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 王俊偉 田興惠
(山西省長治市第二人民醫院 山西 長治 046000)
青少年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病因多為創傷、脊柱側凸、劇烈運動等原因引起,此年齡階段正處于生發育的關鍵時期,因此治療方式的選擇尤為重要[1]。手術是經保守治療無效患者的選擇,椎板開窗術為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經典術式,隨著微創外科及內鏡器械的發展,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以微創、術后恢復快的特點成為治療本病的新途徑[2]。本研究采用前瞻性對比分析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與椎板開窗術對青少年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治療效果,報道如下。
選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在院實施手術治療的青少年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62例,隨機將其分為A、B兩組,每組31例。A組男17例,女14例,年齡13~19歲,平均(16.0±2.0)歲,椎間盤病變Pfirrmann分級:Ⅲ級18例、Ⅳ級13例;B組男16例,女15例,年齡13~18歲,平均(16.0±1.9)歲,椎間盤病變Pfirrmann分級:Ⅲ級17例、Ⅳ級14例。兩組的基礎資料無明顯的統計學差異(P>0.05)。
A組予以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治療,指導患者保持90°側臥位,并以骨盆固定器固定,經C型臂X線機透視,確認穿刺位置并標記,常規消毒普鋪巾,局麻后以18G穿刺針沿病變椎體關節突進針,穿刺后至椎間盤內,注射2mL染色造影劑,實施髓核染色造影檢查,后沿穿刺針置入導絲,以導絲為中心切開1cm左右切口,置入工作套管,并環鉆擴大椎間孔,置入椎間孔鏡,在椎間孔鏡下將髓核摘除,以低溫雙極射頻刀行椎間盤射頻消融術和纖維化緊縮成形術,后止血、退鏡,放置止血膜,取出工作溝通道,縫合切口。
B組實施椎板間開窗術,予以硬膜外麻醉,體位選擇同A組,C型臂下透視確定責任節段,以責任節段棘突間隙為中心取做后正中切口,長度約為4cm,依次將皮膚、皮下組織、深筋膜切開,在患側棘突椎板骨膜下剝離椎旁肌肉,暴露患側椎板和黃韌帶,將相鄰上下椎板、部分關節突關節內側咬除,形成1cm左右小骨窗,分離并切除黃韌帶,牽開神經根后切除部分縱韌帶,實施髓核摘除。
兩組均由同一醫師實施手術,術后予以同樣抗感染、神經營養及康復鍛煉指導治療。
(1)比較圍術期指標。包括手術切口長度、手術用時、術中失血量、術后下床活動時間和住院時間。
(2)對比腰椎功能恢復情況。在末次隨訪時以日本骨科協會評估治療分數(JOA)評價患者的腰椎功能恢復情況,評分范圍0~29分,分數越高為腰椎功能越好。
A組的切口長度、手術用時、術后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B組(P<0.05),A組術中出血量少于B組(P<0.05),見表。
表 圍術期指標比較(±s)

表 圍術期指標比較(±s)
組別 n 切口長度(cm)手術用時(min)術中失血量(mL)術后下床活動時間(d)住院時間(d)A組 31 1.12±0.30 65.32±12.10 25.30±7.54 1.85±0.50 6.01±1.20 B組 31 4.00±0.45 90.32±13.45 110.36±10.32 6.12±1.00 8.20±2.01 t值 29.649 7.605 37.055 21.264 5.209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術后末次隨訪時,A組末次隨訪時的JOA評分平均(25.35±2.15)分,B組為(24.75±2.35)分,兩組的JOA評分比較差異不顯著(t=1.049,P=0.298)。
對于Pfirrmann分級≥Ⅲ級的青少年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其纖維環完整性已遭到破壞,且青少年的活動量大,保守治療的復發風險高,手術治療是臨床的首選。椎板開窗術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經典術式,作為開放性手術,該術式能充分保留脊柱后方關節突的穩定性,在直視下將突出的髓核摘除,獲得良好的減壓效果,但手術需剝離附著椎板及關節突椎旁的肌肉,并切除部分椎板,用時長、創傷嚴重、出血量多,術后恢復緩慢[3]。隨著微創外科的盛行,如何需求一種效果好且創傷小的方式是臨床醫生的不懈追求。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的切口長度、手術用時、術后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A組更短,術中出血量比較A組更少,說明在與椎板開窗術比較,在青少年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治療中應用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具有切口小、操作簡單、創傷輕和術后恢復快的特點;兩組末次隨訪時的JOA評分差異不顯著,證實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對腰椎功能的恢復效果與椎板開窗術相當。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的切口小,無需剝離周圍肌肉、切除骨質,保留了脊柱后柱與周圍的肌肉結構,創傷小并能節省操作時間[4]。手術操作是在多管道的經皮椎間孔內鏡系統下進行,可通過擴大椎間孔置管,在直視下摘除突出的髓核并實施消融術,獲得滿意的減壓效果[5],因此在腰椎功能恢復方面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的效果與椎板開窗術相當。
綜上,與椎板開窗術比較,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治療青少年腰椎間盤突出癥具有切口小、操作簡單、創傷小和術后恢復快的優勢,兩種術式的腰椎功能恢復效果相當,因此可將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作為首選。