢必然不相匹配。為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務必秉持人文教育理念,明確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培養學生高尚人格、塑造學生崇高道德、養成學生良好行為、形成學生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的屬性和使命,始終堅持教育是促使人自由全面發展必經之路的理念,將人文精神和自然科學各學科的人文屬性融匯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彰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魅力,克服高等教育人文缺位的弊端。
二、人文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旨趣
教育的階級性決定了教育務必要明確為什么培養人、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這是教育的本質屬性。高等教育承擔著為社會輸送合格勞動者和建設者的重任,在維護國家和民族安全、促進社會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是隨著國家之間角逐日趨激烈,各國都競相招獵能促進本國發展的專業人才,招獵人才的方式已經由傳統的金錢、職位、房子、發展前景等傳統性方式,轉變為以完善制度、濃郁人文、先進意識、時尚和舒適生活等裹挾特定意識形態的時代性方式。大學生的著裝、言行方式、消費觀念、個人追求等映射這種裹挾特定意識形態的時代性方式隨著經濟全球化浪潮已經在大學生中發酵蔓延。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如果輕人文,甚至隨聲附和,高等教育存在淪陷為某些國家培養人才的可能。這就決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務必要牢記和秉持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人文旨趣,擔負起為高等教育領航和護航的職責與使命。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貫徹高等教育階級性和彰顯高等教育人文性的實踐性活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主體、介體、客體、目標等都賦有濃郁的階級性,其旨趣就是確??腕w能在掌握由各個國家和民族所創造的文明成果后,依然能清醒記得自身的社會歸屬和家國意識,不忘自身的文化底色,保持自身人文情懷,驅使自身成為振興國家和民族的中堅力量。不可否認,人無技難立。應用型高等教育轉向確實克服了往昔高等教育重理論輕應用的弊端,能促使大學生畢業后能較快適合工作崗位,對緩解大學生就業難題起到立竿見影的功效。但是,如果因此而漠視和忽視思想政治理論課,認為高校思想理論課教學是虛化活動,玩嘴皮子功夫,于學生發展無關和無益的想法并就此因噎廢食,則是對高等教育的嚴重傷害。社會發展趨快,致使技術替代以及知識更新周期趨短。大學永不可能授予大學生能一勞永逸的技能。這就意味著大學畢業后,很多人將面臨知識的更新或者需要掌握新的謀生技藝。如果大學生畢業走向社會后因面臨知識更新或技藝重習而遭遇挫折,其人文情懷的淡薄或缺稀,極有可能將挫折單純地歸因于社會或者返恨于大學階段的教育。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應秉持人文性旨趣,統攝各專業的人文知識,豐富和拓展教學的人文性,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
縱觀人類發展歷史,人文作為人類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進程中的精神成果,隱蘊著一個民族發展的精神支柱、文明血脈、終極關懷、價值指向。任何一個民族的人文必須傳承延續且不斷光大,方能實現民族團結、自強不息以及欣欣向榮。歷史發展的歷程表明:忘記自己來路的民族,注定是沒有出路的民族。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積淀的厚重人文成果,需要每一代中華兒女生生不息地傳承和光大。應用型高等教育轉向存在著重科技輕人文態勢,亟待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光大中華民族的人文底蘊和人文情懷,提升大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畢竟以歷史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發展規律的視角審視,西方國家科學技術在未來較長的時期將依然保持領先水平。西方國家憑借科學技術先進性所鼓噪的“科技自信”必然會趁應用型高等教育轉型之機而興風作浪,西方國家各種極富民族性、階級性、滲透性、蠱惑性的價值觀念也將隨著“科技自信”的泛濫而追波逐浪。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務必要有“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的陣地意識;唱響主旋律,以弘揚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為己任;始終秉持增強大學生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教育旨趣,幫助大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科技觀,促使他們樹立“師夷長技以興華”的使命,避免他們在應用型高等教育轉向浪潮中因學西方先進科技而迷失方向,成為西方國家“科技自信觀”的思想奴仆。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杜絕應用型高等教育轉向重科技應用輕人文熏陶的弊端,毫無疑問要將傳承和光大中華民族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懷置于首位,但并不意味著將西方國家先進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懷隔絕于教學。西方國家作為世界先進科技的占有者以及經濟全球化發展的主導者,在漫長的發展進程中也創造了璀璨的人文成果,這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共同財富,理應為全人類同力傳承和光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理應也將汲取、借鑒、光大西方國家先進人文成果,豐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人文內容,彰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人文性的包容力和適應力,避免陷入人文封閉主義泥潭。當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傳承和光大西方國家先進人文旨趣,需要清醒的頭腦和強大的自信心為保障。清醒的頭腦,能明辨西方國家先進人文的適用度,減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在闡釋西方先進人文可能出現的水土不服癥;強大的自信心,能克服患得患失的人文心理,預防“談西色變”恐慌癥而自亂陣腳。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秉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理念,堅持洋為中用的原則,擴大大學生的人文視野。
