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蓉蓉 張學鋒 李健雄 楊娟 李軍祥(通訊作者)
(郫都區人民醫院麻醉科 四川 成都 611730)
術后認知功能障礙(POCD)一直是困擾醫生和病人的一大難題,是影響病人術后恢復、生活質量的一個重要的問題。POCD的高發生率一直是臨床醫生的關注點[1]。除了麻醉和手術的影響外,術后焦慮是否會影響其發生,本文主要探討后焦慮對術后認知功能的影響如何,具體報告如下。
在我院選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經過手術治療的老年住院患者120例為研究對象,本次分組原則為使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2],分別測量研究對象術后的焦慮程度,判定是否為術后焦慮。術后出現焦慮的為實驗組,術后狀態良好的為對照組。除研究因素外,研究對象的其他影響因素可忽略不計[3],是沒有統計學意義的(P>0.05)。
(1)年齡60~75歲;(2)單側髖部骨折患者接受手術治療者;(3)所有入選對象均是自愿參加本次研究[4]。
(1)本身患者嚴重的惡性疾病,不能耐受手術過程的患者;(2)有精神障礙性疾病;(3)有嚴重過敏史者。
測量項目術后1天訪視病人,用漢密頓焦慮量表進行術后焦慮的判定[5]。按照全國量表協作組提供的資料,經過篩查總分大于29分的患者,判定為可能有嚴重的焦慮患者;總分大于21分的患者為判定為肯定有明顯焦慮癥狀的患者;總分大于14分時,一定有焦慮;若大于7分,則表示可能是焦慮患者;小于6分的患者為正常,無焦慮感。漢密頓焦慮量表是臨床評定焦慮狀態時應用得最為普遍的量表[6]。其中有焦慮表現的為實驗組60例患者,沒有焦慮表現的60例患者為對照組。
以MMSE量表為評價指標[7],MMSE評定標準是所測分數文盲組得分≤16分,中學及以上組≤22分算認知功能障礙,或者術后MMSE結果低于術前一個標準差則視為術后認知障礙[8]。
對不同術后焦慮狀態患者POCD情況的實驗結果顯示,患者中實驗組即術后有焦慮狀態的患者中共有50例出現了POCD,經計算POCD的發病率高達83.3%;而在術后對照組中有12例患者出現了POCD,計算其發病率僅為20.0%,實驗組和對照組相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表 兩組患者的POCD發生情況 (例)
認知是指人腦接受外界信息,經過加工處理,轉換成內在的心理活動,從而獲取知識或應用知識的過程[9]。它包括記憶、語言、視空間、執行、計算和理解判斷等方面。認知障礙是由于缺少以上某項功能導致的損傷。目前國際上常用來表示認知功能障礙的量表是MMSE量表,該量表篩查項目比較精細,可以準確判斷患者的認知情況。POCD具體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年齡、手術時間、手術方式、麻醉、基礎疾病等多種因素都可能對POCD的發生產生一定的影響[10]。但以往研究認為手術創傷應激大的患者其系統炎癥反應相對較強烈。本次研究發現術后如果老年患者的情緒較差,有焦慮感,越容易影響術后認知功能,也就會使認知功能障礙是發生率增加。所及老年人在進行手術后,要及時進行心理護理,打消焦慮感,以減少POCD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