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沖亞
摘要:本文探討共青團工作與大學生創業的關系,將共青團開展的有關創新創業的工作設為自變量,將大學生的創業行為等作為因變量,在創業教育理論和共青團活動指導理論的基礎上,提出研究假設,通過設計問卷進行調查,利用SPSS軟件分析問卷數據,得出因變量(共青團活動)和自變量(大學生創業)之間的線性關系,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共青團促進大學生創業的可行性策略。
關鍵詞:共青團 創業 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5-0037-02
中國共青團高度重視和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工作,把大學生創新創業作為服務改革開放、社會穩定、青年成才的重要工作內容。啟動了諸如創新和創業培訓,建立企業競爭平臺以及建立企業創業基地等舉措。因此,共青團開展的各項創業活動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提高是否有影響,主要影響哪些方面,哪些活動的貢獻最大成為本實證研究的焦點。
一、研究設計
(一)研究假設
本研究確立了共青團的活動,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作為影響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自主變量,包括創新創業教育,創新創業競賽,就業創業培訓基地;大學生的創業能力、創業行為和創業機會被視為因變量。據此提出研究假設:(1)共青團開展的創新創業教育能夠提高大學生的創業能力;(2)共青團組織的創新創業競賽能夠增強大學生的創業行為;(3)共青團提供的就業創業基地的實踐可以激發大學生的創業動機。
(二)研究對象
此研究的實證數據來自課題組于2018年6月至12月間,對河南省8所入選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的在校學生進行的問卷調查。這8所高校為黃淮學院、黃河科技學院、河南大學、許昌學院、南陽理工學院、鄭州大學、周口師范學院和河南職業技術學院。這8所高校創新創業工作成績斐然,以其為例進行實證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為了使樣本更具有客觀性和權威性,發放問卷要有隨機性,不能有選擇性,讓樣本具有平均水平,才可減少誤差。發放問卷總數659份,回收有效問卷412份,每份測量時間約為15分鐘。
(三)研究方法及變量確定
該調查采用“問卷調查星”在線問卷調查系統進行數據采集,采用SPSS 17.0專業數據分析軟件進行定量數據分析。分析了共青團活動與大學生創新創業的關系,并根據數據分析結果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將共青團的活動:創新創業教育、創新創業競賽、就業創業培訓基地確定為三個獨立變量;將大學生的創業能力,創業行為和創業機會作為因變量;本研究的假設通過獨立變量和因變量之間的數據關系得到驗證。
二、數據結果分析
(1)共青團創業教育對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影響。以大學生是否參加創業培訓講座為因變量建立的回歸分析,將是否參加過學校組織的創業培訓講座作為自變量,而將學生的創新能力(學習和開拓創新能力)作為因變量進行線性回歸分析,模型R平方值為0.045,意味著參加過學校組織的創業培訓講座可以解釋創新能力(學習和開拓創新能力)的4.5%變化原因。模型公式為:學生的創新能力(學習和開拓創新能力)=2.346 + 0.577*是否參加過學校組織的創業培訓講座,對模型進行F檢驗時發現模型通過F檢驗(F=4.525,P<0.05),也即說明參加過學校組織的創業培訓講座一定會對學生的創新能力(學習和開拓創新能力)產生影響關系。且是否參加過學校組織的創業培訓講座的回歸系數值為0.577,P值為0.036,小于0.05,意味著是否參加過學校組織的創業培訓講座對學生的創新能力(學習和開拓創新能力)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關系。
(2)共青團創新創業競賽對大學生創業行為的影響。據統計,88.86%的同學(48.48%非常愿意、13.13%比較愿意和27.27%一般愿意)愿意為實現創業想法付諸實踐,更有95.95%的同學愿意在創業失敗后尋求合作取長補短,進行二次創業,可見大學生的創業動機強烈,且創業行為有很強的持續性。
三、結論與建議
結合上述研究報告,驗證了研究假設1、2和3。也就是說,共青團的活動可以使大學生獲得創業機會,提高創業能力,增加創業行為,激發創業動機。從本研究提出的假設到對假設的驗證,提出共青團在促進大學生創業過程中可采取以下策略。
(1)結合“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豐富創新創業教學模式。“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是高校共青團改革的新舉措。所謂“第二課堂”主要是指除課堂教學以外的講座、論壇、沙龍、科研立項、社會實踐、創新創業競賽、一院一品等活動。高校共青團可以將“第二課堂成績單”的課程體系分為思想成長、實踐實習、志愿公益、創新創業、文體活動、工作履歷、技能特長和其他模塊,其中“創新創業”模塊主要記載參與各級各類學術科技、創新創業競賽和活動的經歷及獲得的相關榮譽,以(下轉第36頁)(上接第37頁)及發表論文、出版專著、取得專利等情況。第二課堂成績單實行核心學分、志愿時長與彈性積分并行的評定辦法,核心學分和志愿時長數達到要求學生方有畢業資格,結合學分制,分類分層地設計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第二課程體系:如大一學生側重職業生涯和職業規劃教育,創新意識培養和創業基礎課程;大二學生側重專業素質和通用能力的提升;大三學生可側重創業基地實習體驗和職場準備;大四學生側重簡歷撰寫投遞技巧和面試技巧的培訓。
(2)以“挑戰杯”系列競賽為平臺,發揮共青團組織優勢。高校共青團組織在推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方面各有優勢,即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健全的組織體系。“挑戰杯”系列比賽是共青團提高大學生素質的平臺。大力推進校園創新創業文化,發揮文化教育作用,組織豐富的群體活動,營造以“挑戰杯”系列競賽為主導的創新文化氛圍:同時,高校共青團可以依托二級學院“一院一品”和“一班一品”文化品牌項目,將“挑戰杯”的創新創業精神與各院校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形成學院創新創業特色文化;爭取學校教務處、科研部、財務部等職能部門的支持。在整個教學實習、社會實踐、校園文化和學校工作的整體規劃中,建立一系列“挑戰杯”比賽,建立和完善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的組織。
(3)重視“青年就業創業見習基地”建設,幫助學生做好創業準備。高校共青團應當建立迅速有效的信息通道,將見習崗位信息有效傳遞給學生,并發揮組織優勢聯合社會力量組建與學生專業背景相關的就業創業見習基地。高校共青團組織要向大學生宣傳創業學徒觀念,引導學生明確就業和創業的期望,調整心態,教育和發展就業中的勤奮和勤奮精神。使學生愿意從基層學習,加強學生的知識和技能儲備,提高學生的工作能力以及專業水平,了解市場需求并獲得寶貴的實習經驗。高校應結合自身特點創建新概念就業基地,以院校所在地為中心,在全國依據畢業生流向相對集中的區域,采取“固定人員、固定區域、長期經營”的營銷方法,建立若干個穩定的畢業生就業基地。依托各類高新科技園、經濟開發區,成立創業孵化園、創新創業教育園,開辦虛擬公司,建設創新創業孵化實踐服務平臺,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常態化、專業化的實訓實踐服務。
參考文獻:
[1]搭建見習平臺形成社會功能[OL].www.gqt.org.cn[2012-06-08].
[2]創業型人才該如何培養[OL].http://www.joyher.cn/14757.html.
[3]柏林.共青團在大學生就業創業教育中的作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12).
責任編輯: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