三、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人文性的路徑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對大學生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提高大學生掌握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促使大學生形成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的復雜性實踐。高校思想政治課性質決定教學活動并非能授予大學生實用性的技能或技藝,而是促使大學生意識領域發生變化。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必須立足大學生思想實際以及國內外發展態勢,直面應用型高等教育轉向重科技應用輕人文熏陶的本末倒置傾向,厘清科技和人文的辯證關系;闡明人是教育的基點,是教育發展的指向,是教育的歸宿等旨蘊;把脈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在應用型高等教育轉向人文缺稀的諸多原因,切實將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懷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筋骨”和“血肉”,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成為立德樹人的關鍵環節。為此,就要積極探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人文性的路徑,方能提振大學生的精氣神,增強他們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共產主義接班人的志氣、骨氣和底氣。
(一)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人文性,要秉持科技與人文并重的理念。從科技起源看,人類科技起源于人的生存和發展;人類發展科技的旨意也是為了人能突破各種內在和外在的限制,提升人生存和發展的質量。因此,科技與人文是一對孿生兒。但隨著科技發展趨快以及在社會實踐中應用趨廣而出現科技異化,進而衍生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之對峙。這種對峙的根源就在于在教育中或者在社會發展中,將科技或人文置于首位的問題。但從終極目標看,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的發展目標是殊途同歸,二者都理應歸結于提升人的生存和發展的質量。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務必要順應應用型高等教育轉向的趨勢,樹立大思政課堂視閾,消解應用型專業技術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存在的隔閡,在教學中力求統攝教學客體專業的科學技術成果,闡釋科學技術成果所蘊含的真善美等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懷,闡述專業學習必須有人文所蘊含的科學精神,促使大學生能在教學中領悟到所學專業并非純粹的謀生技能或工作手段,逐漸擺脫專業應用的功利主義思想,樹立專業人文性意識,學會品鑒專業的人文魅力。
(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人文性,要將知識性教學向智慧性教學轉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明道知理的教育活動,直接涉及教育對象思想、人格、道德、信仰等意識領域的諸要素,其終極目標就是將大學生培養成具有共產主義信仰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共產主義接班人。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和其他自然科學或應用型學科存在明顯之別,即非直接地授予大學生有用的技能?;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應該將知識性教學向智慧性教學轉化,即轉識成智教學,方能在確保大學生掌握各門思想政治理論課知識的基礎上,提高學生思辨能力、分析能力、實踐能力,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效果。此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的時代性,決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絕不能授予大學生一勞永逸的知識、觀點或結論。將知識性教學向智慧性教學轉化,則能授予大學生科學的思維方式,形成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方法,掌握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提高自身社會實踐能力。
(三)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人文性,要將單向度人教育的教育方式向全人教育的教育范式轉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對大學生思想、人格、道德、思維等全方位覆蓋,理應按照全人教育的教育范式實施。但是,綜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教學內容、教學隊伍、教學考評等,都存在單向度人教育的弊端,即教學內容、教學隊伍、教學考評等缺乏“以人為本”的教育情懷。應將單向度人教育的教育方式向全人教育的教育范式轉化,擯棄畸形、狹隘、孤立、片面的教育理念,樹立全面、系統、整體、協調、均衡的全人教育理念,促使大學生人文精神的養成。因此,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人文性,就要直面高等教育應用型轉型態勢所引發的窘境,明確人自由充分全面發展是教育發展的必然和應然趨勢的融合體,關注大學生人文精神的養成,注重培育他們的理智、榮恥感、創造力等人文精神潛能,使之能形成具有關心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情懷,成為既能擔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任,又能引領世界潮流的先驅;避免他們在高等教育應用型轉型態勢裹挾下,異化為只謀一粥一飯、只求一絲一縷的高等教育畢業者。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5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42
【作者簡介】王 萍(1978— ),女,甘肅酒泉人,北部灣大學海洋學院教學秘書,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責編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