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青 陳琴 何佳穎 王巧英
(南充市中心醫院 四川 南充 637000)
小兒先天性心臟病是屬于先天畸形類,輕度患兒無癥狀,重度患兒會出現呼吸困難和暈厥以及紫紺等現象。只有少數類型的先天性心臟病可以自己康復,大多數會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加,出現很多并發癥,導致病情的惡化。隨著醫學水平的不斷發展,應用護理干預治療小兒先天性心臟病的方法擁有越來越多的優勢而被不斷推廣和使用,并且效果顯著。此次研究是為了探討護理干預對于治療小兒先天性心臟病的效果,現研究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胸心外科患兒70例為研究對象,患兒入院時間是2017年8月—2018年4月,年齡在1~20個月之間的患兒,將其按照患兒的入院時間平均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35例;對照組女19例,男16例;年齡在1~16個月,平均年齡(9.31±4.67)個月;體重在4~16kg,平均體重為(14.37±1.67)kg;其中紫紺型先天性心臟病15例,動脈導管關閉8例,房間隔缺損或室間隔7例,主動脈狹窄或肺動脈5例。觀察組女18例,男17例;年齡在1~16個月,平均年齡(10.31±2.81)個月;體重在4~18kg,平均體重為(15.78±2.27)kg;其中紫紺型先天性心臟病16例,動脈導管關閉9例,房間隔缺損或室間隔8例,主動脈狹窄或肺動脈2例。兩組的性別、年齡、患病診斷、體重等一般資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兒家屬都自愿加入試驗研究,符合倫理學的原則。
對照組患兒給予常規護理,也就是指術前的準備和術中積極配合主治醫師以及術后指導患兒注意事項。
觀察組給予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護理干預,包括有:(1)心理護理:由于本次研究的對象是1~20個月之間的兒童,所以孩子的情緒會很不穩定,會出現哭鬧、害怕、厭食、抵觸等情況,所以醫護人員要用溫柔的語言和親切的動作給予患兒以溫暖,并且同時要和患兒的監護人進行溝通,做好孩子父母的思想工作,讓父母對先天性心臟病有一定的認知度,并講解一些手術之后恢復極好的案例給父母聽,以增加父母對于治愈疾病的希望,父母得到了希望也會潛移默化的傳遞給孩子,這樣會很大提升患兒的信心,對后面的治療會有很大的幫助,在此同時也要鼓勵父母聽從醫生的治療方案。(2)術前護理:給予患兒安靜的環境及舒適的床位,適宜的濕度和溫度等。醫護人員在手術前應給患兒進行各項指標的檢驗,并且提前備好手術所使用的工具和藥物。并且叮囑患兒父母手術前8h不要給患兒吃東西。(3)術中護理:護理人員要熟悉患兒的手術流程,在主治醫師給患兒做手術期間要時刻關注患兒的生命體征,若出現問題要及時冷靜處理,并隨時記錄患兒的實際情況。(4)術后護理:麻醉藥效過后患兒會蘇醒,由于患兒比較小會出現非常大的情緒波動,這時護理人員要轉移患兒的注意力,以穩定情緒,患兒手術結束后叮囑患兒父母讓孩子術后臥床休息,并且要照顧好患兒的傷口,給予彈力繃帶包扎,以及適量的沙袋來局部壓迫,時刻觀察傷口,看是否出現血腫和出血現象,如有異常要及時處理;隨時監測患兒的各項指標,主要有心電圖[1];飲食方面要叮囑父母給予孩子葷素搭配以清淡為主,不易葷腥,忌辛辣。(5)患兒出院的時候叮囑好患兒父母回家護理事項,并告知父母回去用藥的方法和飲食禁忌,以及適當的運動以助康復。
觀察兩組并發癥的情況,有三個評定標準,既顯效、有效、無效[2]。顯效為患兒術后沒有出現并發癥且恢復良好,先天性心臟病的癥狀全部消失;有效為手術后護理效果不是很好,先天性心臟病的癥狀基本消失;無效為術后護理效果非常不好,先天性心臟病的癥狀不僅沒有消失而且還伴有并發癥現象出現。
制作滿意度調查表進行患兒預后的調研,比較患兒及其監護人的滿意度和入院時間[3]。以此研究護理干預在先天性心臟病中的應用效果。
應用SPSS20.0的軟件統計分析處理數據,護理效果的總有效率和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以及護理滿意度為計數的資料使用χ2檢驗,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顯效與有效共34例,總有效率為97.1%,對照組的顯效與有效共30例,總有效率為83.33%,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

表 兩組護理后的療效比較 (例)
觀察組的不良反應有1例,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2.86%,對照組的不良反應為5例,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14.29%,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和觀察組的患兒家屬護理滿意度對比。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97.14%高于對照組的80%,組間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小兒先天性心臟病是新生兒中比較常見的一種心血管疾病,病情較輕者可自行愈合,如果病情較重,則可能威脅到寶寶的生命。造成小兒先天性心臟病的原因有很多種:(1)胎兒發育環境的因素,子宮內病毒感染是引起先天性心臟病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其中又以風疹病毒感染最為突出。(2)早產也有可能導致先天性心臟病,出生時體重在2500g以下的新生兒血管收縮反應不強,易患先天性心臟病。(3)高原環境,高原本病患病率遠較平原地區高,就是因為高原氧分壓低。(4)遺傳因素,遺傳因素是最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原因,如果家族中有人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就可以考慮是遺傳因素所致[4]。遺傳學的研究認為,多數的先天性心臟病是多個基因與環境因素相互作用所形成。
隨著現在社會的進步,生活質量的提高,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介入療法也廣泛的應用到臨床的治療中,其優點創傷小、效果好[5]。在手術前后給予病人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入護理干預可有效提高治療效果,如:保證患兒病房的清潔、安靜、舒適,或陪伴患兒讓患兒擁有樂觀的心態。若患兒不配合醫生的治療還情緒低落,可以針對具體問題實施具體解決方法,以確保治療順利進行。本次試驗,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優質的護理干預,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的并發癥發生率2.86%低于對照組的并發癥發生率14.29%,觀察組的患兒家屬滿意度97.14%比對照組的患兒家屬滿意度80%高。
綜合上文的研究表明,臨床應結合患有小兒先天性心臟病的病患心理狀態和疾病特點,在給予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優質護理干預,可有效提高患兒的配合性以及縮短治療時間,降低后續并發癥的發生率,提高護理滿意度,有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